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老外手中,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所有食材,包括油鹽醬油都可以一起下鍋;醬油可以倒5秒鐘;整塊巴掌大的薑切兩刀就扔進鍋一起煮……
這樣完全不同的反應,恰好是《奶奶的菜譜》試圖還原的“中餐烹飪”。
方帆二人將他們的遊戲Demo上傳到獨立遊戲平台itch.io上,希望能和更多玩家交流,得到反饋做進一步優化,收到了不少外國玩家的好評。
很多人認為,它比市面上大部分“做飯模擬器”要優秀,至少這裡會十分認真地評價成品的味道,比起血脈賁張的“炸廚房”,它更強調食物和做飯的意義。
更難得的是,外國玩家即便知道了遊戲中的“NaiNai”就是“Grandma”的意思,依然會在評論區用“NaiNai”來稱呼奶奶。
至於國內這邊,在沒有發行商幫助的情況下,兩位主創的作品也吸引了不少玩家的關註。小紅書上,《奶奶的菜譜》推薦帖的最高點贊超過了5萬。
而讓國內玩家們能夠在一個模擬器遊戲裡“規規矩矩做菜”的緣由,則是遊戲本身無法忽略的煙火氣。
二
《奶奶的菜譜》本身有著一條完整的敘事線,引導玩家在做菜的同時探尋烹飪背後的生活。
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遊戲中的“我”遠離家鄉、在外打工,在加班和點外賣的過程中孤獨地生活著。在臨近春節即將回鄉時,主角通過手機與千裡之外的奶奶學習做飯。
這樣的情況,相信很多在外打拼的網友都深有體會,而遊戲中與奶奶的交流,也讓不少人產生一種“手機被裝了監控”的錯覺。
比如奶奶不理解年輕人流行的愛好,不懂表情包被曲解後表達的含義,不會使用和調整電子產品。當問起作為互聯網從業者的“我”的事業打算,奶奶始終無法看清你的未來,也很難給出什麼建設性的意見,總歸她都會表示“永遠支持你”。
面對奶奶的拘謹,“我”亦是如此。萬事都順著她,提醒她不要相信營銷號、不要亂點鏈接。一個人在外的孤獨和迷茫,隔著手機屏幕更難說清了,而面對長輩,更多時候我們都隻有刪繁就簡,或者幹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萬千心事終結於一句“一切都好”。
但“我”和奶奶也是在代溝中積極摸索著靠近—— “我”以學做菜為由找到了和奶奶聊天的契機,而奶奶也非常樂於在教學中趁機炫耀自己數十年來做飯的經驗。
這些讓人感到熟悉的家庭內容,不難猜測來自於方帆和侯邁兩人遠在海外的生活經歷。動手做飯,是離鄉打工人重要的生存能力之一,曾經唾手可得的家常菜變成了奢望後,他們大概更能體會家常便飯的寶貴。
為了讓遊戲中的對話更顯真實,二位主創在開發過程中頻繁往家裡打電話、微信聊天,遊戲中出現的對話,很多都來自於真實的情節。
這樣看似平淡的對話,也並非一直延續。主角手機那頭的奶奶身處武漢,冰箱上的日歷顯示時間正處於2020年正月,奶奶的對話中也透露了最近的新聞。不難猜測,“我”春節歸家和奶奶想要見孫子的意願,恐怕都得隨疫情到來而被迫改變。
這也是他們所親身經歷過的——負責遊戲程序設計的侯邁,其家人當時便在武漢親身經歷了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兩輩人身處異地,卻擔憂著彼此,這樣的心路歷程也進入到了遊戲之中。
玩家很難不懷疑屏幕中手機的另一端,是否真的連著一位長輩。曾經他們一板一眼,讓你規矩服從,現在他們不懂你最想聊什麼,認為似乎隻有在生活瑣事上能解你燃眉之急,所以格外熱心。
《奶奶的菜譜》已經有了自己的Steam頁面,現在可以加入願望清單
也許是本土化的煙火氣,致使短暫的試玩中,大多國內玩家都會在遊戲中找到一種熟悉的感覺——實際上就算你亂做一通,最後奶奶也會評價一句 “蠻好的”。
三
《奶奶的菜譜》在國內外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後,不少發行商開始找兩個年輕人尋求合作。也是在發行商的口中,方帆和侯邁聽到了那個讓他們生氣又無奈的消息:
“你們的遊戲是不是在國內推出了手機版?”
打開TapTap,他們發現一個同名遊戲已經有了預約界面。盡管還不能玩,但演示圖片明確地包含了他們作品的重要內容和美術細節。
二位主創第一時間向平台方提交了舉報,很快TapTap官方就下架了該遊戲。他們本以為,這場風波應該就此終結,可事情很快迎來了新情況。
如今隻能通過網頁快照看到這個“奶奶的菜譜”
沒過幾天,有玩家給他們發來了一條小紅書鏈接,內容是一位博主正在推薦手機版的《奶奶的菜譜》——正是他們之前舉報下架的那款。
方帆循著視頻在不同平台上搜索,發現有一些遊戲推薦者,甚至直接將其誤認為就是原作的官方手機版。
這個所謂的“手機版”,在抖音的小遊戲平台上點開就可以直接玩。從初入界面開始,兩個遊戲就透露出了難以言表的相似:
上半部分為方帆和侯邁制作的《奶奶的菜譜》,下半部分為“仿制品”
同樣是做飯遊戲,同樣是通過和奶奶的溝通獲得菜譜、切好食材、制作菜品,同樣是在做好後收獲奶奶的評價。
然而玩家無論是否了解原版,所有人都會對“手機版《奶奶的菜譜》”略感疑惑——為什麼奶奶教我烹飪,還需要我花30秒去看美女廣告?
點開過這類短視頻小遊戲的玩家,肯定非常清楚“廣告中間插了個遊戲”玩起來是什麼體驗。
原作中有很多亮點,方帆二人花了很長時間錄制切不同食材所發出的聲音,以還原砧板切菜的真實感;顛勺的物理效果做得較穩,食材隨火候不同,顏色也有漸變;當然更重要的細節前面也講過,就是“和奶奶線上溝通的真實感”。
而這些在“手機版《奶奶的菜譜》”中並不存在。玩家一上來和手機那頭奶奶的溝通非常生硬,做菜的過程也隻是單純的食材堆砌,如果你操作不慎想要重新來過,那麼請看個30秒廣告,系統才會給你重新買食材的錢。
更巧的是,原作demo隻能玩到第二天,而這個“手機版”,就算不停看廣告也隻能到第七天,之後時間也不會再推進了。
方帆二人對此哭笑不得。他們放出demo的本意,是希望能得到玩家更深入的反饋,完全沒想換來的反而是其他開發者的“搶跑”,更沒想到對方甚至連名字都不換一下。
而兩位年輕的開發者,對維權這件事完全沒有準備。
四
短期內將維權的希望付諸於法律並不現實,方帆和侯邁此時都在海外,且做遊戲都是利用業餘時間,並沒有多少額外的精力。
另一方面,《奶奶的菜譜》暫時還沒有明確的發行計劃,遊戲雖然有了一定名聲,但卻並未在國內進行足夠的版權保護操作。
他們率先在社交賬號上對所謂的“手機版”進行了辟謠,講明了自己作品遭遇抄襲的事。方帆說,他們當下最快捷的做法隻能是號召玩家們看到該遊戲的推薦,盡量在評論區進行澄清,讓更多後來的玩家得知真相。
考慮到未來的版權、軟件著作權等問題,二人收集了許多證明資料,試圖應對可能到來的官司,“我們希望抄襲公司下架這款遊戲,撤銷相關的軟件著作權。”
輿論的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推薦“手機版”的帖子和視頻評論中,常能看到網友們澄清的“身影”。其中一些還被點贊上了熱評第一,讓更多人一眼看到真相。
很快,方帆得知了一個好消息:抖音小遊戲裡已經搜不到《奶奶的菜譜》了。
二人對自己作品的遭遇有些憤怒,也有些無奈。國內獨立遊戲人的創作,大多都要在Steam等平台上率先發行,在維權時經常容易陷入被動境地。像他們這樣身處海外的作者,就更不方便了,所謂“敵暗我明”,總不能像打地鼠一樣天天盯著自己的遊戲在什麼地方又出現了一個“仿品”。
好在,至少眼下他們對維權這件事有了一定的經驗,即便真的碰上了“硬茬”也知道該如何面對。
方帆給其他獨立遊戲開發者的提醒
然而,截止發稿前,他們發現之前下架的“奶奶的菜譜”,又換了一個名字在同一個頁面裡卷土重來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雖然遊戲的名字已經變成了《做飯模擬器》,可主視覺圖裡還是沒忘了奶奶。
“奶奶的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