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OPEC+僅同意將9月份日產量增加10萬桶,不僅小於之前同意的7月和8月超60萬桶/日的增產幅度,也小於普遍預計的30-40萬桶/日,並且還創下了該聯盟史上最小增產幅度。隻有10萬桶/日增產!OPEC在害怕什麼?
一、10萬桶/日,牙膏式增產
10萬桶一個傷害性不大,但是侮辱性極強的數字。根據OPEC的理由,是因為閑置產能有限。可是根據明面上的數據,沙特+阿聯酋預計有300萬桶/日的增產空間。10萬桶/次的節奏,都夠OPEC開30次會議了。
從昨日市場表現看,10萬桶的增產規模投資者普遍解讀還是利多原油的。畢竟10萬桶真的太少的。所以美油價格從93快速上漲至96美元/桶。
但隨後,原油市場快速下跌至91美元,最終收跌3.71%。
那麼面對opec的利多式增產,原油為何隻維持了片刻“漲聲”,隨後就開始了快速的跳水?且從目前技術走勢來看,原油依舊是空頭走勢。
且10萬桶的增產,貌似跟拜登也沒關系。雖然油價跌了,但拜登的中東行目的就是推動OPEC增產,去了一趟,增產規模反而縮小了。拜登顯然也不願過分強調油價下跌跟自己中東行有關。
事實上,拜登寄予厚望的中東之行貼了沙特的“冷屁股”,本希望親自去遊說,刺激沙特增加原油產量的美夢,最終可能隻是一場泡影。
當地時間7月16日,沙特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對外界表示,沙特“有能力”將國內原油產能提高至每天1300萬桶,但暫時沒有額外的能力將原油產量繼續提高。這意味著當前沙特的石油產量幾乎達到了極限。
而在沙特之後,緊隨美國總統拜登,俄羅斯普京也來到中東訪問伊朗。克裡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當地時間7月18日表示,俄伊將加強合作以最大限度減少西方制裁的影響。兩國最終將放棄在雙邊交易中使用美元。
從目前而言,國際原油市場供應端,沙特不願意增產,伊朗核談希望愈發渺茫,俄羅斯希望國際油價維持高位以對抗西方。在利益面前,OPEC+的三個主要成員選擇一致對抗美國。在俄烏沖突下,伊朗、沙特+阿聯酋,是目前最有富餘產能的兩個地區。
而其中伊朗跟沙特又是敵對關系,因此美國總統拜登在中東行訪問以色列時期,發表對伊朗的強硬表態,以期換取沙特的增產支持。潛台詞就是告訴沙特:俄羅斯、伊朗都不增產,你增產,份額都是你的。
二、為何沙特不願增產?
見聞vip前期多篇文章指出,原油市場格局有點類似囚徒困境。
原油生產國都不增產,那麼都相安無事;但如果說一家增產,就會導致大家都增產,導致整個原油市場供過於求。這也是當年形成OPEC的背景,為了讓原油供應端管理更加“有效”。
因此,市場曾經一度擔憂隨著伊朗回歸國際原油市場進程的推進,沙特、伊朗會形成競爭性增產的局面。但當前伊朗核談的希望愈發渺茫,伊朗原子能組織發言人卡邁勒萬迪8月1日說,伊朗新啟動數百台離心機進行鈾濃縮活動,並已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通報。
以沙特為首的OPEC有望獨享增產的收益。從利益上,目前的供應格局下,沙特有一定動力進行增產。
而據Kpler等船期跟蹤數據顯示,上個月沙特海上運輸量達到750萬桶/日左右,6月修正後數據為660萬桶/日。沙特7月原油出口量飆升至2020年4月以來的最高水平,對歐洲出口占比大幅增加。
而由於剛好發生在拜登中東行之後,因此市場有部分投資者質疑是否意味著沙特表明強硬,實際上“服軟”了?也引發市場預計沙特會在OPEC會議上推動增產,打破目前的均衡。
結構上,沙特出口的增長主要來自於對歐洲出口的增加,這背後反映的是Brent同WTI的價差處於高位。
俄烏沖突下,歐洲原油價格高企,出口歐洲更加有利可圖。其實不隻沙特,美國在利益驅動下,即便自身面臨原油價格高企的壓力,也加大對歐原油出口。
但實質上而言,沙特出口增長的貨源來自於兩個方面:1)國內庫存的消化。2)增加俄羅斯燃料油進口,從而自身原油消費量減少,用於出口。
所以並未體現沙特自身產量的增長。現在為何沙特依舊拒絕增產?見聞vip認為有如下幾點:
三、俄羅斯的牽線搭橋
從近期的市場而言,可以發現俄羅斯同沙特、伊朗走得都很近。伊朗之所以急於回歸國際原油市場,是因為面臨嚴重的通脹壓力。
早期的vip文章《伊核談判重啟,問過俄羅斯了嗎?》指出過,伊朗的困境在於其糧食,特別是小麥嚴重依賴於進口。由於原油不能出口,導致原油價格上漲帶來的收入有限,同時國際糧食價格大漲。因此伊朗是OPEC中受輸入型通脹影響最大的國家。
而俄羅斯又恰恰是小麥出口大國。而近期有跡象顯示,盡管俄烏沖突仍在持續、相關談判還沒有結果,但是克裡米亞的糧食出口量近期卻在暴增,克裡米亞最近的小麥出口規模是往年平常水準的50倍。顯而易見,克裡米亞出口到伊朗和土耳其的糧食也在增長,為了平抑他們國內的通脹。此外,其實早在5月份,俄羅斯就已經大幅加大了向伊朗輸送糧食的力度。
據俄媒5月16日報道,伊朗打算增加進口俄糧食,有可能每年采購超過2000萬噸糧食和油料作物。報道指出,2021年伊朗就進口了700萬噸糧食。
除了糧食外,7月中下旬在能源領域,伊朗和俄羅斯簽署了該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國外投資協議,總金額高達400億美元。
四、原油已經出現供大於求
除了伊朗的因素,或許沙特不願增產的原因是為了力挺油價,因為油價已經出現了疲弱的跡象。
1. 價格跌至沙特心理價位
僅從價格表現上看,WTI已經從最高的130美元/桶,跌至現在的93美元附近,已經抹平了俄烏沖突以來的風險溢價。單單從跌幅上,已經跌破了沙特曾經在2014年表示過100美元的心理價位。
2. 從供需層面而言,原油市場出現過剩跡象
庫存層面:美國原油庫存再度快速回升,進入再庫存階段。商業油品庫存回升至2021年11月來的最高水平,這顯示美國原油短缺的局面有所緩解。
美國EIA公佈7月29日當周原油庫存數據顯示,美國原油和汽油庫存意外增加。美國商業原油庫存(不包括戰略石油儲備中的庫存)比前一周增加了450萬桶,至4.266億桶,遠遠高於市場預期的46.7萬桶。
而且恰好是OPEC公佈增產低於預期決定之後,EIA數據就來了,是不是也太巧了。
除了美國外,也可以看到整個OECD都出現了原油補庫的現象。
供給層面:俄羅斯並未如預期減產。從俄羅斯減產預期的數據更新可以看出:俄羅斯的產量預期在俄烏沖突之後,進行了大幅的下調,並且隨著沖突事態的進展,又不斷下調產量預期。
但隨著俄羅斯產量數據的公佈,7月最新的預期,一下子又大幅上調的產量預期。數據預測的線也變成了非線性的奇怪樣子。預測數據線越奇怪,越能體現市場預期偏差有多大。這說明俄羅斯的產量並未如市場預期減少。
需求層面:一邊是供應退出的不達預期,另一邊又是需求的低迷。原本市場認為美國進入到暑期出行旺季,會加劇原油短缺。但事實上,在美聯儲鷹派貨幣政策下,美國衰退跡象愈發明顯,GDP連續兩個季度收縮,陷入技術性衰退。盡管對於是否衰退,投資者還在爭論,但從原油消費看,的確呈現了旺季不旺的態勢。
7月初,上周美國汽油需求下降14%至806萬桶/日,是1996年來同期最低值。四周月均值是2000年以來同期最低水平。在高油價下,歐美不少家庭都取消了暑期出行計劃。
在庫存出現快速增長,美國需求不達預期,俄羅斯產量維持高位下,沙特是否增產,自己還是需要仔細考慮一下。畢竟增產會進一步增加原油供應的壓力,而原油屬於高價格彈性商品,邊際的供應過剩就會導致價格的大幅下跌,這顯然是沙特不願看到的。且沙特自己也支持,增產容易減產難,剩下的300萬桶閑置產能是其重要的籌碼,一旦增產導致原油供應過剩,想要減產就很難了。
長期關註出海,在急劇變化的競爭環境中,為大家提供一手資訊、鏈接頭部企業。點擊鏈接留下您的交流與合作訴求,我們將與您聯絡,同步最新行業動態和活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