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領域的排位,是一場速度混合著能力的硬仗。
10月17日,醫藥行業媒體Fierce Pharma按照營業額,梳理全球十大疫苗生產商。輝瑞公司、BioNTech和中國科興成為這份名單的前三位。
這是中國疫苗企業第一次在全球排位如此靠前。
4年前,這份榜單的頂端還是:英國葛蘭素史克、美國默沙東、法國賽諾菲、美國輝瑞——疫苗行業曾經的“四巨頭”。
一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讓疫苗行業重新洗牌。Fierce Pharma這樣評價今年的排名:五年時間和新冠疫情,重塑了一個行業。
在這些上榜的公司中,最失意的可能要數葛蘭素史克(GSK)了。這5年裡,GSK不但沒有趕上新冠疫苗的大行情,反倒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節節敗退,早就不復當年的風采。
從不考慮自行研發新冠疫苗
十大疫苗企業排名重塑,其實背後主要就是兩款產品的競爭:新冠疫苗和HPV疫苗。
其實不論是新冠疫苗還是HPV疫苗,GSK都沒有錯過風口,不過在這兩個大品種上,GSK都沒有能夠取得優勢地位。這使得2017年時登頂疫苗之王的GSK,眼下已經滑落至行業第6。
新冠疫情在全球快速擴展之際,GSK與多家企業達成了疫苗研發的合作,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與賽諾菲的合作。2020年4月,GSK與賽諾菲公佈了雙方將要合作開發新冠疫苗的消息。
彼時,輝瑞和BioNTech早在1個多月前就宣佈合作,更快的是科興生物——新冠疫苗已經開始進行Ⅱ期臨床。
GSK並沒有深度介入疫苗研發,隻是給賽諾菲提供佐劑系統。
不光與賽諾菲合作不夠深入,GSK在新冠疫苗方面的操作方式都基本相同:小心翼翼,淺嘗輒止。
2020年2月,GSK與流行病防范創新聯盟合作推進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發;
同期,GSK與中國的三葉草生物制藥合作,共同推動新型新冠疫苗的研發;
同年7月,GSK表示與加拿大制藥公司合作研發以植物為基礎的新冠疫苗……
這些合作,GSK都隻是提供疫苗佐劑。
據了解,疫苗佐劑在疫苗中的作用主要是減少每劑疫苗的抗原量和接種次數,同時不降低疫苗的效用。但並非所有疫苗都需要佐劑。
GSK隻提供佐劑,其實代表了GSK對新冠業務的判斷:如果疫苗成功,可以分享成果;如果失敗,損失也不會太大。
作為一家在疫苗領域鼎鼎有名的制藥企業,GSK在疫苗研發上的謹慎不無道理。突發性流行病的疫苗研發通常要背負極高的風險。除了研發失敗的風險外,突發性流行病的變數多,也令不少企業不得已三思又三思。
2003年SARS病毒傳播時,GSK也沒深度參與。當年,美國疾控中心急得沒辦法了,在2003年4月召集GSK、默沙東、惠氏、百特、強生等疫苗企業,逼它們提交SARS疫苗研發方案,GSK才不得不在4月30日對外宣佈:將與法國生物研究所合作開發SARS疫苗。
而在中國,科興一直在默默研發SARS疫苗。鐘南山接受采訪時曾說過:“做SARS疫苗非常辛苦,全部鑒定完成要到2006年,但是已經沒有病人了,所以就不做了。”
科興當年砸了不少錢,研發投入打了水漂,不過總算在10多年後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
佐劑的優勢無法發揮
在新冠疫情面前,GSK可能並不是最在意錢,而是對自己的佐劑系統更加有信心。
2005年9月,GSK收購了ID Biomedical,獲得了後者的流感疫苗管線;幾乎同期,GSK收購了惠氏制藥位於賓州的疫苗工廠;同時收購了美國疫苗開發商Corixa,此前兩家企業曾在佐劑上有不少合作。這段時間,阿斯利康、輝瑞等公司也在疫苗領域積極收購,最終形成了四巨頭的局面。
2009年,GSK開發出了AS系列佐劑,這在當時很是稀缺。在AS佐劑之前,最新的佐劑是1997年諾華開發的MF59佐劑,其他就是最普通的鋁佐劑了。
這此後的10年裡,GSK憑借AS系列佐劑與諾華形成了直接競爭。AS系列和MF59成為競品,其中AS03和MF59中均含有角鯊烯,被用於制備流感疫苗、HPV疫苗和瘧疾疫苗。2014年,GSK收購了諾華的疫苗部門(不包含流感部門)。GSK的疫苗業務隨之飛速發展。2017年時,GSK疫苗板塊的收入達到全球第一。
但在新冠疫苗的研發中,GSK與賽諾菲合作其實並不順利。2020年年末,兩公司宣佈推遲新冠疫苗研發,原因在於:這款疫苗在老年人群體中效用不足。這直接導致賽諾菲、GSK兩大疫苗巨頭錯失新冠疫苗市場。
不知道賽諾菲會不會後悔選了GSK當合作夥伴。
畢竟,輝瑞選擇BioNTech,實際上也是賭了一把,隻不過賽諾菲沒成,輝瑞做成了。
賽諾菲在新冠疫苗競爭中就此認栽,但GSK並沒認輸。2021年2月,GSK表示將與CureVac公司合作,研發能夠應對多種變異的新一代新冠疫苗。這次合作研發的是mRNA疫苗,GSK的誠意十分足夠:前期支付了7500萬歐元,後面達成的每一個裡程碑都將有重金。
無奈,GSK這次真投錢了,合作夥伴卻掉鏈子了。2021年年中,CureVac在研的新冠疫苗臨床數據披露,有效性為47%,不及及格線。
至此,在新冠疫苗研發競速賽中,GSK最終敗北。
更多人好奇,GSK在疫苗領域這麼牛,為什麼不考慮自行研發新冠疫苗?
商業佈局步步踩空
其實,GSK的招牌疫苗業務如今正遭遇四面圍城。
2價HPV曾經是GSK的招牌產品,2009年就在美國獲批上市。但幾年之中,GSK一直沒有推進更深入的HPV疫苗研發,直到2014年默沙東9價HPV疫苗在美國上市後,GSK的帶狀皰疹疫苗Shingrix還沒接續上。
2016年,GSK的2價HPV疫苗退出美國市場,這才不慌不忙地在中國市場佈局。而默沙東那時候已經拍馬趕到,搶先在香港落地,吸引眾多時尚女性“打九價”。
2017年下半年,GSK的帶狀皰疹疫苗終於在加拿大和美國獲批上市,銷售額開始爬坡,但在勢頭上顯然已經比不過默沙東。GSK原本在HPV領域的光彩逐漸被默沙東掩蓋。
而且,GSK當時還面臨產品推進之外的問題。2014年前後,因發現GSK加拿大附屬公司在生產流感疫苗時違反質量規定,FDA要求GSK嚴格自查全球業務,幾乎同期,其在中國、波蘭、伊拉克等國家相繼受到腐敗指控。
疫苗質量存疑、腐敗指控,都是觸及制藥企業靈魂本質的事件,這勢必要為其後續發展帶來困擾,也演變成了GSK當下的困境:無法應對突發事件,在掘金地區難以和其他巨頭硬碰硬。
GSK近期宣佈了帶狀皰疹疫苗的好消息:中期研究結果顯示,Shingrix可為50歲及以上成人提供至少10年的帶狀皰疹保護效應,總算挽回一些顏面。
新冠疫苗固然不可能長期持續,但在這一次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商機面前,GSK的疫苗板塊顯得首鼠兩端。
曾經的“疫苗之王”,就這樣步下神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