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遭受西方全面制裁後,全球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產量大幅減少。歐美出現油氣價上漲、通貨膨脹的危機,因此更加依賴中東的油氣資源以緩解能源短缺。
然而,2022年10月,以沙特阿拉伯為代表的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OPEC)聯合俄羅斯等國家組成的“歐佩克+”宣佈從11月起,原油日均產量下調200萬桶。
▲沙特的石油儲量為世界第二
美國總統和沙特王儲溝通,希望沙特石油增產。而俄羅斯總統則希望沙特聯合俄羅斯減產石油。這個舉動與美國的期望背道而馳,引起了美國方面的強烈不滿。
更讓美國如鯁在喉的是,此次宣佈減產的不止有俄羅斯、委內瑞拉等美國的“敵人”,還有沙特這樣的美國傳統盟友。美國認為沙特這次是站在俄羅斯的一邊。
▲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
事實上,美國和沙特已經成為盟友70多年。
但在多數人的印象裡,二戰後美國結盟的對象多是基於相似的價值觀——民主自由和世俗化。
與美國價值觀相悖的國家甚至會被打上“流氓國家”的標簽。例如1979年後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朗,執行嚴格的婦女戴頭巾政策。
但沙特是為數不多的例外。沙特是君主專制國家,同時執行嚴格的伊斯蘭教規。在沙特,婦女出門必須戴頭巾,長期以來女性無法駕駛車輛,出國旅遊也受到限制。
這跟美國的“世俗化”、人權等價值觀嚴重相悖。
為什麼沙特和美國價值觀嚴重沖突的情況下,能夠成為盟友?
一、沙特君主專制
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半島面積最大的國家,占據半島面積的大約70%。而阿拉伯半島是阿拉伯帝國和伊斯蘭教的發源地。
然而,沙特卻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國家,直到20世紀20年代沙特才基本建立。
▲阿拉伯半島
公元7世紀,阿拉伯半島西部的穆罕默德(哈希姆家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國。此後,阿拉伯帝國通過不斷擴張。
從公元7-13世紀時期,整個阿拉伯半島都是阿拉伯帝國的土地。阿拉伯人這個龐大的民族,就是阿拉伯帝國的產物。
▲阿拉伯帝國的全盛版圖
13世紀時期,阿拉伯帝國被蒙古帝國滅亡。此後的幾百年裡,阿拉伯民族再也沒有統一過,而是以家族和部落的管理為主。
16世紀時期,阿拉伯民族被另一個伊斯蘭帝國——奧斯曼帝國占領。奧斯曼帝國是多民族的伊斯蘭國家,其中阿拉伯人境內的第一大民族。
為了穩住境內的穆斯林,奧斯曼帝國將聖城麥加和麥地那交給了穆罕默德後人——哈希姆家族管轄,即漢志地區。
▲漢志地區
半島的中部地區沙漠廣佈,是一片不毛之地,遠離聖城麥加和麥地那,即內志地區。不在奧斯曼帝國管轄范圍內。
內志地區主要被親奧斯曼的拉希德家族和反奧斯曼的沙特家族輪流統治。彼此的國界線模糊。
▲阿拉伯半島上的三大家族三足鼎立
其中,沙特家族堅持以《古蘭經》、聖訓立教,恢復先知穆罕默德時期正統信仰的瓦哈比派。
▲奧斯曼帝國與內志
一戰時期,奧斯曼帝國站在了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陣營,對英法為首的協約國陣營作戰。
為了徹底消除奧斯曼帝國在阿拉伯半島的影響力,英法答應哈希姆家族重新統一阿拉伯地區的要求。但沙特家族成為了內志地區的主宰。
▲英法秘密瓜分
一戰後,奧斯曼帝國解體,阿拉伯民族的地區淪為英法委任統治。
在阿拉伯半島,出現了穆聖後人哈希姆家族的漢志(麥加為首都)、沙特家族的內志王國(利雅得為首都)並立的局面。
英、法雖然答應哈希姆家族統一阿拉伯半島的要求,但英、法並不希望阿拉伯地區重新統一。
為此,英、法、俄達成了《塞克斯-皮克協定》,秘密瓜分阿拉伯地區,建立了約旦、敘利亞、伊拉克等多個哈希姆家族主導的王國。
約旦、敘利亞和伊拉克是英、法的保護國。
▲一戰後,哈希姆家族主導的國家
俄國十月革命後建立了蘇維埃政權,遭到了英法的敵視。蘇俄索性公開了英法《塞克斯-皮克協定》的內容。
這一秘密瓜分阿拉伯地區的協定激怒了哈希姆家族和漢志王國。英國、漢志的關系從盟友走向了敵對。
沙特家族的內志一直奉行原教旨的瓦哈比派,他們急要占據兩座聖城——麥加和麥地那,在伊斯蘭世界確立威望。
英國因和漢志的關系走向敵對。因此,英國扶持內志對漢志作戰。
▲瓦哈比派相關畫作
1924年,在英國支持下,內志發動了對漢志的戰爭。1925年,內志占領漢志首都麥加,哈希姆家族流亡約旦,內志王國將國名改為“內志-漢志聯合王國”。這個國家完全變成了沙特家族主導。
1932年,國王伊本-沙特宣佈將國家名稱改成“沙特阿拉伯”。
▲沙特家族統一漢志(綠色)和內志,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國
20世紀30年代,伊斯蘭世界的兩個大國——土耳其和伊朗為了實現國家現代化,積極開啟了“世俗化”改革,建立政教分離的世俗政權。
▲世俗化時期的伊朗女性
然而,沙特卻是例外。沙特國王不僅僅壟斷了一切軍政要職,而且以《古蘭經》為藍本,確立了伊斯蘭教為國教。
沙特國王自立為國家的統治者和瓦哈比派的伊瑪目(宗教首領),建立了政教合一的體制。
二、石油換安全
沙特是政教合一的國家,與美國的價值觀嚴重不符。當時的沙特經濟主要依靠綠洲農業,發展滯後。因此沙特早期和美國並沒有建立外交關系。
沙特和美國的結盟,與石油資源和沙特的國家安全分不開。
眾多穆斯林認為,麥加和麥地那應該屬於哈希姆家族,而非沙特家族,因此沙特的統治根基並不穩固。
此外,沙特和約旦(哈希姆家族控制)就亞喀巴灣存在主權爭議,時刻面臨著約旦聯合沙特境內哈希姆家族支持者顛覆的危險。
▲沙特約旦亞喀巴灣爭端
因此,沙特急需一個外部同盟,保護國家安全。恰巧在1931年,美國石油巨頭——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公司在沙特發現了石油。
▲標準石油公司股票
此時美國正值汽車產業發展的時代,石油需求量巨大。為了獲取石油資源,美國於1931年正式和沙特建交。
然而,當時沙特和美國的關系是十分脆弱的。因為沙特建立的是政教合一的君主專制體制,沙特甚至沒有一部憲法,《古蘭經》規定了沙特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政黨在沙特是非法的存在。
因此,美國沒有在沙特本土設立大使館,而是把大使館設立在了埃及開羅。
隨後,沙特在東部發現了海量的石油資源,成為世界重要的產油國。1933年,沙特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為了發展和美國的關系,索性給予了美國加利福尼亞標準石油公司石油開采權。
二戰使得美國和沙特的關系進一步加深。石油成為了交戰國重要的戰略資源。1941年,美國成為了二戰的參戰國。沙特和墨西哥灣豐富的石油資源,使得美國成為了戰事為數不多的不缺油國家。
1945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墨菲號上會見了阿卜杜勒·阿齊茲國王,正式鞏固了兩國之間的友誼。
二戰後,美蘇因意識形態的沖突,逐漸走向了對抗。中東成為了美蘇相互較勁的舞台。美國極力遏制蘇聯在中東地區的擴張。
▲中東石油分佈圖
1951年,美國和沙特簽署《相互防務援助協定》,盡管價值觀嚴重不符,但雙方的同盟關系正式確立。美國向沙特提供軍售和安全保護。
二戰後,美國建立了北約,與北約不同的是,美國和西歐各國的軍事同盟是建立意識形態、價值觀基礎上的。而美國和沙特在意識形態上差異巨大。
三、安全需要,重新構建
為了遏制蘇聯在中東的擴張,美國扶持猶太人建立了猶太人國家——以色列(蘇聯支持巴勒斯坦)以及波斯人國家——伊朗(二戰時期曾被蘇聯占領)。
猶太人(以色列)、波斯人(伊朗)在歷史上和沙特為首的阿拉伯民族積怨已久。尤其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領土劃分、水源及耶路撒冷問題上齟齬不斷。
到20世紀70年代,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更是爆發了四次中東戰爭。
▲中東戰爭
沙特為了在阿拉伯、伊斯蘭世界樹立影響力,全力支持巴勒斯坦的同民族建立自己的國家。
此外,美國石油公司一直以來壟斷著沙特石油的開采、銷售等重要環節。沙特王室從石油中獲利隻有百分之一。沙特和美國的關系出現了裂痕。
隨著民族解放運動席卷全球,沙特等石油國家成立了“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員可以控制自己的石油產量。
第四次中東戰爭後,沙特因不滿美國偏袒以色列,而公開與之對抗,對美國實施石油禁運,導致兩國關系陷入低谷。
這一切都在20世紀70年代末發生改變。1979年,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建立了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朗是什葉派國家,與沙特奉行的瓦哈比派存在教派沖突。
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在歷史上積怨已久。伊朗不斷向沙特等伊斯蘭國家輸出什葉派革命,威脅到了沙特的國家安全。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後,伊朗堅定地走向了反美的路線,從美國的盟友變成了美國的敵人。美國、沙特的同盟關系得到了加強。
但沙特作為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阿拉伯半島國家,也希望在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樹立自己的權威。
沙特秘密支持基地組織和本拉登發動9·11事件。9·11事件中有沙特的影子,使得美沙關系出現了裂痕。2003年,美國從沙特撤出了大部分軍隊。
2010年之後,阿拉伯世界發生了多起“顏色革命”。例如也門爆發了反沙特、反美國的胡塞武裝起義。敘利亞爆發了反對阿薩德家族(伊朗支持)的起義。
在共同的敵人面前,沙特和美國一同幹預了也門、敘利亞的內政。
2010年和2017年,奧巴馬和特朗普總統當政時期,美國和沙特簽署了價值600億美元和千億美元的軍售協議。
雖然美國和沙特存在意識形態、價值觀的嚴重差異。但美國為了滲透中東,要撇開任何出於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沖動。因為這樣不會產生任何有利於美國的結果。
沙特屢次試圖奪取阿拉伯世界、伊斯蘭世界、石油輸出國家的領導權,也和美國的想法相違背。
但因為兩國有著共同利益,例如對伊朗關系、沙特依賴美國軍售等方面。因此,在總體利益面前,沙特和美國雖然有關系波動,但總體同盟關系不會出現太大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