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5日,現年42歲的裡希·蘇納克在白金漢宮接受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的正式任命,成為英國新任首相。這位首相創造了多項紀錄:英國自1812年以來最年輕的首相,英國歷史上首位亞裔首相,以及英國歷史上首位印度裔首相。
歷史似乎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曾作為英國殖民地國家子民的印度人,最後卻官拜英國頂層權力職位。
實際上,歷史上的一些時期英國和印度之間的關系並不如很多人想象中的緊張和敵對,反之,在很多地方,英國和印度更像是相互利用。那麼,在英國生活的印度人究竟過得怎麼樣?為何最後會誕生出一位印度裔首相?
靠印度人“征服”印度
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以1757年的普拉西之戰為起點,到1849年旁遮普正式被吞並,英國自此完成了對印度的征服。在一般人印象中,英國征服印度的場面,大概是無數身穿代表英國標志性紅色軍服的“龍蝦兵”們排列著整齊的隊列,用火槍和大炮對印度人進行屠殺……但在大多情況下, 英國殖民者是利用印度本地土邦之間的矛盾,實行分化瓦解,最終實現“以印制印”的方略。
比如在普拉西之戰中,英國收買了孟加拉王公西拉吉-烏德-道拉的軍事長官米爾·加法爾,確保他先按兵不動,再擊敗孤軍奮戰的孟加拉王公部隊。
同樣,英軍在大舉入侵印度南部邁索爾地區時,先是收買馬拉特、海得拉巴等土邦,誘使他們一起出兵,聯手征服這片新的地盤。所以,英國人對印度的征服與其說是靠武力,不如說是充分利用當地矛盾,招募到足夠的“帶路黨”一起行動。
英國入侵印度。來源/紀錄片《世界通史》截圖
英國人和印度人之間的關系更傾向於相互利用。同樣,由於英國本土人口相對較少,難以完成統治包括印度在內的南亞次大陸的大量人口,自然隻能利用印度人維系在當地的統治。
為了讓印度成為自己的仆人和打手,英國花了幾百年的時間對印度進行徹底的“教化”。隻是英國人恐怕自己也沒想到,後來的歷史進程並不完全以他們的意志進行。
培養“精英”服務自己
在如何培養代理人的問題上,英國是西方列強中水平比較高的。英國人在征服印度之初,已經充分利用了印度人。他們統治印度時,更是把印度人好好地利用了起來。
從1813年開始,英國人每年支出超過10萬盧比對印度人進行教育,努力培養出“高級印度人”階層。英國人依靠收買這一階層的印度人,成功把印度置於自己的統治下。時至今日,這些印度精英依然是印度社會的支柱力量。
英國人在印度的教育和基建,看似對印度發展有促進作用,但本質上還是在為英國服務。教育方式上,根據麥考萊的“向下滲透理論”,它提出政府應隻向印度上層傳授高等教育,再通過這些人使教育朝下“滲透”到民眾。
這一理論揭示了在殖民地時期印度教育的殖民性,即它在印度發展教育,目的是培養一個服務於英國利益的印度上層階級,廣大印度人卻無緣教育,而所謂的“向下滲透”隻是一種借口,目的是推卸責任,掩蓋它不願為廣大印度人發展教育、忽視基礎教育的用心。
在這種教育體系下,受到英國西方教育出來的印度精英們說著英語,對英國充滿憧憬,幻想英國是“地上神國”,把英國的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上。廣大印度普通民眾卻得不到更好的教育,隻能聽從英國化的印度精英的調遣安排,間接被英國人統治。
這種對上層洗腦,對底層愚民的方式,讓英國在印度的統治十分順當,可謂是長期低成本坐穩了“主人”的位置。時至今日,這種持續200多年的教育體系依然對印度有著極大影響。最為典型的是很多印度精英以說英語並能夠到英美國家發展為榮。
這就造成了一個印度特有的奇怪現象——雖然印度每年培養出大量人才,但這些人才絕大部分都去了倫敦、紐約、悉尼、華盛頓等地。
在世界上很多歐美國家的大型企業中,印度人比比皆是,很多大公司的CEO多是印度裔。但是,這些人卻不願意留在母國效力,很大程度上是這種教育體系帶來的惡果,更主要的是,這種教育體系至今仍沒有被本質上改變。
如今,印度人早已是英國最大的少數族裔,約占全國人口的2.3%,根據可查詢到的最新統計數據,人數在140萬以上。他們很多人是從印度精英中拼殺出來,跑到英國工作和生活的。除了新晉當選的首相裡希·蘇納克外,還有倫敦市長薩迪克·汗、衛生大臣賽義德·賈維德等人,他們全來自南亞地區。
根據《星期日泰晤士報》公佈的英國富豪榜單,排名前兩位均被印度裔包攬——欣杜賈兄弟,以220億英鎊的身價位居第一;魯本兄弟以身價186.6億英鎊排名第二。這些印度人除了外表,基本算是英國人模樣。
對此,印度總理莫迪在2022年7月7日召開的印度教育政策峰會開幕式上說:“我們國家一直不乏人才。但不幸的是,我們繼承了一個‘教育的意義就是找到一份工作’的教育體系。英國人設計這種教育系統,是為了給自己培養一個仆人階層,滿足他們的需求。”對比印度人在英國的現狀,這句話可謂一語中的。
除了“精英”,還有士兵
把大量聽話的印度人培養成士兵,來彌補英國自身人口不足的問題也是英國政府重點政策。早在英國尚未完全征服印度時,就已經征召了大批印度土邦士兵為自己的帝國主義戰爭充當炮灰。
鴉片戰爭中,英國首次出兵4000人,其中來自印度殖民地的印度兵高達2000人。在三元裡抗英鬥爭中,中國軍民擊敗的英軍部隊大部分是印度士兵。而在八裡橋擊敗了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的竟是旁遮普騎兵隊。
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最大一次慘敗——阿富汗戰爭中,英國出動了2.1萬士兵,其中80%是印度土邦士兵。到了規模空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更是征發百萬計的印度士兵趕往前線填戰壕,至少74187名印度士兵戰死,以及數倍於這個數字的印度人受傷。可以說,這些印度炮灰為“日不落帝國”的崛起立下汗馬功勞。
同樣,慘重的傷亡換取了英國對印度人的信任。在不斷的磨合中,很多印度人被英國帶回本土,這些印度人保留了之前殖民地人對宗主國的敬畏態度,他們在英國幹著諸如仆人、力工等不被英國人待見的工作。英國人對他們雖然歧視,但總體上是接受了這些印度人在英國的地位。
為慶祝喬治五世登基而在印度進行的閱兵。來源/紀錄片《大英帝國實錄》截圖
印度獨立後,印度的實力一點點提升,GDP甚至剛剛超過了英國,英國怎麼還如此放心地讓印度裔當首相呢?
實際上,對西方國家來說,印度作為一個新興國家,表面上發展勢頭不錯,但根基並不深厚。自印度獨立以來,印度通過各種方式讓國土擴大了20多萬平方公裡。但西方國家對印度的行為十分放縱,尤其是近年來,西方不停地炒作“龍象之爭”,企圖挑撥中印之間的矛盾,想利用印度來對抗中國。在實際行動上,西方對印度有很大的支持,包括對印度兜售先進軍火、對印度進行各種各樣軍援等。
印度人強,印度國弱
表面上,印度人在西方世界風生水起,但印度在短期內也許並不具備成為一流大國的實力。
印度到現在一直無力建立起完整的國防體系,幾乎所有的高科技武器裝備的“命門”,都牢牢地掌握在西方國家或俄羅斯的手中。無論是空中的戰機,還是海裡的軍艦,甚至是陸地上的坦克,印度軍隊的主力裝備始終走不出直接購買或來料組裝的命運。這讓西方國家對印度十分放心,因為這樣就能時刻保持印度軍隊的主戰裝備總是比西方落後半個甚至一個時代。
印度閱兵上的武器。來源/央視新聞截圖
英國幾百年殖民下來,又把印度徹底“非工業化”了。目前,印度國內各邦之間依然保留有濃厚的英國殖民時期的影子,中央政府的統治力量很弱,激烈的內部矛盾又進一步限制了印度的國力發揮,限制了印度的工業化進程。
到目前為止,印度國內雖然有一批優秀的企業,比如塔塔集團,但印度難以成為制造業強國。
近些年,印度制造業所占的比例甚至還在逐年下降。2006年,印度制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為30%,到了2020年,這個比例下降為14%。
造成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新冠肺炎疫情的打擊,另一方面是印度國內薄弱的基礎建設和各地之間利益糾紛以及官僚集團的拖沓等內部因素。在發達國家中,制造業所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般在30%左右。鑒於此,西方國家更不會擔心印度的所謂“崛起”會影響到他們的統治地位。
可以說,印度是一頭“大象”,但隻是一頭由他們在馬戲團裡“馴化”後的大象,隻能用來表演馬戲,威脅不到他們的統治。因此,在英國的印度人才能更加“安全”,畢竟一個以立志成為優秀“英國人”的印度人不可能造成什麼真正的威脅,包括這次當選為英國首相的裡希·蘇納克。
回到我們今天的主角蘇納克。
他的家族走過了一個印度家族在英國系統的上升之路。蘇納克的祖父拉姆達斯·蘇納克,從20世紀30年代就在英國殖民政府任職,先到所謂的“英屬東非”謀生,在肯尼亞的內羅畢擔任稅務官。這可是一個肥差,為家族打下了不錯的經濟基礎。英國人很喜歡讓這種完全被同化的印度人去擔任其他殖民地的官員,因為非常“聽話”。
二戰結束後,在世界各殖民地的獨立浪潮下,蘇納克一家的祖上跟隨英國人一起回到英國。到了英國後,父親做起了全科醫生,母親則經營藥房。
蘇納克本人在少年時期,接受了英國的精英式教育。從溫切斯特公學畢業後,他進入牛津大學攻讀哲學、政治和經濟學。本科畢業後又到美國的斯坦福大學讀工商管理碩士。畢業後不久,蘇納克就投身政界,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最終成為如今的英國首相。
實際上,印度人在英國參政也是一步步探索而來的。早在1841年,有印度裔血統的索佈雷當選為英國議會議員,開啟了印度裔在英國參政的歷史。二戰後,更有大批印度人進入英國政壇。所以,蘇納克的成功並不是偶然,在印度裔多年的努力下,英國政壇誕生印度裔首相隻是時間問題。
遠征南極的英國印度裔女軍官香蒂。來源/央視新聞截圖
政界之外,印度人在跨國公司,尤其是互聯網大公司早已過關斬將當上CEO,這其實也與印度人自身的努力息息相關。印度人口基數大,重視教育,又普遍講英語,雖然有點口音,但他們善於溝通和交際,身在異國特別抱團,這些綜合在一起,使得印度人在歐美國家發展得風生水起。雖然印度目前的經濟總量已超過英國,但人均水平依舊與英國存在巨大的差距。
普通印度人離開了自己的家鄉,在相對富庶的英國找到一份體面的工作實屬不易,通過幾代人努力當上英國首相更是難上加難。即使憑借個人的努力和歷史的進程身居英國社會高位,印度人自身及其家庭與母國的關系已經很淡了,甚至會劃清界限,以示“忠誠”。
未來,蘇納克將如何處理與印度的關系,又能取得什麼樣的執政成績?我們隻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