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同時,我也震驚於封神宇宙真是好樣的。
竟然能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就親手找到了把觀眾趕跑的最佳方案。
中國神仙,但中國人看不懂
在網上搜索《楊戩》的影評,你會發現大部分觀眾的態度很統一:
“楊貴人愚鈍,卻實在美麗”
也就是美術好、楊戩帥,但劇情混亂。
盡管畫面佳、故事差算得上國產動畫的通病,可一次又一次的“狼來了”,消磨了更多路人觀眾對《楊戩》的耐心。
這次吐槽劇情還和過往吐槽國產片很不一樣,過去大家說“劇情爛”,是有明確理由的,比如感情狗血、故事幼稚。
但這一次,是徹底懵的全新體驗。
從電影院出來的觀眾腦袋上頂著巨大問號,大家隻想問一句:剛看的倆小時電影裡,他們都在幹啥。
婉羅
當初三聖母被壓在華山下前,親手把娃托付給了楊戩,結果他把娃娃交給了自己的師父玉虛撫養,師父說孩子成年前你不要探望。
好家夥這是誰家的好二舅,師父說不看你就真不看,連孩子名字叫啥都不知道。
楊戩開始找沉香,也自然發現了沉香就是自己的親外甥。
到這,搞暈千萬觀眾的情節出現了:
前期所有人都說不能劈山,因為山下有會帶來災禍的玄鳥,玄鳥出世會秩序大亂。
申公豹、婉羅支持劈山,但玉虛師父、四大天王不支持。
很多網友搬出過去從國產動畫電影裡總結出的經驗,說看《楊戩》要無腦、看畫面就行。
希望各位劇方悉知,這句話隻是觀眾們的保命式安利建議。電影要無腦才能看下去,可算不上什麼完全值得自豪的誇獎。
封神宇宙,給全國觀眾吃了閉門羹
如果《楊戩》隻是普通的劇情稀碎,我都不會特意寫文章談它。
爛片而已嘛,誰還沒見過呢。
它真正讓我震驚的是,怎麼會有電影主動給所有觀眾制造門檻、進行趕客:
因為想徹底看懂電影,必須熟讀明代長篇小說《封神演義》一百回!
《楊戩》的劇情其實並非稀碎,而是完整的。隻是劇情的完整體驗,需要輔助《封神演義》進行。
觀眾們對《楊戩》的兩大疑惑:
玄鳥到底能不能帶來災禍?神仙們為劈不劈山打成這樣,圖啥呢?
這三個問題在電影裡找不到明確答案,但可以在《封神演義》裡輕松找到。
而申公豹,就是那個混得差的。申公豹被封了東海分水將軍的小官,在電影裡,他被扔進了東海海眼。他不甘心啊,都是神仙憑什麼受你欺負,於是希望沉香劈山放出玄鳥,讓這封神榜重新排一次。
影片裡,這些老神仙們不願改朝換代帶來的災難其實有暗示。
神界靈氣枯竭,所有人都不能飛了,天庭壟斷了靈氣資源、其他人隻能交錢去買。
而人間,長安已淪為一片廢墟。
但驚喜很快就轉為了驚嚇。
因為意識到這種美術封神、題材愈發小眾的路子,正在把國產動畫引向歧途:
看似最另辟蹊徑、最討巧,實則越走坑越多。看似有深刻立意的《楊戩》是被低估或被誤解了嗎?我認為不是。
那些為它真心打差評的觀眾,那些已經對國產封神宇宙喪失興趣、如今已經不願意走進電影院的觀眾,正是被它自己一手推開的。
《楊戩》現在評分7.1,基本符合它的水準了,9分給畫面,-2分給劇情
中國觀眾對國產動畫“封神宇宙”的熱情最高點,是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播出。整整50億票房,在總票房排行榜上位列第二,僅次於《戰狼2》
在這之後,觀眾可以說是給足了國產動畫的面子與耐心,但也敵不過整體的滑坡趨勢。
《薑子牙》票房15億、《白蛇:緣起》4.4億、《白蛇2:青蛇劫起》5億、《新神榜·哪吒重生》4億,到現在的《新神榜·楊戩》,票房剛破1.5億。
票房的整體頹勢,已是必然趨勢。
哪怕在動畫產業興盛的日本,動畫電影也絕對算不上熱門品類,這一表現形式的固定受眾是有限的。很多觀眾天然對它不感興趣,甭管旁人如何吹得天花亂墜,也不願花錢去看個動畫電影。
今年電影市場的整體低落、票價的水漲船高,很多普通人連看電影的習慣都拋棄了。
四年過去,許多看熱鬧的觀眾本就慢慢散去。
如今國產動畫電影的基本觀眾盤,正在一步步見底。
魔童哪吒的成功,完全在於四年前的“驚鴻一瞥”,那時國產動畫電影不多。它遺留下的觀眾熱情,也在《薑子牙》之後逐步消散。觀眾其實不可能一直保持耐心,陪著國創動畫這一小眾品類、不斷地挖掘各種小眾題材。
然而事實是,《楊戩》們依舊走著大眾眼中“似乎很厲害,但看不懂”的窄路子。
《楊戩》並不是創作者們的第一次折戟,它的前作《新神榜:哪吒重生》也是一部需要《封神演義》《西遊記》基礎知識打底的作品。裡頭的哪吒形象兇神惡煞,最初隻打架、不救人,是最貼近《封神演義》裡的一個。
因為封神榜裡哪吒是妥妥的打架工具人,上位神仙看他兇惡,把他派下去加速商朝滅亡。
哪吒因為有靠山撐腰,天不怕地不怕,更是追著李靖要弒父。
但普通觀眾看到這,隻想滿頭霧水地問“我的少年英雄小哪吒呢?”
“封神宇宙”電影越貼近原著,或許能在立意上做的越深刻,但也隻會讓觀眾跑的更遠。
一是它的題材越發小眾,如今小眾到影片前要了解封神榜體系,才能順利看懂。說得好聽是深刻,說的不好聽,是敘事空虛、立意來湊。
二是越貼近封神原著,越容易沾上原著人物形象單一、劇情邏輯四處漏風的毛病。
辯證地看,《封神演義》在人物塑造和劇情上的成就並不高。
裡頭幾乎沒有人擁有豐滿的血肉形象,大家都是工具人,哪吒是兇神工具人、薑子牙是推劇情工具人。它的最大成就是集神道傳說於大成,給後人留下了一個諸神混戰、法寶千萬的瑰麗想象世界。
但,現代觀眾花錢買票,並不是為了看你給《封神演義》拍同人電影的。空有立意、沒有支撐的故事,隻是一盤散沙。
我其實有點感慨與遺憾,不過短短五六年時間,大眾對國產神話動畫的熱情就已如此接近尾聲。
不過對於一種電影門類的成長來說,五六年時間發展時間真的太短了,很難拿出完美作品。
此前《哪吒重生》的4億票房,就面臨了可能無法收回成本的危險。
但觀眾的熱情見底,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其實創作者們早就應該拋棄周遭的民族情緒濾鏡,去認真對待國產動畫的處境。動畫雖然是小眾門類,可總有一些東西可以戳中大眾的心。
就像哪吒的題材,我們可以有上美版桀驁反抗、寧死不低頭,挑戰著天庭權威與李靖父權的哪吒。
可以有《哪吒傳奇》裡智勇雙全、熱情勇敢的少年英雄。
可以有魔童版的不羈隨性,以及那句雖然字面平凡、但讓所有人心裡都想喊一句的“我命由我不由天”。
是這些封神宇宙中人性的生動,在一次次地把國產動畫推向大眾。而對它的發掘,國產動畫還遠遠沒有窮盡。
目前,一定還沒到對國產動畫徹底喪失信心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