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阿根廷央行繼續暴力加息,將基準利率上調550個基點至75%,這是該央行今年以來的第九次加息。
阿根廷隻是一個縮影,在發誓要遏制數十年來最大通脹之後,全球主要央行不惜一切代價,已經掀起一場“你追我趕”式加息狂潮,並且在本周就將上演一波高潮。
前有美聯儲FOMC將公佈利率決議,在漲幅超預期的美國8月CPI數據出爐後,市場討論焦點已經從“50或75基點”升級成“75或100基點”;後有日本央行將公佈利率決議,市場關註在屢次發出口頭幹預並實施匯率檢查機制後,日本央行是否還會“按兵不動”;英國央行也頗受關註,市場預計英國央行在本周加息75個基點至2.5%的可能性為79%,屆時將成為英國央行自1989年以來的最大加息幅度。
迄今為止,今年約有90個國家的央行開啟加息,其中一半至少一次性加息75基點,由此引發的是十五年以來最大規模的全球加息潮。根據摩根大通的數據,全球主要央行在本季度還將啟動1980年以來最大加息,而且並不會止步於此。
世界銀行也在上周四發佈的報告中寫道,投資者預計明年各國央行將把基準利率提高至近4%的水平,達到2021年平均水平的兩倍,以此將核心通脹率控制在5%左右。而按照報告中模型的計算結果,如果央行致力於將通脹控制在目標區間內,利率可能會高達6%。
一、遏制通脹,各國央行“不惜一切代價”
為了給通脹降溫,各國央行“猛踩剎車”,不惜以犧牲經濟發展為代價。
不僅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上個月承認,雖然更高的利率、放緩的增長和疲軟的勞動力市場條件會降低通脹,但也會給家庭和企業帶來一些痛苦,歐洲央行執行委員會成員Isabel Schnabel也提及遏制通脹過程中的“犧牲率”。
而這所謂的痛苦和犧牲究竟會帶來怎樣的沖擊?
媒體稱,按照貝萊德集團分析師的觀點,如果美聯儲致力於將通脹水平控制在2%的目標,那麼美國經濟將直面深度衰退,將有300萬人失業。而在能源危機之下,歐洲央行需要采取更為緊縮的貨幣政策才能達成目的。
美國銀行全球研究主管EthanHarris認為,英國&歐元區和美國經濟將分別於今年四季度和明年陷入衰退。
值得註意的是,眾多主要央行朝著共同目標前進,此舉也加劇了風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Maurice Obstfeld認為“他們正在加強彼此政策的影響”,並且上述央行還參與到針對本國貨幣的競爭性升值之中,而這個過程也將通脹輸出到海外。
然而即便如此,全球主要央行依然沒有放慢前進的腳步。
一方面是擔憂過早放松政策會導致通脹復燃,之後可能不得不重新緊縮,因此導致經濟衰退。今年7月“新美聯儲通訊社”也曾撰文表示,過早轉向寬松將導致1970年“通脹失控”的覆轍。
另一方面,央行急於恢復自己“通脹鬥士”的聲譽。在今年的通脹“高燒”面前,去年的“通脹暫時論”讓央媽顏面盡失。
對此野村首席經濟學家Rob Subbaraman表示:
對中央銀行而言,聲譽就是一切,卻因錯誤的暫時性通脹言論受到損害……從1970年代的經驗來看,恢復聲譽是他們的首要任務,即便這意味著經濟衰退。
二、世行、巴克萊警告明年全球經濟衰退
全球主要央行為抗擊通脹而鷹派加息,加深了華爾街對歐美即將陷入衰退的擔憂。
巴克萊的歐洲經濟研究部主管Silvia Ardagna團隊上周發佈研報稱,歐元區衰退迫在眉睫,歐元區經濟活動不振時遭遇新的能源沖擊,預計2023年下半年才會溫和反彈,在此之前會遭遇“一場不亞於2010年歐債危機和1992年歐洲貨幣危機的嚴重衰退”。
該行目前認為歐洲通脹將在2022年觸頂並創紀錄最高至10%,年底前通脹增速會降溫,2023年核心通脹率保持高企,但也有小幅通貨緊縮的風險。
展望歐央行貨幣政策,巴克萊認為歐洲央行將在10 月繼續大幅加息75個基點,11 月加息幅度降至傳統的25個基點,相應的緊縮政策會令歐洲經濟陷入衰退。
在美東時間15日發佈的報告中,世界銀行指出,全球決策者正在以半個世紀以來從未有過的協同程度撤除貨幣和財政寬松的支持。如果全球央行要讓通脹率降至他們的目標范圍,他們加息可能讓利率最高升至6%。
世界銀行的研究發現,因為財政和貨幣政策的決策者都試圖降低通脹,所以他們不可能在經濟放緩之際刺激經濟需求。如果采取旨在降低高通脹風險的收緊貨幣行動,就可能加劇當前的經濟放緩形勢。以往經歷顯示,隻要讓通脹率長期處於高位,同時經濟增長疲軟,就有釀成衰退的風險。
而且世界銀行擔心,即使全球協同的加息和相關政策行動可能持續到明年末,也可能不足以讓通脹回落到新冠疫情爆發前的水平。
三、如何既控通脹,又保經濟?
世界銀行報告提及,經濟學家Justin-Damien Guenette、M. Ayhan Kose和Naotaka Sugawara發現了央行在不引發全球衰退的情況下控制通脹的方式,並為政策制定者制定了一項行動計劃:
各國央行必須清楚地傳達政策決定,錨定通脹預期,並降低所需的貨幣緊縮程度。
在發達經濟體,央行應牢記貨幣緊縮的跨境溢出效應。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應加強宏觀審慎監管,建立外匯儲備。
財政部門需要謹慎調整財政支持措施的退出,同時確保與貨幣政策目標保持一致。
明年收緊財政政策的國家數量預計將達到1990年代初以來的最高水平,此舉或將放大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政策制定者需要制定可信的中期財政計劃,並為弱勢家庭提供有針對性的救濟措施。
其他經濟政策制定者也需要加入對抗通脹的行列之中,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來增加全球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