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全球 - 在德國,感受俄烏沖突

在德國,感受俄烏沖突

幾個月前我寫了《在德國,感受俄烏戰爭》,有不少朋友感興趣,還希望我繼續補充。今天,勉為其難寫點後續。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餘晟以為 (ID:yurii-says),作者:餘晟,題圖來自:作者提供

烏克蘭

上一篇裡我寫了,因為大量烏克蘭難民的湧入,本地出現了各種民間組織前往積極響應,身處求助群裡看著層出不窮的求助和響應信息,一面對世界感到悲觀,一面對人性感到樂觀。

以前看電影《辛德勒的名單》,總覺得結尾處的情節有些做作。辛德勒後悔說,如果自己不保留那根胸針,又可以多拯救幾個人,不留念某件首飾,又可以多拯救幾個人……當時我想,你想多救幾個人就多救幾個人,這不就好了嘛,為何還要事後來演這一出?

在求助群裡呆了幾天之後,我忽然理解了斯皮爾伯格在《辛德勒的名單》這樣安排的合理性,辛德勒隻有在身處自己所拯救的猶太人中間,才會發出這樣的感嘆。

因為隻有在親眼見證受難者的情況,破碎的希望、鮮活的苦難、絕望的哀號,所有這些生動擺在面前的時候,你馬上就會懂得,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值得重視,每多幫助一個人,都可算是偉大的功績。

這樣的經歷,大概是難得的人生體驗。不過,也隻要體驗一次,就已經足夠。

在這種體驗之後,就是人性的樂觀。

據我統計,平均每個我聯系的難民,都能從七八位甚至十多位德國人那裡得到幫助的意願。通常來說,德國人,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這樣的家庭比較可能有多餘空間),一方面比較愛幹凈、講究整潔,另一方面在外人尤其是成年人到自家來這回事上是比較謹慎的。

前些年阿拉伯的一波難民潮主要靠的還是政府提供的難民營,但這一次,無數的德國家庭敞開了胸懷,烏克蘭難民反而要靠“搶”才能接到自己家裡。

當然,上面說的還是前幾個月的事情。最近幾個月情況又有所變化,在本地已經沒有太多烏克蘭難民了。原因不是逃出來的人少了,而是不少烏克蘭難民已經回國去了。

說起來,烏克蘭人也比較有特點。在戰前,我就遇到過不少烏克蘭人,街上賣藝的很多是烏克蘭人,打工的也有不少是烏克蘭人。後來我才知道,歐盟國家對烏克蘭的簽證政策比較友好,在許多國家,不需要特意申請工作簽證就能留下來幾個月到一年,到期之後需要重新入境即可。不過,因為歐洲大陸火車通行無阻,許多人就乘火車回趟家,呆幾天再出來,其實並不礙事。

而且接觸多了,發現烏克蘭人很多雖然也說俄語,但和俄羅斯人的區別還是挺明顯。一般來說,烏克蘭人比較樂觀外向隨和,容易開玩笑,相比之下,俄羅斯人比較抱團,喜歡自己人聚在一起,也更嚴肅些,開玩笑之前要多幾分小心。

最近幾個月的觀察讓我發現了另一點不同,就是烏克蘭人比較熱愛故土。哪怕起了戰端,隻要局勢稍微平靜一點,就願意回到自己的家鄉,男人尤其如此。戰爭爆發之後,因為烏克蘭法律限制,隻有男孩和六十歲以上的老年男子可以出境,但最近我發現,老爺爺們紛紛都回去了,留下的一般是媽媽帶著孩子。

也不必擔心小孩在德國受教育的問題,一方面德國政府為烏克蘭難民提供了非常厚道的居留許可,另一方面,“保證適齡小孩能上學,無論他是什麼身份”是德國政府不可逃避的責任。隻要能留下來,願意留下來,都在德國的免費義務教育范圍覆蓋之內。

而且,不少烏克蘭人大概之前就心向歐洲,所以從年輕人開始,下一代的英語教育基本是默認選項。考慮到英語和德語的相似性,以及兒童學習語言的速度,完全不必為這些孩子的語言擔心,更不用說,許多烏克蘭小孩甚至早早選了德語或者法語作為第二外語。

另一方面,歐盟國家的小朋友似乎對烏克蘭來的孩子充滿了好奇和熱情。網絡上有不少視頻,顯示孩子們熱烈歡迎第一天到來的烏克蘭新同學。

聊天時,一個德國朋友說,戰爭的創傷對大人和孩子是截然不同的,對孩子可能是一輩子的恐懼,所以最好的安排是像電影《美麗人生》那樣,讓孩子以為這就是一段冒險奇遇。我不知道小朋友們是不是有這麼復雜的心思,但是從我了解到的情況來看,最終的結果似乎是差不多的,這就夠了。

除了這些大而化之的方面,我也有一些現身說法。因為之前參與救助過的幾位烏克蘭朋友仍然和我保持著聯系。閑聊間,他們給我發自己身邊最新的動態,也回答了我的一些疑問。

家裡的炮彈殘骸,目測是無精確制導的迫擊炮彈

在炮擊過後修理房屋

俄羅斯

必須承認,我對俄羅斯的第一手經驗要少得多,主要還是來自之前讀過的若幹書籍。其實生活中也不是沒有機會遇到俄羅斯人,甚至俄裔人口在德國有相當的比重,不過就像我之前說的,俄羅斯人似乎很抱團,有自己的社群,比較少跟外人交流。

我的鄰居就是俄羅斯來的,帶著三個小孩的單親媽媽,在小學當物理老師,已經來德國二十年,德語說得純熟無比,家裡也是以德語為主,俄語為輔。不過我確信,她仍然是熱愛俄羅斯的,因為她一直沒有申請德國國籍,仍然拿的俄羅斯護照。

平時我們兩家的關系很好,做了特色食品記得給對方分享,小朋友也經常串門去玩,甚至我有時周末要帶兩家的孩子出去玩,方便她專心備課。

一人溜兩家的小朋友是我的日常功課

不過,盡管大家熟絡到這個份上,我還是不太敢跟她談起戰爭的話題。直到有一天我實在忍不住,小心翼翼地從她家人是否平安,是否受戰爭影響開始問起。

沒想到她非常坦然,直接跟我聊了很多,以下我摘錄了她的話。

我也希望像你們一樣去救助烏克蘭難民,他們真的很可憐。但是我沒辦法像你們那樣,把自己的房子註冊了提供給難民住宿。第一我自己帶著孩子生活,又隻有一個衛生間,再來外人本來也不方便,第二就算我願意收留,烏克蘭人住在俄羅斯人家裡,大家都有點不自在。

我現在遇到最大的困擾是無法和在國內(俄羅斯)的親戚溝通。有時候我把看到的新聞轉發給他們,他們馬上就回復說“你是被西方媒體洗腦了,這些都是假新聞”。而他們轉發給我的新聞,我也認為是假新聞。我隻能說,現代宣傳攻勢太猛烈了,普通人的認知都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嚴重的偏差。

比起戰況到底如何,其實我更關心在國內的家人。養老金已經凍結好幾年了,今年又說還要繼續凍結。

那天晚上我們聊了很多。我後來在想,她這樣的,到底算怎樣的俄羅斯人呢?我沒有答案,但我覺得她內心深處一定還是愛國的,因為來德國這麼多年,她一直沒有入籍,仍然拿的是俄羅斯的護照。

德國

這幾個月來,德國可算處在爭議的浪尖。無論是對烏克蘭的援助力度,還是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以及德國飛漲的物價,都成了大家關註的焦點。

先從對烏克蘭的援助說起。德國對烏克蘭的援助力度遭到了大量的詬病,主要指責集中在德國提供的援助太少、質量太差、速度太慢。

關於這個問題,我問過不少德國朋友,許多人都覺得有點“委屈”。德國收留了大量烏克蘭難民,提供了相當厚道的福利待遇。德國也承諾為戰後烏克蘭的重建提供大量援助,隻是沒有被大肆宣傳,當然宣傳了也不會有武器裝備那樣的高光待遇。

不過值得安慰的是,我認識的烏克蘭民眾對德國的態度還是相當友好、充滿感激的,這一點讓德國朋友非常滿意。

然後說物價。最近幾個月的物價上漲幅度堪稱瘋狂,德國朋友都說是“兩德合並以來從沒見過”。德國的物價長期保持穩定,所以漲價的感覺更加凌厲。

且舉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常喝的一升裝巴氏奶,從0.72歐元漲價到1.09歐元;冷凍的半成品披薩,從2.99歐元漲價到3.59歐元;一公斤的大米,從1.99歐元漲價到2.39歐元……可以說,食品普遍漲價20%到30%,越是以前便宜的商品漲幅越大,結果反而讓人產生了一種錯覺,就是以前“相對貴”的產品反而“相對不那麼貴”了。

此外還有油價,95號汽油一度漲價到每升超過2歐元,因為民眾怨聲載道,政府臨時取消了每升0.3歐元的燃油稅,目前也隻回落到1.8歐元左右。回想去年,油價還停留在每升1.4歐元左右,甚至1.2歐元的油我也加過。

這裡還想說句題外話,許多人的世界觀似乎簡單到了隻有“中國/外國”兩分法,所以談論“外國”的時候就會列舉美國油價低、德國教育免費、日本工匠精神等等,總之是把各國最好的湊成“外國”來比較,這是很不公平的。

稍微多了解下就知道,美國油價低但犯罪率高也沒有全民醫保,德國教育免費但油價高收入也相對低,日本有高額農業補貼、老齡化問題也很嚴重……比較應該在同類對象間進行,這是基本原則。

回到正題,經過這一波兇猛的漲價,普通德國家庭的日常消費支出大概要增加30%甚至50%。對於德國這種低收入高福利國家,這種漲幅的影響是巨大的,因為高福利並不覆蓋日常生活支出,而一般家庭的收支之間並沒有太多餘量可以調劑。

為了抵消這些影響,德國政府也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提供每月9歐元的城市交通票和火車票,再比如給所有在職勞動者統一發放300歐元的能源補貼,給每個孩子多發放100歐元的額外獎金……總的來說,聊勝於無,算是在暴雨之中難得的一點安慰。

再說德國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最近幾個月大家忽然發現,長期以來德國引以為傲的許多經濟——尤其是化工、礦產、機械制造等行業——都嚴重依賴俄羅斯的廉價能源。在能源價格暴漲的局勢下,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減產甚至外遷,由此造成的陰影還在不斷擴大。

德國為什麼會如此依賴俄羅斯的廉價能源,以致落到今天這般田地?我讀了些書,發現這並不是某個政客的偏執,而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

二戰結束之後,德國作為戰敗國、侵略國,在面對被侵略國和戰勝國時,長期“抬不起頭”來。最典型的如面對以色列,哪怕以色列對德國的歷史有“過分”的糾纏,德國也沒什麼底氣爭辯。同樣,在波蘭指責德國的反思“主要集中在對猶太人群體的罪行,以致忽視了對其它國家的罪孽”時,德國也沒有底氣去爭辯。

在眾多戰勝國中,蘇聯是比較獨特的存在。一方面它是戰勝國,對它的訴求不能等閑視之,另一方面冷戰中它又與德國(西德)處在不同陣營,冷戰的形勢要求德國穩定站隊,與蘇聯隔絕往來。

到了20世紀70年代,西德的領導者提出了“東向政治(Ostpolitik)”的想法,即主動接觸蘇聯,建立經濟聯系。恰好,蘇聯此時也急於從西方陣營中找到突破口,出口資源換取技術、裝備和外匯。

所以雙方一拍即合,蘇聯通過中央調度機制,把產自烏克蘭天然氣田的大量天然氣直接輸送到包括德國在內的西歐國家(作為對烏克蘭的補償,蘇聯也為烏克蘭建造了核電站,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就名列其中)。

“東向政治”一直持續,並延續到德國統一之後,迄今已經四五十年,成了德國政治的傳統。德國的領導者以此為共識,這些年來也一直為此自豪,認為這是名副其實的“雙贏”,德國從中獲取了廉價的能源,也通過經濟貿易往來保持了與蘇聯(俄羅斯)的接觸——你看,俄羅斯其實沒有傳說的那麼可怕嘛。

如果我們回顧今天成為焦點中焦點的“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之前的新聞就會發現,在很長的時間裡,德國幾乎是“一意孤行”,完全無視歐洲其它國家對安全的警告和明確反對,力挺這個項目。更何況,俄羅斯也三番五次表示“政治的歸政治,經濟的歸經濟”,“北溪2號”隻應當從經濟方面考慮,不應當摻雜任何政治因素。

沒想到,區區幾個月時間,世界就大不相同,德國經濟也因此落到了如此麻煩的境地。最新的新聞是,德國為了解決天然氣供應問題,保障民生,不得不緊急四處求購天然氣。

今年3月,德國與卡塔爾簽訂了一項長期的供氣協議。德國本屆執政聯盟中的綠黨曾經因為人權問題號稱要抵制卡塔爾世界杯,但是此刻,面對卡塔爾開出的苛刻條件,德國完全無能為力,隻有全盤應承下來……

回顧歷史的時候,我們常常發現,似乎普通人都能輕易找出“脈絡”,甚至概括“規律”。關於德國今天已經暴露的困境,以及尚未暴露的潛在風險,都已經有無數人做了無數的描繪和分析,也“深挖”了各種原因。不過我越來越覺得,這是一種錯覺。因為真正身處歷史之中時,哪怕是智者,也常常被千頭萬緒蒙蔽了雙眼,甚至被之前缺乏理性的慣例推著走,卻絲毫覺察不到蘊藏的風險。

即便是簡單清楚的事實,大家在看待和解讀的時候,也會基於自己之前的經驗,以及自己內心深處的願望,給它籠罩上一層主觀的面紗——德國長期以來讓自己相信“保持經濟接觸就不會掀桌子”,當然是典型的例子。

本次就說這麼多,祝願各位,即便面前是驚濤駭浪,也能找到安穩的容身之所。

推薦閱讀

前瞻:KD歐文對話波神庫茲馬 籃網欲擒奇才沖4連勝

體育12月12日報道:佈魯克林籃網隊(16勝12負)已拿到3連勝,他們13日將做客對陣華盛頓奇才隊(11勝16負)。杜蘭

健康

這類人,飯後確實不能馬上洗澡

吃完晚飯,接著洗個熱水澡,就可以安心拿著手機鉆進被子了。可是,很多人說吃完飯不能馬上洗澡,這是不是真的?答案是,有幾類人

健康

大藥廠“買買買”,一年“敗掉”62億美金

對於大藥廠來說,“買買買”是常規操作。有太多成功的例子告訴大藥廠們,沒有什麼增長煩惱,是收購一家Biotech解決不了的

全球

坦桑尼亞,中國老板的快樂福地?

很多人印象中的非洲大陸充滿貧窮與戰亂,現實中的非洲大陸還充滿財富與機遇。在非洲中南部的坦桑尼亞,就有數以萬計的中國人在這

健康

我們離治愈孤獨癥有多遠?

一直以來,人們希望建立神經或精神疾病的實驗模型,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大腦或研發藥物。最近,神經科學家塞爾吉·帕斯卡(Serg

健康

怎樣才能健康地老去?

日本是全球范圍內老齡化問題最為嚴重的國家。“怎樣才能健康的活到100歲”,已經成為了1.2億日本國民的共同話題。通過這篇

全球

全球樓市泡沫一個一個爆了

在全球央行的加息潮下,全球樓市擊鼓傳花的遊戲進入尾聲,令人聞風喪膽的大崩盤或將重現。歐洲方面,英國房價出現了15個月來的

全球

去以色列做電商,前景如何?

一、國家概況以色列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國家,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色列也是一個發達國家,是中東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同時也

全球

天然氣倒貼錢白給,歐洲人還裹著電熱毯過冬?

歐洲能源危機已經有一陣子了,咱們大A的彩虹集團享受著歐洲人用不起暖氣,狂買中國電熱毯的紅利,13個交易日股價翻倍。在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