就是狂耍“閃電五連鞭”。
神界大佬“天橋賣藝”也就算了,上場沒一會兒便被插個透心涼?!
結尾一群小屁孩“變成光”,拿佈娃娃打怪獸,不拿《孤勇者》當BGM都可惜。
同樣是上部導演塔伊加·維迪提執導,《雷神4》的口碑堪稱“撲街”:
《雷神3》IMDb 7.9分、爛番茄新鮮度93%、Metacritic專業評分74;到了《雷神4》,IMDb 6.5分、爛番茄新鮮度僅64%,暫居MCU口碑倒數第二;Metacritic隻有57分;某瓣評分直接不及格。
雖說《雷神4》“爆米花指數”逆襲,但過度娛樂化也為本片“媒體口碑崩盤”埋下伏筆。
首先,搞怪喜劇風,與厚重的主題不符。
早在《雷神3》,這一矛盾便已凸顯:
洛基、浩克、女武神插科打諢,伴隨齊柏林飛艇的搖滾樂,消解了國破家亡的悲壯主題。
在“終局之戰”硬剛滅霸的男人,卻在《雷神4》中被塑造成一個嘻哈大男孩,消解了男性中年危機厚重的心緒與意義。
從娛樂至上到娛樂至死,“塔導”到底怎麼了?
不少人把《雷神4》的失敗歸結於導演塔伊加·維迪提的不節制。
熟悉“塔導”的影迷不會陌生:娛樂至上,是他的風格;倘若玩脫了,就會變成娛樂至死。
先說“塔導”最顯著的風格優勢——娛樂至上。
故事角色、影像編排妙趣橫生,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以現代敘事呈現歷史向命題。
電影《吸血鬼生活》通過偽紀錄片的形式,以略帶惡搞的“真實”影像,聚焦古典魔靈。
△《吸血鬼生活》(2014)
《喬喬的異想世界》通過兒童與心中的“元首”對話,反映出極端民族主義對孩童的影響。
但過度娛樂化又使他在敘事上顯得不那麼嚴謹。
其作品更像是東一榔頭西一棒的元素拼湊,難怪網友們逐漸理解了馬丁·斯科塞斯:
同樣以B級片出道的導演山姆·雷米在《奇異博士2:瘋狂多元宇宙》中,憑借千手喪屍博士、聖所音符大戰、路燈猛戳大眼怪等惡趣味畫面,刺激觀影體驗。
情節熱搜化
不再強調角色內在邏輯,情節碎片化,找彩蛋比講故事更重要。
《雷神4》索爾背部關於洛基的紋身,能引起CP粉的尖叫、能上熱搜就夠了。
創作冷飯化
為引出後續角色無所不用其極,對人物的鉆研和對敘事的打磨明顯有些漫不經心。
也許正應了迪士尼的財報,“經營遊樂園”是主營業務,“拍電影”是副業。迪士尼制下的漫威電影宇宙,越來越展示出“玩具與主題樂園基因”,找到一大幫“大男孩”來生產新玩具,建築新遊樂設施。
主題樂園重在驚險刺激的體驗,而電影側重於人性思考。
以凡人之軀比肩神明的鋼鐵俠,掙紮於自由與秩序間的美國隊長,他們扛起MCU的過去,可如今……
最早的MCU真就一去不復返了嗎?
或許,正如馬丁·斯科塞斯說的那樣:
我能想到的最接近它們的東西——制作精良,演員們在那些特定情況下做到最佳——是主題公園,而不是演員們努力去向別人傳達情感和心靈體驗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