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貝殼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1年,深圳女性的購房比列高達48.56%,較2017年高出了3.711個百分點。
買房,對於單身女性來說,被認為是經濟獨立的標志,更是一份底氣。但在相親市場上,在不少男性眼裡,這非但不能成為加分項,反倒是劣勢。
尤其對於無房的男性,這或許意味著女方將在經濟上占據主導地位,在男子“氣概”和“自尊”作祟下,變得難以接受。
房貸帶來的未知風險,也促使他們考量更多,畢竟進入了婚姻,無論是誰供這套房子,都需要去分擔風險。
經歷幾次失敗的相親後,林月如發現了這個顛覆她認知的情況。
但她並沒有妥協,而是把男性對待自己買房的態度,作為一個考量項,“能夠坦然接受,一起面對未知風險的男生,或許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
“女生沒必要買房,太辛苦了”
在一個咖啡館,林月如正在等待相親對象的到來。
這個男生是她在線上交友平台認識的,加了微信聊了後,覺得互相之間有來有往,感覺還不錯,林月如決定線下見面看看。
在見這個男生前,林月如已經見過不少男生,大部分時候,都是草草收場。她來深圳也有七八年,希望盡快找到一個理想對象,在這個城市安定下來。
男生出現了,相貌斯文,衣品不錯,是她喜歡的類型。
聊了各自的興趣愛好和家庭情況後,話題開始向關於房產的方向轉移。聊到投資,男孩開始自嘲,“在深圳也快10年了,還是買不起房,我這種在相親局上很不受待見啊。”
幾乎沒有思考,林月如脫口而出,“沒事啊,我剛買了房。”
她註意到,說完這句話之後,男生的神情有點不自然,為了掩飾尷尬,拿起馬克杯抿了一口咖啡。
2020年,29歲的林月如在寶安買了一套60多平的房子,首付是她和父母一起出的,每個月月供一萬五。
買房這件事,也算是臨時上車,作為打工人,她一直覺得在深圳買房沒有什麼希望。
轉折點在於,前幾年跳槽升薪,工資至少翻了兩倍,而憑著之前的儲蓄,也算是有了一點的財富積累。
“買房有自住也有投資的需求,如果以後成家,對自己來說是底氣,對家庭來說也是一筆財富保障。”
在林月如的認知裡,單身女性買房,在相親市場上應該是一個優勢,畢竟這意味著,男方的經濟壓力會更小,也不需要再買一套房,可以直接住進自己買的房子裡。
“這和女生想跟有房的男生在一起,應該是一個道理吧?”
隻是回到那天的場景,對面的男生略微尷尬的表情,已經透露了答案。這是她第一次告訴相親對象自己的房產狀況,“其他人都聊不到這。”
沉默了數秒後,男生拋出了一系列價值觀,“能在深圳買房,應該工資挺高的,你是不是也算是個女強人?”“女生其實沒什麼必要買房,那麼辛苦幹嘛。”
不知為何,林月如感受到了某種冒犯,尤其是最後一句,“還沒必要買房,不買房等著天天和你住出租屋嗎?”
總之,這場飯局在房子話題開啟後,彼此對對方的印象像是在下坡路上狂奔,一路到底。
林月如記得,出餐館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男生拉黑了。
“以後你還有錢一起還房貸嗎?”
在交往三個月年後,男友才知道周心怡自己有套房。
和林月如一樣,周心怡在幾年前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對於來深多年的她,這是一個全新的開始。
但在相親局上,她遇到了同樣的問題,“男生對女生買房有點反感。”
在剛開始認識現任男友時,她沒有把自己的情況告訴對方,擔心會對這段關系造成“不必要的困難”,“兩個人才剛認識,沒必要啥都說。”
後來有次,男友想去她家裡看看,過個周末。帶他進家裡後,他有點詫異,“這是你租的房子嗎?怎麼像是你自己買的?”
知道真相後,男友沒有太多表示,隻是微微說了一句,“那你還挺厲害的。”
之後的日子裡,男友沒有再提起這個話題,在周心怡看來,也許是自己想太多,對方也許真的覺得沒什麼。
她也算是松了口氣,“我還是蠻喜歡他的,不希望就因為房子這件事,讓這段關系有什麼壓力。”
但裂縫還是出現了。
因為每個月1萬多房貸的壓力,周心怡在消費習慣上變得節儉。出去約會,能做公交地鐵就盡量做,餐館盡量選消費券可以抵扣的餐廳,按她的話來說,“就是變得摳摳嗖嗖。”
周心怡有記賬習慣,每個月花了多少自己心裡有數,未來也可以根據收入調整自己的消費支出。一次,算完賬後,她很開心地自言自語道,“不錯,這個月我又省了好幾千。”
男友在一旁看電視,丟出一句,“省下來的錢,都給你供房子了唄,咱倆的事你都不上心了唄。”
這句話有點刺耳,但是周心怡沒放在心上。隻是仔細想想,自己在戀愛中的消費的確開始“降級”——以前送男友生日禮物,還會挑一些稍微貴重的手表,現在基本都是100塊以內的剃須刀,或者就是直接200塊的紅包。
而更大沖突在於未來。男友問過她,“如果我們以後要買婚房,你還有錢一起還嗎?”
在戀愛關系中,房子是最能掀起波瀾的石塊,或者說,能看清彼此最真實的想法。
在這些瑣碎的爭吵裡,周心怡最不解的一點是“婚房”,已經有了一個房子,為什麼還要給自己增加壓力,再去買一套?就算擔心財產分配的問題,為什麼對方就篤定自己不會在房產證上加他的名字?
這些疑問,在男友身上得到的是一個即模糊又清晰的答案:“我不可能自己不買房,直接住你家的。”
林月如和周心怡都感到迷惑甚至不解, 明明有捷徑可走,對方為什麼非得繞遠路?
“買房還是男生要幹的事”
講到這,最大的謎題在於,男性到底是怎麼想的?
28歲的林子辰,對於這個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林子辰眼裡,女性買房意味著雙方在財務上是剝離的。兩個人結婚後,如果都有一套房要供,在支出的大頭上都是分開的,某種程度上來說,大家各花各的,“但我覺得兩個人賺的錢應該放在共同的支出上。”
隨之而來的還有隱藏的風險問題。疫情之後,職業的穩定性成為未知數,如果對方失業,出現斷供,這就是潛藏的債務危機。
“如果兩個人各自一套房,你斷供了我要不要幫你還呢?”
房子的問題在兩性關系裡延展後,實際上變成對風險的評估,對各自的利益進行權衡。
林子辰也參加過相親局,據他自己的觀察,已經買房的女性,是屬於比較難將關系往下展開的類型,因為有底氣,“自己有房,我不需要怎麼去討好你,哪裡不爽了,就直接拜拜。”
對於這種“自由”,林月如還算有體會。
她周圍的女性朋友,想買房好幾年,但困於資金問題,一直沒有“上車”。
聊天時,林月如發現,這些女性友人如果遇到有房的男生,不管是在曖昧還是交往期間,都會傾向於“討好”對方,忽略自己的情感需求。
而自己,在對方“pass”掉自己時,她也在篩選,“反正我有房子,不會太委屈自己去為了對方做什麼。”
“單身女性沒有房,想要在深圳紮根,最直接的辦法和有房的男性結婚,共同分擔房貸。聽起來有點現實,但也沒辦法。”
但細究起來,男性買房,女生共同分擔房貸,似乎是理所當然,但一旦性別反轉,出現了相親市場的怪局,或許也是因為男性陷入了某種固有的標簽。
除了風險因素,林子辰告訴我,自己有點大男子主義,覺得買房還是男生要幹的事,住進女生的家裡,“總感覺像贅婿。”
對於林子辰來說,女生買房,也意味著在經濟上女性會占據更多的主導權,在處理家庭事務上會“更加強勢”。
“而且另外一半有房,我會覺得我也得自己有套房,至少在經濟上勢均力敵,不然也會被她娘家人看不起吧?理論上說我是可以住她家,但是自己心裡總是不舒服吧。”
在相親過一段時間後,林月如開始有意隱瞞自己買房的信息,但後來她想通了,這個屬性某種程度上也算是一個測試紙,如果男生能接受,而且願意一起供房,說明性格不錯,不是那種糾結什麼“男子氣概”的小氣男生。
周心怡已經跟男友分手了,在多次爭吵後,她意識到,這還隻是戀愛,就因為房子的事情產生如此多矛盾,“這種男的真的跟他結婚了,感覺會很慘,又自卑又自尊,性格太偏激。”
又是一個相親的飯局,林月如主動說出自己供房的信息,她等著對方拋出一系列讓她感到不適的話語。
隻是沒想到男生接了一句,“那你很優秀呀,這樣男生壓力也小點,反正誰買不都差不多麼。”
見面後,她沒有拉黑男生,而是發信息約了下一次見面的地點。
文中人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