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美國人意外地發現了一種滑溜的物質;後來,一名法國釣魚佬把它用在漁具上;最後,這個釣魚佬的老婆把它用在了平底鍋上。
造福千萬人的不粘鍋就此誕生,被人稱為“快樂鍋”。
20世紀60年的廣告畫稱不粘鍋為“快樂鍋”| Wikimedia Commons
然而,想要讓不粘鍋一直都是“快樂鍋”,你得註意這些事。
別用金屬鍋鏟
請溫柔地對待不粘鍋,別用鐵的、不銹鋼的鍋鏟,也別用鋼絲球擦!
開頭說到的滑溜物質叫聚四氟乙烯,作為杜邦公司產品時叫特氟龍,性質穩定又防水。
為了把“不沾”的聚四氟乙烯粘到平底鍋上,要先讓平底鍋表面變粗糙,好掛住噴上去的塗料。
最後,把鍋加熱到400℃左右,“不沾”的塗層就被固定在鍋上了。
噴塗液態聚四氟乙烯丨YouTube/Science Channel
有的不粘鍋工藝不紮實,塗層粘得不牢靠,容易掉。
如果經常用堅硬、尖利的金屬鍋鏟炒菜,裡面的塗層就會一點點被刮下來;用鋼絲球洗過也會蹭掉一些塗層。
漸漸地,你發現買回來不久的不粘鍋,開始粘鍋了!
所以,在不粘鍋裡炒菜,還是用不那麼硬的木鏟、矽膠鏟更好。
塗層被人吃掉了?
問題隨之出現:
不粘鍋的塗層被鍋鏟慢慢刮下來,去了哪裡?
難道是混在菜裡,被吃進了肚子?
會不會慢性中毒?
多半就是你吃下去了,不過問題不大!
塗層的主要成分不危險
先來說不粘鍋塗層的主體,聚四氟乙烯。
前面說過,它的性質很穩定,很少和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所以,即便你吃下去了,它在你身體裡還是聚四氟乙烯,拉出來也是聚四氟乙烯。
大鼠試驗表明,食物中聚四氟乙烯含量達25%時,仍是無毒的[8]。
對了,這種材料在醫療上,還可以用來做人造血管,植入人體也是安全的。
不過聚四氟乙烯在高溫下就不可愛了。
加熱到260℃時,聚四氟乙烯開始產生煙霧;
加熱到350℃時,處於煙霧中的人會出現頭疼、寒顫、發燒等類似流感的癥狀;
超過400℃,聚四氟乙烯就會分解,釋放出有毒的含氟化合物。
什麼情況會導致不粘鍋這麼熱?幹燒啊!
2012年,日本有個病例報告:
一名男子用不粘鍋時睡著了,還忘了關火,讓不粘鍋幹燒了5個小時,產生了大量白色煙霧。
驚醒過來後,他立刻把不粘鍋放到水龍頭下沖洗。
滾燙的鍋接觸到涼水,激起大量蒸汽。在吸入蒸汽幾小時後,這位男子感到疲勞、呼吸困難,接著開始發熱、幹咳。
好在他到醫院吸氧後就好多了,過了3天就完全沒事了。
被搶救下來的當事鍋丨參考文獻[7]
所以隻要你別幹燒不粘鍋,聚四氟乙烯的危害就不大。
(其實幹燒鍋都挺危險的,小心火災)(切勿嘗試)
可能的致癌物是“塗層輔料”
而大家盛傳的“不粘鍋致癌”,主角不是聚四氟乙烯,而是塗層中的一味輔料——全氟辛酸。
這個全氟辛酸,說起來真的讓人倍感辛酸。
它曾經是生產聚四氟乙烯必用的材料,但隨時時間推移,人們漸漸發現了它的壞處。
在動物實驗中,全氟辛酸會誘發一些類型的腫瘤,還會導致幼崽死亡,並且對肝臟、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產生毒性(劑量比不粘鍋裡的大很多);
在流行病學研究中,人們發現血液中的全氟辛酸濃度,與腎癌、睪丸癌等癌癥的風險增加有關,也和不孕不育有關。
有一部電影《黑水(Dark Waters)》,講的是大量接觸全氟辛酸對人體和環境的危害。
電影《黑水》的海報。不過,其中講到的危害,是傾倒工業廢料與職業暴露的危害,和不粘鍋不是一個暴露水平的丨imdb
雖然“有相關性”不等於“有因果性”,但畢竟也代表了一定風險,再加上工藝進步,近十幾年生產的不粘鍋,基本不會用到全氟辛酸了。
2004年,不粘鍋塗層的健康風險被曝出後,國家質檢總局進行了針對全氟辛酸的專項抽查,在當時市面上18個品牌28種產品中,都沒有檢測出全氟辛酸殘留[9]。
就算一些小品牌的不粘鍋含有全氟辛酸,在制作不粘鍋的加熱步驟中,絕大部分全氟辛酸也揮發掉了。
如果你還是不放心
一句話,近幾年買的不粘鍋沒毒,基本隨便用;塗層掉了也能用(但會變得粘鍋),錢包夠厚的話,換新的也挺好。
不過不粘鍋塗層的成分,都有長長的、化學味兒很重的名字,如果這些讓你很不安心,可以考慮用陶瓷不沾塗層的不粘鍋。
和聚四氟乙烯的“化學不粘”不同,這種不粘鍋用的是“物理不粘”路徑。
這麼說吧,“陶瓷塗層”不是真陶瓷,而是把氧化矽、氧化鋁等構成陶瓷的主要原料研磨加工,制成料漿,再塗覆、加固在鍋子內壁。從微觀上看,塗料表面和和荷葉有點像。
使用要點還是別配合用鐵鍋鏟、鋼絲球,畢竟是塗層、會磨損,有些陶瓷塗層比傳統塗層更脆,弄壞了就不值當了。
參考文獻
[1]https://www.compoundchem.com/2016/02/04/teflon/
[2]Steenland K, Fletcher T, Savitz D A. Epidemiologic evidence on the health effects of 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J].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2010, 118(8): 1100-1108.
[3] Bartell SM, Vieira VM. Critical review on PFOA, kidney cancer, and testicular cancer. J Air Waste Manag Assoc. 2021, 71(6):663-679.
[4] Tarapore P, Ouyang B. Perfluoroalkyl Chemicals and Male Reproductive Health: Do PFOA and PFOS Increase Risk for Male Infertility?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1, 18(7):3794.
[5] Sinclair E, Kim SK, Akinleye HB, Kannan K. Quantitation of gas-phase perfluoroalkyl surfactants and fluorotelomer alcohols released from nonstick cookware and microwave popcorn bags. Environ Sci Technol. 2007, 41(4):1180-1185.
[6] Sajid, M., Ilyas, M. PTFE-coated non-stick cookware and toxicity concerns: a perspective.Environ Sci Pollut Res2017, 24, 23436–23440.
[7] Shimizu T, Hamada O, Sasaki A, et al. Polymer fume fever[J]. Case Reports, 2012.
[8]Naftalovich R, Naftalovich D, Greenway FL. Polytetrafluoroethylene Ingestion as a Way to Increase Food Volume and Hence Satiety Without Increasing Calorie Content.Journal of Diabe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10(4):971-976.
[9]http://www.gov.cn/jrzg/2006-03/03/content_2170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