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全球 - 前Facebook員工:我為何離開矽谷,回國創業?

前Facebook員工:我為何離開矽谷,回國創業?

前兩周,我有幸邀請到Zion載航創始人陸繼恒做客直播間,聊聊創業那些事。繼恒和我身邊的很多小夥伴背景相似——在美國讀書,畢業後留在美國工作,入職矽谷大廠。

他本科畢業於俄亥俄州立大學機械工程專業,發佈過論文研究鋰電池仿真模型,探究原子世界。研究生就讀於康奈爾大學,學習計算機科學,探索比特世界。

畢業後,他曾經就職於Facebook、Groupon、Google等矽谷公司。和大多數人不一樣的是,他在矽谷大廠工作了三年多以後,就毅然決然回國創業去了。

我聽過很多小夥伴說,“我要在海外積累幾年工作經驗,之後就空降回國工作/創業”,可是,真正做到的卻是少數。

如果不是外力的作用,人很難主動去改變自己的環境。在大廠上班錢多又舒服,看著大洋彼岸的大家那麼拼,不免擔心自己卷不動。

為什麼繼恒能果斷離開矽谷大廠,選擇回國創業?國內國外的創業環境有什麼不同?

而且,繼恒不僅現在在創業,他其實已經連續創業多次了。作為一位連續創業者,他有什麼樣的經驗教訓想要和大家分享呢?

以下為對話實錄:

Kelly:繼恒之前是在美國矽谷的幾家頭部大廠工作,後來離開Facebook回國創業。很多人都會有創業的想法,但真正行動的人很少。當時是什麼樣的契機使你毅然決然的離開了矽谷、回國創業?

陸繼恒:我一開始回國做的是明星社區運營的項目,這是一個非常垂直的行業。

之所以做這件事,是因為我的本科同學有相應行業的資源,他當時組建了一個商業化的團隊。另外兩個合夥人,也有行業的資源。

這是我和我的合夥人在2019年初回國時做的第一個項目。後來在2019年底,我們就啟動了Zion載航(www.functorz.com),這是我們回國創業的第二個項目。

Kelly:繼恒已經回去三年多了,回國創業跟一開始想象的有什麼不一樣的嗎?你覺得國內和國外的創業環境區別在哪裡?

陸繼恒:在國外的時候,我們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開始創業,也沒有真正意義上做過融資,所以我其實不太了解美國的創業氛圍。

但在國內,我可以很明顯地感知到國內的融資環境和VC市場,近幾年有很大的變化。

一開始投資方會非常在意偏業務方面的數據,比如非常關註用戶數量。但是最近兩年,特別是2021年之後,VC對於技術創新的接受度高了很多。

在我回國之前,國內可能對於技術類項目的接受度,不如美國的接受度高。

在最近幾輪的融資過程當中,發現越來越多的一些專業的投資人,對於更長期性的一些項目接受度和風險的容忍度,越來越高了。

其他方面,比如文化、做事方式,我沒有特別強的感知,可能因為我們團隊很多同學都有留學的背景。

Kelly:你覺得什麼樣的人適合回國創業?

陸繼恒:我倒不覺得有特定的人適合回國創業,但是我覺得可能特定的人群更適合創業。

我之前看過一些材料,我很認同有些人可能天生就更適合創業。創業之後的很多困難,和打工中遇到的困難是不一樣的。

打工的時候,特別是在大廠裡,你會發現你的一個很大的困難是發展空間受限——“面試造火箭,上班擰螺絲”。

但是創業的時候,你會遇到完全不同的挑戰。你沒有任何這種發展空間的限制,但是你的困難會來自於選項太多,然後你不知道怎樣做選擇。

外界不一定會給你正確的反饋,來幫助你做決定。這個時候更取決於你自己,就像陸奇博士講的“people mission fit”——你是誰?

你要做的事情是什麼?你和你要做的事情是不是契合?基於這幾個問題,你需要去找到對的方向。

所以,沒有什麼人是特別“適合回國創業”的,但有些人的性格特質更適合創業。

創業就是要在不可知性非常強的環境裡,找到對的方向。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在這種環境感到舒適,有一些是可以鍛煉出來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和個人天然的風險偏好有關。

有些人天然對於模糊性有比較高的容忍度,能夠在沒有外界的明確指示的時候,主動判斷應該做什麼,並且主動去做事。這一點在創業過程中非常重要。

Kelly:你之前是在大廠工作,而且還換了幾份工作。所以你是一開始就知道你會出來創業,還是慢慢發現自己不想繼續留在大廠打工?

陸繼恒:從第一天開始我就知道我最終是會創業的。

我本科畢業的時候,在矽谷待了一段時間。我很喜歡矽谷這邊的風格和文化,所以決定畢業後要先到矽谷來。先積累一些工作經驗,然後出來創業。

Kelly:怎麼找到自己的創業合夥人的?

陸繼恒:我當時來到矽谷以後,借住在我康奈爾大學的一個學長家裡。這個學長和我現在的合夥人蔣耀鍇是同事,他們在周末的時候會一起做一些創業項目。

有一個周末,我聽到他們在樓下討論戰略方向上面的問題,我覺得挺有意思,所以就加入了他們。

所以,我和我的合夥人蔣耀鍇從背景上來說,其實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是通過這個業餘時間的創業項目認識,然後後面合作過程中也覺得很合得來。

即使第一個項目後來中斷了,我們還一直在矽谷part time做了很多其他的項目。

在這個過程中,建立了信任,也了解了彼此合作的方式。所以後面有了回國創業的機會時,我倆就一起回了國,一起創業。

Kelly:如果有小夥伴想要考慮回國創業,他們在矽谷也跟你一樣,有這個想法,但是沒有行動,你會給這樣的小夥伴什麼樣的建議?

陸繼恒:想要回國創業,我建議是盡早開始。因為創業其實不是一個短期的事情,如果你前期準備好了,個人能力也準備到位,我會建議盡早開始。

第一,因為它是一個長期復利的事情,越早開始,看到結果的量級會有更大的變化。

第二,國內現在對於一些海外背景,想要面向全球做產品的這些項目,接受度會高很多。

Kelly:說得對,不管是不是回國創業,我覺得對於任何有想法做成什麼事的人來說,都是要盡快開始。不要糾結太久,準備的差不多了,就行動起來,因為你永遠不會100%準備好。

陸繼恒:我非常相信“精益創業”的概念。你永遠可以用小成本和MVP去驗證一個項目。

其實我覺得離開大廠全職創業並不是必選項。你完全可以在業餘時間做項目,在驗證了模式、發現確實有一些機會以後,然後再全職創業、去拓展它。

所以,創業並不是要全職開始,可以先從兼職開始,但是行動是盡早開始會更好。

比如我和我的合夥人蔣耀鍇,我們還在大廠上班的時候,其實也沒有花太多時間,隻是每周兩次開會,一起打磨我們的產品。其他時間我們會在晚上做一些產品上的迭代。

我們在業餘時間裡,一共嘗試過三四個項目。

比如有一次我們去買家具,然後發現宜家排隊排的很長,然後我們就想到開發一個自動結賬系統。

但是沒過多久Amazon Go就出來了,我們發現我們被技術碾壓了,於是決定換一個方向。

第二個項目是一個餐廳點餐的產品。這個產品在國內其實已經比較普及了,但是在美國還是一個比較新的嘗試。

第三個項目是一個量化交易平台,因為蔣耀鍇有比較多的投資方面的經驗,然後發現專業人士在做分析的時候,一個很大的痛點是數據清洗。

所以我們就做了一個工具,幫助提供幹凈的數據,並且可視化出來,從而可以更好的幫助投資者做分析。

所以我們做了很多嘗試,這些嘗試都不是全職在做,但是幫助我們收集了很多市場上的信號,對於我們後面確定全職創業的方向提供了很多信息。

Kelly:介紹一下你們現在正在做的產品,以及你們的目標客戶人群?

陸繼恒:我們目前是希望通過一個可視化交互工具幫助我們的用戶,通過無代碼的方式來產出小程序以及網頁。這裡的網頁更偏向是web app,傳統意義上前幾代的產品,他們會更關註在是這種靜態網頁的搭建上,也是就是官網本身。

我們現在的產品,相當於把很多SaaS化的一些能力,基於網頁端的App開發能力、在我們平台上面可以進行產出。

我們現在面向的客戶主要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一些早期的創業公司,特別是以軟件產品為核心的一些創業公司。

第二類是軟件的服務商和集成商,我們會幫助他們以更高的效率去服務。

Kelly:你們是怎麼獲得第一批客戶的呢?

陸繼恒:我們通過奇績創壇社群獲得了第一批客戶。我們通過這個小社區,獲得了一些早期的信號,了解到很多人對於定制化的應用有非常強的需求。

先在百人社群裡,做一些簡單的傳播,從裡面篩選出來差不多三十個需求,然後挑選了兩三個做這種深度交流和交付,證明是有市場需求的。

Kelly:明白了,先不開發產品,而是先去看用戶有沒有需求。國內國外都有不少無代碼或者是低代碼的平台,你覺得你們的差異化在哪裡呢?

陸繼恒:這裡的差異化其實是定位的不同,我之前也做過一些分析,對整個市場來說,無代碼慢慢地變成了一個比較寬泛的詞。不管是在美國還是在國內,無代碼可以包括很多類型的產品。

但如果從底層上來區分,這些產品它可以分為三個大類:

第一類關註的是“數據化”,以表格為主要的形態,它面向的是企業或產品最早的一個階段。

這一類的代表是 Airtable,他們本質上面是把 Excel 搬到了線上,並提供了協同的能力。

然後在Google Sheets這個基礎上,提供了更多交互的方式,來更容易地實現數據沉淀。在企業沒有任何數字化的基礎下,這一類產品做的就是數據化,把數據沉淀下來,實現連通。

第二個階段,當我們有了基礎的數據和數字設施以後,會需要做一些數據的連接。

這類的產品叫Integration Path。在這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國外的產品的Zapier。國內騰訊包括一些創業公司也在做類似的產品方向。

他們主要偏向是做一些不同現有服務的整合,或者是BPM的一些編排,這是另外第二類的一些產品。

國內比如像現在絕大多數的一些無代碼產品:明道、簡道、輕流等等,他們都會偏向於數據的呈現和系統連接的Airtable和Zapier這兩層作為一個新的混合,作為一個新的形態去面向市場。

第三類,更偏向於純軟件工程的方向,這類的代表是以美國這邊的Webflow和Bubble為代表,最近YC有投一些這個方向的創業公司。

我們屬於第三類,我們更關註一個底層軟件工程的創新問題,會從開發者效率的角度出發,來做底層的開發工具。

Webflow關註的是網頁端,把前端應用開發的部分降低復雜度,通過可視化即可實現開發,從而讓設計師、產品經理也可以通過網頁操作來做軟件應用。

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從交互側開始關註。把很多現有的一些數字的基礎設施通過 API 的方式整合來獲得這種定制化的能力。

可以慢慢地變成一個新的開發范式,我們希望替代傳統意義上的Javascript或者說是React framework這些技術框架。

在2000年初的時候,最早有一些可視化的開發工具,比如FrontPage和Dreamweaver。

最早為什麼會有做它的初心,也是因為我在小學階段的時候,第一次接觸開發,接觸到的就是像FrontPage這樣的產品,可以通過拖拉拽來建立一個靜態的網站。

現在由於大趨勢和技術環境的變化,所有新的應用都會變成一個無代碼、雲化的應用。

這相當於是當年的潮流再一次回來,提升效率又變成了一個新的主題。新一代的工具就是在解決這個問題。

這三類產品,目前在廣義上都被稱作叫“無代碼”的工具,但是從底層來看,他們解決的問題是不一樣的。

Kelly:謝謝繼恒分享的知識。我想問問繼恒,在創業過程中,你遇到過的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陸繼恒:遇到了非常多的挑戰,比如創業的早期一定要100%的投入,生活和創業難以平衡。我和我的合夥人在國內,但是我們兩個人的太太都在美國。

在2019年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國內國外來回跑,但疫情之後,隻能一年見一次,在家庭這邊做出了很大的犧牲。

Kelly:從長遠來看,這個挑戰你打算怎麼解決呢?

陸繼恒:現在的計劃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我們的業務會嘗試在美國、新加坡這邊做一些拓展。

第二個是探索國內有沒有一些機會,可以讓我太太回國。我們對拓展海外市場的更期待一些,因為自由度更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很多的挑戰。

Kelly:回頭看過去這幾年的路,有沒有什麼選擇,你可能會做的不一樣?

陸繼恒:一開始我們過於專註於產品本身的研發,而不太註重對市場化、對商業的追求。

因為我們的理念是做出一個很好的產品,再加上一個很好的市場進入策略,商業方面的反饋我們會自然的獲得。

現在回頭看,前期如果有一個清晰的商業化的目標,我們在一些產品運營決策上的清晰度會更高,產品迭代速度也會顯著加快。

我相信這是很多工程師出身的創始人都會面對的一個思維上的變化。

Kelly:謝謝繼恒,說完創業,我們來了解一下你的成長環境吧,為什麼你說你是一個“生來就有創業精神”的人?這和家庭環境有什麼關系嗎?

陸繼恒:我的家庭影響挺大的,從小我父母一直非常鼓勵我動手去做一些事情,多多嘗試,這樣對未知的恐懼就會相對較少一些。

在學生時代,我就會去參加一些奧林匹克競賽、機器人競賽等等。我還記得我參加機器人競賽,用木頭做機械臂,去做一些取目標物的動作,這些事情對我來說是挺有意思的回憶。

這些事情對我的影響有兩個方面,一是鍛煉了動手做產品的能力,二是影響了我思考問題的方式,我習慣於探索未知,對不確定性感到舒適。

Kelly:繼恒在一線城市長大,成長環境裡有比較好的資源,家長也很重視對孩子探索未知方面的培養。

陸繼恒:對,因為我媽媽本身是機械工程師,所以在我的小時候,她會給我一些設備,把螺絲刀給我,然後去嘗試拆掉,拆完再裝回去。

有時候在裝回去的過程中,我會發現有幾個零件多了出來,我媽媽也不會生氣。這種對失敗的容忍度,對未知的容忍度,就是從小建立起來的。

Kelly:在過去的五年中,有沒有什麼行為或者是思維習慣上的轉變,覺得對自己幫助特別大?

陸繼恒:最大的變化是從工程師的思考方式變成一個創始人、建立團隊的思考方式,從具體做事,轉到偏向目標設定和目標管理。

由於我本身是工程師,很多時候碰到問題,我會習慣自己去解決。但是到後面會發現,當我們要做的項目非常大的時候,很多事情是不再是靠自己動手就可以解決的,我們需要依賴團隊。

在組建團隊解決問題的這個過程中,如何設立一個非常清晰的目標,如何平衡產品的投入和市場的期待,這對我來說視角上的轉變非常大。

我現在完全是站在另外一個視角的立場上面去思考問題。這是我最近五年當中最大的變化。

Kelly: 在你的成長過程中,對你影響最大的三個人是誰呢?

陸繼恒:第一個人是陸奇博士。一開始做載航的時候,我們有一些迷茫期,一直在做探索。關於創業的方向,我們一開始有三個想法:

第一個想法是,做底層通用的可視化的純技術的開發。

第二個想法是,面向這些粉絲社區做的輿情監控,用輿情監控提煉出運營的決策。

第三個想法是,做私域流量的變現。

在參加陸奇博士的一個線下分享中,他提到在創業初期,創業團隊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兩個“PMF” ,第一個PMF是比較傳統的“product market fit”, 第二個PMF是“people mission fit”。

陸奇博士的這個說法對我們影響非常大。

我和我的聯合創始人蔣耀鍇,我們倆都是工程師的背景,都是偏產品技術方向的思考模式,我們需要找一個更適合我們本身特質的方向。

所以我們最終選定了以技術為驅動、以底層軟件工程創新為底座的項目。

陸奇博士對我們的創業方向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第二個人是埃隆·馬斯克。

他在不同領域做過很多的探索和創新,我最欣賞他孤註一擲的勇氣。

2008年左右是Space X和Tesla最低谷的時候,他把自己所有之前積累的財富全都平分投在兩個公司上面,極少有人能夠做到這樣。

當時他受到非常多的非議,就連他的偶像——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都認為他的火箭回收計劃行不通。雖然他很難過,但是他仍然堅持自己的想法。

這種勇敢和堅持的精神是我非常欣賞的。

真正的勇敢不是你感受不到害怕,而是你感受到害怕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去做對的事情。

這也是我希望獲得的勇氣。

第三個人是本·霍洛維茲。

我讀過他的書《創業維艱》,當時他從Opsware遷移到Loudcloud業務的過程當中,其實也面臨著非常大的壓力,面臨著團隊、投資人、整個資本市場的不認可。

然後他做了轉型,力挽狂瀾,把整個公司打造成全球第一家真正意義上的雲計算公司。

這個也是我非常欣賞的希望獲得的勇氣和能力。

Kelly:繼恒提了好幾次“勇氣”這個詞,你覺得你是個勇敢的人嗎?

陸繼恒:我覺得我是,也希望我可以持續勇敢。

Kelly:如果請你給小夥伴推薦對你影響最大的書,你會推薦哪三本?

陸繼恒:第一本就是剛剛提到的那本《創業維艱》。

第二本是《格魯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如果說管理方面隻有一本書是你需要認真學習的,那就是這一本。

第三本要推薦的是一個大類,名人傳記。其實所有的名人傳記都應該讀一讀,因為傳記會把非常值得尊敬的一個人,很多的人生抉擇會壓縮到比較高密度的一本書裡面,都是寶藏。

我選擇書的方式,通常是會像做研究一樣,看到一本好書裡提到了其它的書,我就會去找想關聯的書。

Kelly:感謝繼恒跟大家分享這麼多創業相關的知識,以及創業的心路歷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有啟發。

中東市場社交直播發展旺盛,而直播電商的閉環路徑仍在探索。如何細顆粒度的洞察當地用戶特點和需求?社交的巨大流量如何有效轉化?怎麼打造契合本地用戶心智的品牌,並長期經營?

「502線上同行」出海潛望鏡第三期,關註中東市場機會,為大家詳解當下的直播熱點和未來的電商與品牌潛力。立即報名,與300+出海同行人一起,先人一步摸清方法,“掘金”中東。

推薦閱讀

前瞻:KD歐文對話波神庫茲馬 籃網欲擒奇才沖4連勝

體育12月12日報道:佈魯克林籃網隊(16勝12負)已拿到3連勝,他們13日將做客對陣華盛頓奇才隊(11勝16負)。杜蘭

健康

這類人,飯後確實不能馬上洗澡

吃完晚飯,接著洗個熱水澡,就可以安心拿著手機鉆進被子了。可是,很多人說吃完飯不能馬上洗澡,這是不是真的?答案是,有幾類人

健康

大藥廠“買買買”,一年“敗掉”62億美金

對於大藥廠來說,“買買買”是常規操作。有太多成功的例子告訴大藥廠們,沒有什麼增長煩惱,是收購一家Biotech解決不了的

全球

坦桑尼亞,中國老板的快樂福地?

很多人印象中的非洲大陸充滿貧窮與戰亂,現實中的非洲大陸還充滿財富與機遇。在非洲中南部的坦桑尼亞,就有數以萬計的中國人在這

健康

我們離治愈孤獨癥有多遠?

一直以來,人們希望建立神經或精神疾病的實驗模型,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大腦或研發藥物。最近,神經科學家塞爾吉·帕斯卡(Serg

健康

怎樣才能健康地老去?

日本是全球范圍內老齡化問題最為嚴重的國家。“怎樣才能健康的活到100歲”,已經成為了1.2億日本國民的共同話題。通過這篇

全球

全球樓市泡沫一個一個爆了

在全球央行的加息潮下,全球樓市擊鼓傳花的遊戲進入尾聲,令人聞風喪膽的大崩盤或將重現。歐洲方面,英國房價出現了15個月來的

全球

去以色列做電商,前景如何?

一、國家概況以色列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國家,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色列也是一個發達國家,是中東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同時也

全球

天然氣倒貼錢白給,歐洲人還裹著電熱毯過冬?

歐洲能源危機已經有一陣子了,咱們大A的彩虹集團享受著歐洲人用不起暖氣,狂買中國電熱毯的紅利,13個交易日股價翻倍。在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