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橋,在歷經了96年的風風雨雨後,終於還是倒下了。
據英國王室社交媒體的消息,格林尼治時間2022年9月8日下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因病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堡安詳離世,享年96歲。王儲查爾斯繼任為英國國王。
巴爾莫勒爾堡位置▼
這位見證了大半個20世紀的高齡老人最終離這個世界而去,也順便徹底埋葬了人們對20世紀初期那個不可一世、意氣風發的大英帝國的最後念想。
或許正像很多人所說的一樣,女王的離去也正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優雅的一生▼
生長於戰火,繼位於和平
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於1926年4月21日的凌晨2:40分出生於英國倫敦梅費爾區的佈魯頓街17號。不得不說,伊麗莎白生在了一個好時候。
彼時的英國剛剛在伊麗莎白的祖父——喬治五世國王的領導下贏得了一戰,而這場戰爭的勝利不僅基本保住了英國的海外殖民地,肢解了列強眼裡歐洲大陸上的不安定因素德國,還為王室贏得了非常崇高的聲望。
喬治五世是溫莎王朝的開創者和表弟尼古拉斯二世一起解決了表哥威廉二世,親緣關系在國之利益面前猶如泡沫( 圖:wiki)▼
以至於後來英國二戰前建造的最後一艘戰列艦都以喬治五世國王來定級和命名,這也讓作為王位第三順位繼承人的伊麗莎白和其妹妹瑪格麗特公主一出生便備受矚目。
按照當時的王室慣例,伊麗莎白和瑪格麗特兩人並沒有進入公立學校求學,而是在她們的母親伊麗莎白·鮑絲·裡昂的督導下在家中接受教育,而學習重點也主要集中在歷史、語言、文學和音樂等傳統的“貴族學科”上。
1936年,喬治五世去世,姐妹兩人的伯父、喬治五世的長子愛德華八世繼位,但這位以“不愛江山愛美人”而在英國歷史上聞名的風流人物隻當了不到一年的國王——他在繼位之前就已經愛上了一位有夫之婦,即後來的溫莎公爵夫人華裡斯·辛普森。
從這個角度來說,後來查爾斯王子有樣學樣,多多少少是受了自己伯外祖父的影響。
國王公開破壞他人婚姻,當第三者,這無論從道德角度還是法律角度都是不可接受的,於是愛德華八世既為了不在政府層面引起憲政危機,又不給王室抹黑,而直截了當地選擇了退位,這也就讓王位落到了兩姐妹的父親,後來的喬治六世國王身上,伊麗莎白也就此晉級為王位的第一繼承人。
等到年齡長一些後,伊麗莎白還接受了英國憲法史的教育,並學習了法語。為了不讓兩位公主與現代社會脫軌,王室還專門鼓搗了一個名叫“第一白金漢宮公司”的童子軍性質組織,以便於她們和同齡人相處。據後來一些曾與女王相處過的人的回憶,童年時期的伊麗莎白是個“理智、乖巧又快樂的小女孩兒”。
不過幸福的童年時光並沒能一直持續下去,伊麗莎白13歲時英國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英吉利海峽的阻隔,以及英國當時仍然維持著一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艦隊,德國難以直接進攻英國本土,希特勒遂決定憑借自己占據優勢的空中力量來對英國進行不間斷的空襲,先是軍用目標,後來則擴展到了民用目標上,而英國方面也予以還擊,激烈的英德不列顛空戰就此爆發。
由於德國頻繁空襲首都倫敦,當時的英國大法官、海爾舍姆勛爵曾多次提議將除國王外的其他王室成員疏散到加拿大去。然而考慮到王室成員應盡量呆在本土以證明自己有抗爭到底的勇氣,白金漢宮最後拒絕了這一提議。
一旦涉及到民用設施,那王室的大House顯然不安全了(“鷹襲計劃” 圖:wiki)▼
不過為了安全,王室隻選擇留下喬治六世國王待在倫敦鼓舞士氣,而兩姐妹則隨著他們的母親輾轉多地以躲避空襲——先是在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城堡待到當年的聖誕節,隨後搬到了諾福克郡的桑德靈厄姆宮。1940年2月,母女三人前往伯克郡的王室自治市鎮溫莎,並在那裡一直住到戰爭結束。
雖然王室成員並不在前線直接參與作戰,但作為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多少得起點鼓舞士氣、展現決心的作用,而這一責任被伊麗莎白很好地承擔了下來。她曾在聖誕節上表演啞劇以為士兵們的軍裝籌集資金,也曾在電台中向其他從城市撤離的孩子們發表講話,而她於1943年獨立慰問擲彈兵衛隊的行為更是贏得了不少好感。在臨近戰爭結束時,伊麗莎白獲得了榮譽初級指揮官軍銜(等同於女性上尉)。
老實說,王室在戰爭期間的一系列動作,在現在的人看來雖然可能有點作秀嫌疑,但這無疑極大地提高了普通英國人,乃至整個英聯邦國家人民對王室的好感,並鞏固了女王作為名義上英聯邦共主的人氣基本盤。
雖然竭盡全力,怎奈日落西山
二戰結束後的1947年,伊麗莎白選擇與菲利普親王成婚,並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了盛大的婚禮,以紀念兩人從1939年重遇後開啟的愛情長跑。
次年的11月14日,伊麗莎白的長子查爾斯出生,兩人後來還陸陸續續地擁有了包括安妮公主、安德魯王子和愛德華王子在內的4個孩子,形成了後來人所熟知的王室2+4格局。
1952年2月6日,喬治六世國王去世。不過根據傳統,由於要給規劃委員會足夠的時間來理順事情的脈絡,因此新王的登基典禮要等到一年多以後才能進行。1953年6月2日,伊麗莎白的加冕典禮舉行,伊麗莎白正式加冕為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巴基斯坦和錫蘭(今斯裡蘭卡)的女王,開啟了屬於自己的時代。
盡管登基稱王是件可喜可賀的事,但此時的伊麗莎白面對的顯然是一個爛攤子——如果說一戰是用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攢下來的60年家底換了一場值得吹捧的勝利,那麼二戰可以說直接扒掉了這個世界最大殖民帝國的底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共有軍民40萬死亡,160萬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1500億美元,整個國家在戰後都陷入了長達10年的經濟衰退。
但這些都不是最要命的。二戰結束後,原本的殖民分工體系重新洗牌,世界各地的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湧,幾乎徹底摧毀了英國賴以維系自己世界霸權的殖民地體系。早在伊麗莎白登基前,英國就已經丟掉了巴佈亞新幾內亞、英屬緬甸、尼泊爾、斯裡蘭卡、約旦等國,並在留下一份《蒙巴頓方案》後,無奈地看著“英國殖民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印度獲得獨立。
畢竟,由於二戰中的慘重損失,英國一則無力維持一支無敵於大洋上的海軍艦隊,二則丟掉了英鎊的世界貨幣地位,三則國內厭戰人心思變,無論怎麼看都維持不了這份光鮮了。
由於自光榮革命開始,英國的政治體制逐漸由國王獨裁轉向了君主立憲制,到20世紀初,王室已經徹底淪為了象征國家的吉祥物,因此伊麗莎白是無權也無力幹涉英國政府決策的。作為英聯邦國家的象征性首腦,她所能做的就隻有盡可能地出訪各國,以提高王室影響力的辦法,來盡量拉近各國與英國的關系,從而盡可能地讓英聯邦得以維系下去。
1953年,剛剛加冕為王的伊麗莎白就攜丈夫菲利普親王開始了自己任內的首次巡回訪問。這次環球之旅歷經7個月,共計訪問了13個國家,其中就包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這兩個最重要的英聯邦國家,而她也是首位訪問這兩個國家的在位英國君主。據估計,當時的澳大利亞人中有四分之三都曾親眼見過她,其訪問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可見一斑,而這隻不過是她在位期間數百次國事訪問的冰山一角。
不過,盡管伊麗莎白女王已經在竭盡全力地利用自己的個人威望和良好的皇室形象來維持英國往昔輝煌的餘暉,但歷史的滔滔大潮和人類社會發展的滾滾洪流終究不是個人之力所能阻擋的。
當時間的指針撥動到20世紀60年代,隨著爭取民族獨立的思潮逐漸深入到亞非拉的每個角落,英國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大量殖民地又迎來了一波獨立高潮,諸如博茨瓦納、加納、喀麥隆、岡比亞、肯尼亞、坦桑尼亞、巴巴多斯、牙買加等20多個新興國家紛紛湧現在世界地圖上,一下又一下地敲打著大英帝國的喪鐘。
到目前為止,英國海外殖民地已經隻剩下了大洋上的幾個海島,以及像直佈羅陀和馬爾維納斯群島這樣與其他國家有領土爭端的實際控制區了。曾經宏偉壯麗的殖民大廈今日隻剩下幾片斷壁殘垣,不知親眼見證了這一切的伊麗莎白女王是何心境。
雖然在任上也曾遭遇過幾次暗殺(兇手通常是來自於前殖民地的人),但伊麗莎白在全世界人民心目中倒是還保持了一個大致良好的形象,直到1997年那件事的發生。
昔人已乘黃鶴去,靜待身後數風流
1997年8月31日凌晨,查爾斯王子的前妻、女王的兒媳婦戴安娜王妃在法國巴黎遭遇車禍,不幸當場身亡,而戴安娜不僅僅是一位憑借著出眾美貌和熱心慈善而頗受人們愛戴的平民王妃,更是查爾斯婚內出軌有夫之婦(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的受害者,因此博得了廣泛的同情與關註。
更重要的是,無論是這場車禍本身還是後續的相關調查中都浮現出了重重疑點,但英法兩國卻在將事故的原因歸結為“狗仔隊的追逐”和“司機的酒後駕駛”後便草草結案,這就讓各種陰謀論甚囂塵上,有人更是直接將矛頭指向了王室,懷疑是他們出於王室臉面原因不願意看著前王妃改嫁他人而故意策劃了這起車禍。
再加上事故發生後,王室並未及時做出回應,也未按照慣例降半旗致哀,直接引爆了民眾對王室的憤怒,不僅查爾斯本人從此變得惡名昭彰,連帶女王也成了千夫所指的對象。
迫於壓力,女王在戴安娜葬禮的前一天發表了公開的電視講話,表達了自己對戴安娜的敬佩之情,以及自己作為兩個王子的奶奶同樣十分悲痛,這一舉動極大地挽回了公眾對王室的風評,隻剩查爾斯一直成為整個英倫三島人民所唾棄的對象。
進入晚年後,盡管女王的身體一直還算硬朗,隻在2003年接受過一次膝部的小手術,但她還是大幅度減少了自己出外進行國事訪問的次數。2015年,她出訪了德國的柏林和法蘭克福,而這也是她最後一次以英國女王身份訪問他國。不過總的來說,她仍然保持了每周接見一次英國首相的傳統,哪怕在2022年2月中旬被診斷出感染了新冠病毒時也是如此。
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女王尚且年富力強之時,為她準備葬禮的“倫敦橋行動”就已經提上了日程,而我們今日之所見,關於女王身後事的一系列行動和籌備,正是完全按照預定的“倫敦橋行動”方案所嚴格展開的,所以倒也不必擔心將來會出什麼岔子。
伊麗莎白女王已然離去,這也意味著這本撰寫著“大英帝國”四個字的歲月史書又翻過了陳年故舊的一頁。在她身後,曾經強橫的英國和傳承千年的王室將何去何從?以後人們又將如何評價這位見證了國家百年風雨的老人?
不妨留待後世人之評說吧。
參考文獻: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rge_V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Girlguiding_London_and_South_East_England
3.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ronation_of_Elizabeth_II
4.https://en.wikipedia.org/wiki/World_War_II
5. 《重建和英國戰後福利國家:錯誤的開始和新的開始》。【英】安東尼·明福德
6.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own_colony
7.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mmonwealth_realm
8.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state_visits_made_by_Elizabeth_II
9.https://en.wikipedia.org/wiki/Elizabeth_II
10.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ath_of_Diana,_Princess_of_Wales
11.https://en.wikipedia.org/wiki/Operation_London_Bridge
12.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ecial_address_by_the_British_monarch#Elizabeth_II
13.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ath_and_funeral_of_Prince_Philip,_Duke_of_Edinbur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