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冰淇淋、芝士蛋糕、可樂配炸雞……這些高脂、高糖的食物容易讓我們長胖。更多研究也告訴我們,這些食物的危害不僅於此:它們在代謝後可以摧毀我們的胰腺細胞,還會損傷中樞神經系統……
但問題是,明知道不健康,可當我們面對這些高脂、高糖食物,大腦常常像是受到詛咒一般無法抵禦誘惑。甚至即使已經填飽了肚子,但看到甜品,還是能再多“長”出一個胃,這是怎麼回事?
現在,一項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的研究揭開了這類食物向大腦發出的“咒語”。美國冷泉港實驗室李波教授團隊在小鼠實驗中發現,之所以高脂、高糖的食物格外具有吸引力,即使在已經吃飽的情況下也難以抗拒,根源在於大腦杏仁核延長區域的一組神經元。針對這些神經元,未來科學家或許可以開發出安全有效的減肥療法。
無論是我們還是這項研究用到的小鼠,對高脂、高糖食物都有著別樣的喜好——這類食物已經超出了生存意義,而是成了一種愉悅的享受。這種行為也被稱作“享樂型進食”(hedonic eating)。
享樂型進食讓我們長胖,而要通過調節身體的穩態來長期控制體重,則會受到自身代謝過程的限制。無論是限制能量攝入還是多運動,代謝的適應性都會試圖逆轉我們努力取得的進展。另一方面,輔助減肥的藥物往往存在副作用。因此從機制出發,開發更具針對性的幹預措施就顯得尤其重要。
“明確控制享樂型進食的神經回路,對於為那些難以控制體重的人開發更有效的療法,有著重要意義。”李波教授說。
以往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線索。作為杏仁核延伸區域(在杏仁核外部,與杏仁核緊密連接的一些區域)的主要結構,前連合後肢間質核(IPAC)區域的神經元在味覺刺激下會變得活躍。不過,此前的研究尚未揭示IPAC在機體能量穩態中的作用。
在最新研究中,李波教授團隊試圖揭開IPAC中表達神經降壓素(neurotensin)的神經元(簡稱IPACNts神經元)對於飲食選擇和代謝過程的影響。
研究團隊通過光遺傳手段激活IPACNts神經元,結果這樣的操作促進小鼠形成容易導致肥胖的享樂型進食習慣,並且小鼠對美味食物的喜好也受到了調控。IPACNts神經元的活動對於建立飲食喜好、指導能量消耗都起著重要作用。
相反,暫時抑制這些神經元的活動時,小鼠的食物攝入以及享樂型進食行為都明顯更少。而在IPACNts神經元永久性失活的小鼠中,也觀察到了類似的效果。進一步的實驗說明暫時性抑制神經元活動,可以對進食產生持續數日的較長期影響,從而實現降低能量攝入、預防體重增長的效果。
研究團隊發現,圖中綠色的神經元能誘導享樂型進食行為(圖片來源:Bo Li Lab/CSHL/2022)
隻是影響進食還不夠,研究團隊進一步揭示了這些神經元對能量消耗的影響:IPACNts神經元失活的小鼠有氧運動量迅速增加,並且實現了長期減重、提升了代謝健康。研究指出,這樣的變化可能是因為,神經降壓素1型受體在特定腦區中調控能量消耗與運動行為,而IPACNts神經元恰好投射至這一區域,從而促進運動行為與能量消耗。
當IPACNts神經元失活時,小鼠肝臟中的脂滴(紅色顆粒)明顯更少(左圖)(圖片來源:Bo Li Lab/CSHL/2022)
由此,這項研究揭示了IPACNts神經元對於編碼對“垃圾食物”的喜好、調節進食選擇與能量消耗的作用,證實了單一的神經元集群能夠實現對能量穩態的雙向調控。
研究團隊表示,目前他們正在探索操控這些神經元的方式。接下來,他們將檢驗這些神經元如何響應不同類型的食物。最終,對IPACNts神經元的探索或許能為我們找到控制不健康飲食攝入、治療肥胖的新策略。
參考資料:
[1]Furlan, A., Corona, A., Boyle, S. et al. Neurotensin neurons in the extended amygdala control dietary choice and energy homeostasis. Nat Neurosci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2-01178-3
[2] Got junk food on the brain? These cells may be to blame. Retrieved October 20th, 2022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68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