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女王的英國和英聯邦將走向何處,無人知曉,作為“日不落帝國”的最後體面,也或許將隨風而去。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時代財經APP (ID:tf-app),作者:王瑩嶺、張嚴敏,編輯:王麗麗,原文標題:《英國,日落》,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當地時間9月8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亞歷山德拉·瑪麗·溫莎去世,享年96歲,查爾斯成為英國國王。
1952年2月6日,彼時年僅26歲的伊麗莎白二世在父王喬治六世過世後,繼承了英國王位,並在1953年6月2日加冕,正式登基成為英國女王。
25歲摽梅之年即位,如今已96歲耄耋,70年任期,朝如青絲暮成雪。
70年中,伊麗莎白女王帶領英國走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經濟危機、金融危機、蘇格蘭獨立危機、脫歐以及還沒結束的新冠疫情。
永遠雍容、淡定、從容的女王,對很多英國人來說,是“定海神針”,撐起了日不落帝國最後的體面。誠如英國皇家傳記作家羅伯特·哈德曼在傳記《女王的旅程:伊麗莎白二世》的序言中寫到,“女王是亙久不變的聲音,還有粘合劑。”
而今,女王離開了,英國又將何去何從?
一、在位70年,超越國別和政治的“定海神針”
近年來,女王曾多次因身體抱恙引起外界關註。
2月,女王感染新冠,稱自己“非常疲憊且筋疲力竭”。盡管新冠感染已在2月底宣告康復,但此後的3月和4月,女王仍然因為身體原因缺席多次公眾活動。在白金禧年慶典時,她再次因為身體原因缺席了第二和第三天的活動。
9月6日,女王剛剛在蘇格蘭的巴爾莫勒爾堡任命了新任首相利茲·特拉斯,而兩天後的今日,她卻在這個城堡內與世長辭。在位70年,女王已經見證了英國15位首相。
對於英國民眾而言,女王是君主制與王室延續的象征。
1947年,21歲的她還是伊麗莎白公主,在對英聯邦和英國人民的一次著名的廣播演講中,宣誓將終身投入到對國家和人民的服務中。“我要當著你們的面宣佈,不論我此生壽命長短,終其一生都將奉獻於為你們服務,服務這個我們所有人都同屬其中的偉大國家。”
1952年,年僅26歲的伊麗莎白在非洲訪問肯尼亞期間,突聞父親英王喬治六世去世的噩耗,以及自己即將加冕為王的消息。得知即將繼任時,她正住在肯尼亞的一個樹上旅館中,這段故事被賦予了“上樹是公主,下樹是女王”的傳奇色彩。
繼位初期,伊麗莎白二世需要面對的是英國二戰後國力衰退、物資短缺、大英帝國逐漸解體的困局和世界范圍內嚴峻的冷戰形勢。
面對這樣的國內、國際局勢,伊麗莎白嘗試通過英聯邦來維系英國與其前殖民地的關系,尤其竭力維持著英國與南非、印度的良好關系。雖然她作為英聯邦元首,並無任何實權,但她卻通過這一職位對英聯邦施加了重大影響力。正如新西蘭前總理大衛·郎伊所說:“我們在爭鬥,而她在團結。“
有記錄顯示,女王至少訪問過126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不少國家不乏多次訪問。比如 1947年,還是公主的伊麗莎白,第一次訪問還是殖民地的南羅德西亞,而44年後再次訪問時,南羅德西亞已然成為了津巴佈韋共和國。
任世界風雲變幻,而女王自巍然不動。
值得一提的是,女王是英國歷史上和中國來往最頻繁的王室成員。與她永遠優雅從容的模樣相符,她在中英關系中所扮演的是一個溫和的建交者身份,永遠保有分寸。
1986年,女王正式到訪中國,這是英國君主第一次踏上中國的領土,是中英關系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1986年,女王和丈夫菲利普親王在八達嶺長城
正如1689年的《權利法案》規定的那樣,女王從不插手政治事務,她隻是傾聽、不時發表安定人心的講話,70年來,她詮釋著君主立憲制下君主的典范:代表國家形象,不幹涉首相的政策,凝聚國家人民。
作為“吉祥物”的女王看似並無特別的建樹,但卻享譽英國朝野,正如前首相戴維·卡梅倫所說,“有時你會聽到人們說,君王隻是件閃耀的飾品,或隻是國家生活的點綴。這是對憲法的誤解和對女王的低估。就我與這個國家大多數民眾而言,她總是在我們身邊。”
有人把女王比喻為現代史的活化石,她存在的意義已經超越國別和政治。
二、女王辭世,“日不落帝國”何去何從?
“超長待機”96年,伊麗莎白二世無疑是英國乃至西方國家的精神支柱,而女王離開後,英國將何去何從?
有人說,英國作為日不落帝國最後的體面,可能就此被剝去。
70年間,女王一直在殫精竭慮地挽救君主制。高貴、優雅、疏離曾是英國王室成員的行為準則,而女王努力地在傳統和現代中尋求平衡,將君主體制融入現代社會,學著以親民形象示人,以爭取人們的好感。
在去年最後一次的聖誕致辭中,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更是罕見地談及了私人生活,甚至流露出個人情感,回憶起與已故丈夫菲利普親王的幸福點滴。她說,“雖然聖誕節對很多人來說是幸福和歡樂的時刻,但痛失所愛的人們在此刻卻也倍感心痛。今年,我深切地體會到了這種感覺。”
而王室的親民路線,失去了女王的個人魅力加持,能否繼續贏得民眾好感仍未可知。女王走後,今年已73歲高齡的查爾斯王儲繼任,與戴安娜王妃的婚姻失敗使得他在民間的支持率一直不高。
對此,人權活動人士皮特·塔切爾指出,“查爾斯王子或終將登上王位,但若沒有民眾的支持,他的下台將宣告君主制的終結。”
英國《星期日郵報》編輯凱蒂也曾談到女王走後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岌岌可危,“除非民眾真心擁戴你,否則君主制沒有保留的必要性,尤其是納稅人每年要花費8000萬美元維持王室生活的情況下。”
據《每日郵報》今年6月底,英國王室公開了2021年度的財政支出,英國王室共支出了1.024億英鎊(約8.312億RMB),比前一年度增長了17%,其中大部分用在了修繕白金漢宮上面,達到了5469萬英鎊(約4.4億RMB)。而王室目前正面臨著巨大的虧空,高達1460萬英鎊(約1.19億RMB),為此不得不動用白金漢宮的“儲備金”來彌補。
王室的巨額開銷在新冠疫情、俄烏沖突、通脹嚴重下的艱難時期顯得尤為刺眼。
目前,英國正深陷能源賬單價格飆升、市場慘淡、民眾罷工潮以及歐洲經濟衰退的困境。據英國商會預測,通貨膨脹率將在今年冬天達到14%。
近日來的能源賬單飆升也給英國民眾帶來了嚴重的生活成本危機,據Citizens Advice(公民咨詢)網站發佈的一項調查,預測今年10月,英國家庭能源賬單超3500英鎊,24%的英國人或將付不起電費。
雖然新任首相特拉斯在此前承諾,會在上任一周內采取措施應對日益嚴重的能源危機,但能否成功收拾英國的經濟“爛攤子”仍未可知。經濟沖擊所造成的社會心理影響,在作為英國人精神慰藉的女王離去後,很有可能會真正顯現和爆發。
除此之外,一些英國民眾希望伊麗莎白女王成為英國王室的終章。
據悉,民眾發起一項“It's time to make Elizabeth the Last.”(是時候讓伊麗莎白成為最後一個)的捐款活動,至今年五月底,已籌集了超過43000英鎊的資金,在全英各地樹立廣告牌。
支持者認為英國迫切需要憲法改革,包括廢除上議院、通過選舉產生獨立的國家元首,讓英國走向共和政體。值得一提的是,現任首相特拉斯在學生時代,也曾呼籲廢除君主制、走向共和。
英國國內支持共和的廣告牌,圖片來源:Mirror
而在國際范圍內,近年來,部分國家已經脫離英聯邦,成立共和國。
去年11月30日,太平洋島國巴巴多斯正式脫離英聯邦成為共和國,此前擔任巴總督的桑德拉·梅森宣誓就任該國首任總統,取代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成為新的國家元首。
據英國《獨立報》,今年3月,牙買加政界消息人士透露,牙買加已開始一項程序,以取消英國女王在該國的國家元首地位,牙買加也將脫離英聯邦,改為共和制國家。
和英國關系密切的澳大利亞也有可能就此走向共和。據《澳大利亞人報》,澳大利亞總督戴維·赫爾利(David Hurley)曾在今年6月參加女王的“白金禧年慶典”期間受記者采訪,提到了澳大利亞成為“共和國”的可能性。
他表示,澳大利亞民眾給予伊麗莎白二世很多“情感支持”,但女王去世後,情況可能發生變化。“我認為現在人們都在關註女王,但等她離開、去世後,繼任者出現,澳大利亞將對此展開新的討論。”
至此辭世,伊麗莎白二世沒有違背她在1947年21歲時許下的諾言,作為國家精神的“定海神針”和國際團結的“粘合劑”,她奉獻了一生。
而失去了女王的英國和英聯邦將走向何處,無人知曉。作為“日不落帝國”的最後體面,也或許將隨風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