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正解局,原文標題:《印度最大人肉洗衣場,一天洗衣20萬件:為何能存在100多年?》,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在印度最發達的城市孟買,貧民窟裡藏著一個洗衣場。
這個洗衣場,曾是獲得奧斯卡獎的印度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取景地。
電影拿下8項奧斯卡大獎後,洗衣場也一炮而紅,成為了孟買的知名景點。
很多遊客來孟買,都會到這裡參觀。
如果不滿足站在外面看看,還可以掏個200盧比到裡面參觀。
因為人數眾多、歷史悠久,外國媒體將洗衣場比作是一場巨型的、持續時間很長的行為藝術。
事實卻是,這裡離藝術很遠,離生活很近。
這個洗衣場,有三個特點:
一是大。
這裡號稱全球最大的洗衣場,一天清洗的衣物超過20萬件。
孟買城裡各個酒店、醫院的衣服、床單,乃至普通市民的衣物,很大一部分都會送到這裡清洗。
二是人肉。
20萬件衣物,主要是靠人肉而非機器清洗的。
雖然也有少量機器,但主要還是靠手洗。
4000人在這裡工作,看上去雜物亂堆、污水遍地,實際上,卻是亂而不散,分工有序。
他們有的負責從場外運來衣物,先做初步的分類。
要把特別臟的衣物挑出來,放到高溫水裡煮,這樣能夠更好地洗掉污漬。
大部分的衣物,都是扔到池子裡清洗。
整個洗衣場,有超過800個用水泥砌成的長方形水池水槽。
洗衣工圍站在洗衣槽旁,或揉搓,或摔打,或用棒子敲打。
其洗衣方式,與幾百年前,確實沒有太大的差別。
衣物洗好後,會進行簡單地甩幹。
這裡使用的是手搖式甩幹機。
甩幹後,另一群工人將衣物晾曬在陽台或空曠處。
晾幹了還沒結束,這裡還提供熨燙服務。
熨燙、折疊後,一包包衣物被打包,裝車運走。
有意思的是,別看洗衣工文化程度不高,他們卻編制了一套獨特的標識,以標記衣物的來源,確保不會送錯。
三是時間長。
這個洗衣場,已經擁有100多年的歷史。
為什麼能存在這麼長時間?
這還要從洗衣場的起源說起。
洗衣場興起的最直接原因,是缺水。
一百年前,印度水資源匱乏,像孟買這樣的大城市,尤其嚴重。
特別是夏天,整座城市用水緊張,洗衣服就成了市民的大難題。
賓館、酒店、醫院等場所,同樣面臨衣物的清洗問題。
於是,在孟買政府的支持下,洗衣場作為一項市政設施,建設了起來。
這裡,由市政專門供水,以解決孟買人洗衣難的民生問題。
那麼問題來了,到了現代,大部分家庭都有了自來水,這個洗衣場為何還能存在?
答案是便宜。
一是這裡的清洗方式比較粗糙。
洗衣水大多是反復利用,甚至被衣物染上了濃厚的顏色。
由此可見,清洗的成本是很低的。
二是這裡的人工成本低。
這個洗衣場,處於一個貧民窟內。
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不缺乏價格低廉的勞動力。
更為重要的是,這裡的很多洗衣工,都屬於印度的一個名為“都比”的低種姓。
他們世襲的職業就是洗衣物,從出生開始,就註定了要成為洗衣工的命運。
需要說明的是,便宜是相對的。
大規模工業化時代的到來,壓低了單位生產成本。
正如機械臂取代了生產線上的工人,洗衣機為什麼沒有取代洗衣工?
這是因為,人工比洗衣機便宜。
在這裡,洗衣工每天要工作13-14個小時,每個月的工資大概隻合700-900元人民幣。
如果用洗衣機洗,一天洗20萬件衣物的工作量,至少要配置數百台洗衣機,再加上電費、水費,以及潛在的洗衣機維修費用,肯定比人工貴。
憑借著低廉的工資,洗衣工戰勝了洗衣機。
這是洗衣工的幸運,還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