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是2022上半年上市公司公佈業績的最後一天。隨著各公司陸續發佈的業績,公司管理者們和股民們一樣,心情也起起伏伏。
8月29日晚間公佈半年報後,新興的生物技術藥企開拓藥業的股價,兩天跌去20%。截至2022年6月30日,開拓藥業尚有現金及等價物約3.37億元,而上半年的研發費用就有4.61億元,沒有產生任何收益。如果算上關聯方借款等,尚有現金及金融資產5.1億元。
這5.1億元,按照上半年的速度投入研發,還夠開拓藥業花至少7個月。
財務數據公佈首日,開拓藥業成交量由中報季前的每天幾百萬股,放大到8月30日的1600多萬股,換手率超過4%。這意味著,大量原有持股者離場。截至9月5日收盤,開拓藥業股價較8月29日晚間公佈半年報之前,跌去近30%。
對有些創新生物藥企(Biotech)來說,真正的考驗來了。據《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僅前兩個月,港股上市公司康方生物、澤璟制藥、樂普生物、復宏漢霖及開拓藥業等至少五家企業都有增發或配售動作。
“能夠增發,至少說明還有人看好這家公司的未來,想抄底,或者老股東還有信心撐一撐。”一位一級市場投資人告訴《財經》記者,這些上市公司面臨的,未必是最艱難的境遇。
一、押註“神藥”,輸贏難定
開拓藥業曾是一家明星公司,股價一度高至89港元,如今,它的價格是13.42港元。一切都源於一款“神藥”。
2020年5月,開拓藥業以20.15港元的價格上市。市場對這家未盈利生物藥企反應並不熱烈,當月股價下跌近30%,2020年末,跌至8港元水平。
開拓藥業需要一個新的概念引發市場關註。於是,一款原計劃用於治療前列腺癌或乳腺癌的藥物——普克魯胺被選中了,因為有研究稱,此類 AR 拮抗劑可能可用於治療新冠肺炎。
普克魯胺屬開拓藥業上市時在研的五類主要產品之一,2020年7月,開始被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研發。2021年3月,美國食品和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開展相關三期臨床研究,開拓藥業股價當月暴漲115.94%。
此事走得頗順利,該藥在巴拉圭獲緊急授權用於治療新冠肺炎。並且,開拓藥業與復星醫藥就相關商業化達成合作,獲1.1億元首付款、約定4.5億元裡程碑付款。
為了適應新冠用藥產能需求,開拓藥業2021年建成一個新的車間,年產量兩億片左右,CMO合作最高產能可達20億片。此前,普克魯胺研發用於前列腺癌治療時,設計年產能約兩、三千萬片。
2021年9月,國家藥監局(CDE)批準就普克魯胺用於治療新冠開展兩項臨床試驗後,開拓藥業股價攀至歷史高位。
然而,大跌來得和暴漲一樣快。
僅三個月後,普克魯胺用於新冠肺炎治療的一項全球多中心三期臨床試驗中期分析結果,“由於事件數較少而未達到統計學顯著性”。自2021年12月,數月間,開拓藥業股價探底,最低至7港元。
開拓藥業股價再次翻盤,還是受普克魯胺拉動。2022年4月6日,該公司公佈另一項新冠口服藥治療輕中癥非住院新冠患者的三期臨床試驗關鍵數據,稱該藥物可有效降低新冠患者住院率、死亡率,暫未公佈詳細數據。當日開盤,股價即漲200%,不過,再未回到50港元以上。
伴隨普克魯胺用於新冠適應癥的研發,開拓藥業研發成本一路高漲,2020年為3.288億元,2021年達7.679億元,增長率133.5%;2022年上半年,又較去年同期再漲63.4%。主要原因分別是“報告期內公司主導開展的三項普克魯胺治療新冠的三期全球多中心臨床試驗”“推進普克魯胺治療COVID-19適應癥的臨床試驗”。
如今,真實生物的口服新冠藥阿茲夫定已獲批上市,平均每個療程用藥不超過300元。普克魯胺能否帶來可觀收入就要打上一個問號。
《財經》記者就口服新冠藥上市及商業化時間表、公司現金流、未來是否考慮收縮管線或裁員等“節流”措施等問詢開拓藥業,截至發稿,相關負責人暫未回復。
二、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
與普克魯胺類似,君實生物的VV116,也曾被一些人認為有望成為最早獲批的國產口服新冠藥,目前亦未上市。
8月31日,君實生物公告,上半年虧損9.12億元。當天股價下跌1.25%,換手率未見明顯提升。
僅看絕對值,君實生物的總虧損額是開拓藥業的1.76倍。但是,君實生物尚有銀行結餘及現金約34億元,就算1分錢不掙,按2022年前六個月的研發投入推算,至少還能花三年。但君實生物掙了9億多元,與研發費用之間的缺口,是1億多元。
2022年上半年,開拓藥業沒有產生營收。
該公司在8月31日有關配售的公告中稱,“擬將認購事項全部所得款項凈額用於普克魯胺的臨床開發及商業化以及福瑞他恩的臨床開發”。
對於公司持續地“燒錢”,一位開拓藥業內部人士表示,投資人能夠理解,“而且必須得持續燒錢,因為成本已經投進去了。既然投到生物醫藥賽道上,應該做好了長期堅守的準備。”
押註“神藥”的賭局,在美國,有人剛剛贏了。
藍鳥生物於8月17日宣佈,美國FDA批準Zynteglo用於治療β地中海貧血。這是第一個針對需要定期輸血的β地中海貧血患者的基因療法。定價280萬美元的“史上最貴藥”,讓原本因為Zynteglo遲遲未批而出現財務危機的藍鳥生物一下子“復活”過來。
不過,一位財務顧問機構(FA)生物醫藥團隊負責人認為,中國市場很難出現真正的“神藥”。就像抗腫瘤藥物PD-1,幾個月內數個產品上市銷售,在醫保這個最大的買方面前,“以價換量”就成必然選擇,“就看你的商業化能力,你的追趕者離你有多遠,他們的商業化能力怎麼樣”。
君實生物2022年上半年掙來的9億多元中,2.98億元來自PD-1的銷售,與2021年全年銷售4.12億元相比略有增長,2020的10.03億元仍有差距。
“賭”過一次PD-1的君實生物,在2022年8月31日向《財經》記者表示,關於新冠口服藥VV116,暫無進一步信息披露。9月1日,曾有股民在投資者關系平台向君實生物提問,VV116項目是否已經失敗?公司表示,“VV116項目正在照常推進研發活動。”
2022年的中期業績說明會上,君實生物把更多篇幅留給了在研產品,其中近30項處於臨床試驗階段,超過20項處在臨床前開發階段。
君實生物相關人士明確表示,未來將對一些新藥做重點投入,“比如tifcemalimab,人體早期數據挺好的,所以接下來二期會多開一些研究”。這是一款計劃用於肺癌、黑色素瘤治療的BTLA抗體藥物。
至少目前,這家公司沒有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長期的壁壘一定是一個綜合體系,是持續的研發投入和產品梯隊。”前述FA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是否有自我造血能力,是否能夠不斷做出臨床需要的產品,才是2022年打動投資機構的關鍵。前提是,先活下來。
三、為活下去努力
開拓藥業正為活下去努力。
該公司8月31日公告顯示,創始人童友之將以13.94港元的價格出售2844多萬股,同時認購上市公司有條件發行的1991萬股,實際減持約853萬股。
這套金融操作的意圖,或為給開拓藥業“回血”。根據公告,童友之套現所有款項近1.18億港元,預期將用於償還應付給上市公司的貸款及利息。而上市公司還將因有條件發行新股得款2.73億港元。
目前,交易已完成,開拓藥業從這次配股交易中募集資金約3.9億港元,相當2022年上半年五個月的研發費用。
通過配售或增發“回血”,是Biotech上市公司近來的常見操作。
據《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2022年6月以來,康方生物、澤璟制藥、樂普生物、復宏漢霖及開拓藥業等至少五家企業,通過這一方式募資5億多港元至40億港元不等。
在上述一級市場投資人看來,隻要還有東西賣得出去,股份也好產品也好,公司都沒有到最後時刻。
8月16日,雲頂新耀發佈公告稱,與吉利德全資子公司Immunomedics簽訂協議,將其此前從該公司引進的核心的Trop-2 ADC藥物(抗體偶聯藥物,主要用於治療腫瘤疾病)Trodelvy在大中華區、韓國及部分東南亞國家的開發和商業化獨家權利轉回給Immunomedics。
根據此次協議,雲頂新耀將獲得總額 4.55 億美元,其中包括預付款 2.8 億美元(需獲得相關監管部門的批準)和未來潛在的裡程碑付款 1.75 億美元。
該藥2019年4月引進時,包括6500萬美元的首付款、2.4億美元研發裡程碑付款、5.3億美元銷售裡程碑付款,已產生交易金額1.25億美元。
一來一回,雲頂新耀已經先把1.55億美元的差價賺到手,最高差價則達3.3億美元。公司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稱,“該筆交易將顯著地延長雲頂新耀的現金流至少到2026年”。
賣不動的Biotech上市公司似已出現。
8月共23個交易日,港股上市公司邁博藥業,有14個交易日成交量為零。整個8月,這家公司的股票總成交額是87.2萬港元。
中報顯示,2022年截至6月30日,這家公司擁有現金及等價物8028.6萬元,同期研發開支7799萬元、營業收入2884.7萬元、虧損1.17億元。
8月26日公佈財報至今,邁博藥業沒有披露下一步融資計劃。《財經》記者致電其官網公佈的總機意圖咨詢。接電話的工作人員表示,無法提供總公司公共關系部門聯絡方式,投資者關系聯絡電話亦無人接聽。
資本市場的寒意正傳導至Biotech行業的神經末梢,有從業者告訴《財經》記者,“聽說某大公司研發中心已經裁員80%,今年我們公司已經明確,至少不會再漲薪了。”
和所有人一樣,這位Biotech從業者希望,寒冬能夠順利渡過。
(趙天宇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