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充滿熱情和信任,可以作為公司全球化的起點,但機遇和挑戰並存。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極客公園前沿社 (ID:GeekParkFrontier),分享嘉賓:張鵬、李志飛、翟光,編輯:夜星,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新加坡,在創投圈內的近一年時間裡,被越來越多的提及。
這個位於亞太和東南亞的核心區域的國家,坐擁馬六甲海峽,擁有著全球最繁忙的貨運海港,4 小時之內便可以到達東南亞所有的主要城市。
它還是諸多跨國公司的全球總部和研發中心,提供著各種落地、發展和稅收的便利。
有人說,“新加坡是下一個中國創業者的寶地”。
在更追求“構建全球化企業”而非單純“公司出海走向全球”的今天——去新加坡,成為了許多創業者的議題。
9月初,極客公園創始人及總裁張鵬、出門問問創始人及CEO 李志飛和松果出行創始人及CEO翟光龍,代表前沿社成員,前往新加坡進行了為期1~3周不等的實地探訪。
這支“坡村考察小組”不僅參訪了新加坡的企業,與當地的創業者、投資人、政府機構交流,也與很多老朋友敘舊聊天……他們的所聞所見,帶來了許多不同於國內遠眺的視角的感悟。
本文聊聊在新加坡之旅的見聞,與十幾位企業家們共同探討對於全球化的新思考。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一、不“卷”的新加坡,治好了中國創業者的精神內耗
和國內的高度市場競爭的氛圍不同,新加坡的創業者、投資者交流意願強烈,並且十分坦誠,即使是討論一些稍顯“現實”的敏感問題,對方也能做到信息充分交流。
張鵬:“熱情”與“信任感”讓信息充分流動
首先,新加坡並沒有中國內地常見的“內卷”氣息,開放市場下創業賽道的多元化讓“內卷”之風難以興起。“內卷氛圍”的淡化讓創業者之間的信任更容易建立,高漲的創業熱情成為了新加坡乃至整個東南亞市場的主旋律。
其次,新加坡一直保持著高速充分的信息流動。
新加坡的華人群體十分團結,作為屬於相同文化圈層的海外群體,人與人之間少了顧慮,更容易打破信任壁壘,也成就了高效交流、信息高效流動的新加坡創業圈。
另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出海的中國創業者仍然離不開中國市場的積累。從全球視角來看,出海創業者們仍離不開與中國前沿技術、商業模式的緊密聯系。充分的信息交流就是海外創業者們與中國市場保持溝通的API接口。
除以上因素之外,整個新加坡的活力也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其創業氛圍。區域的經濟活力與“公司化”的政府運營模式,讓整個新加坡崇尚規則至上,簡單、直接而又不失精明。
綜合來看,作為華人聚集的國際化市場,新加坡保持著與內地截然不同的創業氛圍,再加之其近距離輻射東南亞市場的地理區位,讓新加坡成為了全球炙手可熱的創新高地。
二、即便是在新加坡,同樣會面臨“水土不服”
新加坡市場的開放、熱烈的創業氛圍、高效的信息流動,並不意味著新加坡就是無可挑剔的創業伊甸園。對很多中國創業者來說,新加坡畢竟是另一個陌生的國家,難免會遇到文化或思想層面的沖突,“水土不服”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1. 張鵬:人才匹配、文化差異與身份認知的挑戰
出海新加坡市場最先要面對的就是人才匹配問題。
從精算角度看,新加坡的人力成本對比國內並沒有太大優勢,而且與之對應的人才供給並不一定能滿足中國創業公司的需求。
整個東南亞地區呈現著較輕松的創業文化氛圍,員工認知與中國式職場存在著較大的錯位。東南亞男性並未有中國內地傳統意義上的內卷式進取心,雙方對於公私空間邊界的尺度不同。例如另外新加坡的家庭觀念很強,很多女性工作者在婚後可能會選擇回歸家庭,人才的資源也會相應緊縮。
從人才供給、文化屬性層面的矛盾來看,人才結構沒有中國那麼充分,創業者需要降效匹配新加坡市場的運營節奏,並且需要克服文化沖突下的團隊聚合問題,這對中國創業者來說並沒有那麼容易適應。
除人才匹配、文化沖突方面的阻力之外,出海所面臨的身份認知問題可能更棘手。
很多創業者在新加坡往往會強調自己的中國互聯網大廠背景,但在進軍全球市場的過程中,這種光環的加持反而會成為包袱。
2. 翟光龍:創業者需從全球化角度做好身份定位
中國創業者出海需要認真思考自己的身份定位問題,避免因身份屬性問題給公司業務帶來的不必要阻力。過往曾有很多海外公司因業務受阻,不得不耗費大量精力去解釋自己並不是一家中國企業,這都是真實發生的事件。
在全球化的思考模式下,無論是中國還是新加坡都隻是全球市場的區塊之一,保持“地方特色”並不利於未來全球化戰略的展開。
所以創業者需要在底層邏輯上先把自己定義成為全球化企業,具備國際化視野,從公司架構設計上盡量規避該問題。
三、新加坡更像是全球化的“起點”和“台階”
對中國創業者來說,新加坡並不是終點。事實上新加坡僅僅是中國創業者出海創業的“第一站”落腳地。
1. 李志飛:科技創業者需有全球化意識
在SaaS等企業服務、技術型領域,新加坡的創業環境沒有中國那麼成熟,相較於歐美市場存在購買力的短板。對於當前世界火熱的半導體、AI、自動駕駛等硬科技領域,東南亞市場的付費欲望也無法與全球看齊。
而且整個東南亞市場缺乏大一統,國家眾多帶來的市場割裂,導致其市場空間可能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
對於前沿科技創業來說,將未來定位於包括中國、歐美的全球化市場可能是更明智的,無論是從市場規模還是人才狀況都會更優。新加坡固然有自身的優勢,但並不代表創業者要永遠停留在新加坡,一定要不斷的探索更廣闊的世界。
2. 張鵬:新加坡是邁向全球化的第一步
新加坡的優勢在於其影響力可近距離輻射東南亞市場。例如近年來中國的高性價比消費模式在東南亞快速崛起,消費品行業市場空間快速增長。
但從全球視角來看,新加坡乃至東南亞仍是一個相對狹窄、細分的市場。
中國創業者如果隻停留在新加坡創業,無非隻是變成了一家海外公司,其所能輻射的市場還是有限的。所以我們也看到很多新加坡公司,在主攻歐美市場的過程中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對於技術型創業來說,以歐美為代表的全球市場購買力更高,對應的效率也更高。全球化佈局還是要眼著於更廣大的歐美市場,需要公司本身落地到歐美,靠近市場所在地。
創業者如果從最開始就從全球化視角思考,公司的整個運營模式可能就更具前瞻性,天花板焦慮也會更少。
從全球化角度來看,新加坡是一個絕好的台階或者跳板。如果創業者將自身的未來定位於國際化,那新加坡更大意義上隻是一個起點,而不是終點。
四、融入Web3,需要不帶思維定式的理解與溝通
作為輻射東南亞的區域經濟中心,新加坡的活力讓其創新活動也呈現著多元化的趨勢。此次出行,“坡村考察小組”也見證了不同觀點在新生事物上的沖突與對撞。
1. 李志飛:不能用傳統思維去定義Web3
新加坡可以說是Web3的熱土,最近一段時間我在新加坡結識的朋友,有一大半都是Web3領域的創業者。
大家總是會搞不清Web3到底是什麼,能創造什麼價值,能解決什麼問題。我覺得Web3概念更像是一個新生兒,我們無法很清晰的去預判其未來究竟能發展到何種程度,想要真正的融入Web3,需要去融入其中去理解,不要用傳統的思維定式思考。
2. 翟光龍:大家需要更多的時間去理解Web3
老一代創業人對於Web3的理解還需要時間。目前Web3的整體概念其實並沒有完全具象化,Web2時代的人目前僅能從點狀、狹義、細節的層面去理解Web3。雙方群體之間需要更充分的溝通。
3. 張鵬:Web3的世界需要Web2“移民”
Web3實際上創造了全新的系統,現階段是用最小的半徑在偏金融的體系內形成自洽系統並形成印證,比如Defi、NFT……如果這個體系可以得到更廣的認同或支持,確實可以給現實世界提升效率。
作為新型商業模式,Web3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New money的狀態,整個概念系統還未完全成熟,需要進一步成長。與之對應的Web2正是已經功成名就的Old money。
即使在圈層如此之小的新加坡,New money與Old money仍然未達到共識與融合,雙方之間的語言體系、邏輯經歷並不一致。不過這不會是雙方之間未來的常態,Web3需要Web2的加入,需要具備技術與產品能力的人支撐起這種系統創新的基礎。
不過當前Web3需要一個有意義的產品讓外界看到其價值,讓世界看到Web3的意義是現實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