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出國的這兩年,社交網絡上越來越多博主給國內的大好風光貼上“小京都”“小瑞士”“小馬爾代夫”的標簽。
其中“小”字輩的重災區必然是小京都了。
不過在日本,還真有不少正版、合法、有授權的“小京都”。它們努力模仿著京都的古色古香,一度讓日本遍地都是“小京都”。
但這些年它們越混越差,選擇和這個名頭撇清關系了。
一、日本曾有56個“小京都”
想成為正版小京都,其實一點也不難。1985年,京都和一些想要成為“小京都”城鎮一起辦了一個“日本全國京都會議”。
想要加入其中,成為合法授權的“小京都”,隻需滿足兩個條件:
一,每年交5萬日元的會費;
二,相比國內有木屋、有樹林、有榻榻米就會被叫做“小京都”,它還是有一定門檻,申請的城鎮至少要符合三個條件中的其中一項:
擁有與京都相似的自然景觀、街道風貌或建築風格;
擁有與京都有關的歷史淵源;
擁有傳統產業和民俗藝能。
於是你會發現,這些地方的景色頻頻撞車。包括街道設計“長安化”的棋盤式,打造京都標志性的鴨川,神社、寺廟和仿古庭院更是不能少。
而極具進取之心的城鎮,還會學習京都的習俗、打造和京都相關的典禮。
比如“土佐的小京都”四萬十市,不僅直接山寨了“鴨川”和“東山”,每年11月還會舉行“一條大祭”,專程去京都的下鴨神社取聖火。
可謂虔誠。
這股cosplay旋風在1999年刮到最盛,全日本有56個城鎮加入了日本全國京都會議。
“小京都”意味著這地方既有歷史韻味,又有秀美的山水,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遊客。再籍籍無名的小鎮,打上這張標簽,在上世紀可謂是無往而不利。
對我們這些海外遊客來說,在讓人眼花繚亂的“小京都”裡,最熟悉的大概還是“北陸小京都”金澤市。
因為遠離二戰戰場,它保留了大量江戶時代的歷史古跡,包括日本三大名園首的兼六園,論風流並不輸給京都。
“飛驒的小京都”岐阜縣高山市也不賴。
它的木雕工藝技術名冠日本,京都奈良很多寺院就出自高山市的師傅之手。正因此,這座城市的古老木建築古雅端然,確實頗具京都的風范。
此外打出了一定名聲的,還有“陸奧小京都”仙北市(角館)、“山陰的小京都”津和野町、“築前小京都”朝倉市(秋月)、“西京(西面的京都)”山口市、“關東小京都”足利市、“奧美濃的小京都”郡上八幡、“尾張的小京都”犬山縣……
那些年,不論是《寂寞星球》這樣的旅行雜志,還是亞洲各大旅行網站,都推出過小京都排行榜,是不折不扣的“流量密碼”。
二、“小京都”不香了,最紅的都已割席
日本人對“小京都”的感情可用兩個字概括:愛過。
京都會議的發起時間正處於日本經濟泡沫時期,全國都熱衷於打造接待地。小城鎮們比起挖掘自身的魅力,更傾向於模仿已經大獲成功的旅遊景點。
而戰爭破壞以及經濟騰飛後的大興土木,讓人們非常向往京都這樣保存良好的文化古城。
那時候交通不夠發達,想去京都沒今天這麼容易,於是一個京都不夠,五十個“小京都”來湊。
但這樣的情感很快迎來了倦怠期。
2000年後至今,根據官方網站的數據,包括最有名的金澤市和高山市在內的16個城鎮,陸續退出了“小京都”協會。
雖然金澤市的官方態度很禮貌,表示這是城市旅遊戰略的轉變。但看看金澤人的態度就知道了:這個稱呼真不禮貌,金澤才不是小京都。
金澤退出是有自己的底氣,還有一些地方則是覺得這個稱號沒帶來什麼真正的實惠。
巖手縣原野市表示自己“經濟困難”,交不起每年5萬日元的會費。
京都府龜岡市和它的小夥伴們更無情:我沒得到預期的效益。
對於“小京都”的沒落,日本人樂見其成:
“我認為‘小京都’這個名字消失是件好事。金澤是有自己獨特魅力的。它的老式街景和寺廟神社,不是宮廷的,而是武士的,和京都有很大區別。”
“現在有了新幹線,去哪裡都方便,為何不直接去京都呢?”
“我很喜歡旅遊,但現在很少出去了,因為不論去哪個國家,都在‘東京化’。旅遊目的地變得相似,旅行的意義越來越少。”
“現在這個世界流行小眾,與其依賴京都的名氣,我認為挖掘獨特的東西來吸引遊客更好。”
“我是京都人。每次我去旅遊,希望感受到一些不一樣的氛圍時,看到小京都三個字都會很失望,想吃當地的美食看到的也都是京都懷石料理。”
“我去小京都是為了感受歷史和平靜,但從平成開始,旅遊目的地為了吸引遊客變得非常嘈雜,街邊全是大型日式旅館,旅遊巴士旅遊團蜂擁而至,再也找不到曾經的樣子。”
於是在今年,連《京都新聞》都忍不住悲哀地感慨:“小京都”不再有魅力了嗎?
三、京都自己的日子都不好過
失去魅力的或許不隻是“小京都”。
這兩年,京都的負面新聞頻出。
去年6月,京都市長公開說,京都已經欠下巨額債務,可能會在10年之內破產。
根據2019年的數據,京都背下了高達1.6萬億日元的債務,約合777億人民幣。
可能破產的原因一是京都的支出很大,它的各種補貼、福利在全日本都名列前茅。
二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為了修地鐵,歷史負債過多。京都曾花費千億建造了一個路線規劃不合理的地鐵,導致坐地鐵的人很少,年年虧損,於是又貸款了1000億去填補虧損。
一邊瘋狂花錢,一邊京都的賺錢能力卻遠不如我們的想象。
我們到京都遊玩,一定會被當地的古城氣質所折服:對於一座現代化城市來說,當地的高樓大廈可以說是非常少了。
這是因為地方政府為了維護這種氛圍感,嚴格限制了建築物的高度。而沒有高樓大廈,就征不到足夠的資產稅。
同時那些聞名世界、大賺特賺的京都寺廟神社是完全不用交稅的。
京都政府也曾想要薅它們的羊毛,在1983年規定寺廟也要交稅——腰桿很硬的寺廟們紛紛拒絕交錢,包括金閣寺和清水寺在內的數十個主要景點一致關門謝客,倒逼政府取消了這項稅收政策。
雖然又會花又不能賺,好在京都作為國際知名的旅遊城市,每年都有千萬遊客主動來買買買。僅僅2019一年,就帶來了1.2萬億日元(約583億人民幣)的消費。
在京都的GDP裡,旅遊業貢獻高達14%,是日本平均水平的三倍。
如果能保持旅遊業的興隆,京都的日子倒是也過得挺滋潤。可2020年疫情一來,日本關閉國門,全靠購物欲望沒那麼旺盛的幾十萬國內遊客,一下子債務危機就爆發了。
剛剛失去遊客時,有不少京都人拍手稱快:這些人又吵又亂,街道終於恢復清凈了。
但緊接著酒店、餐廳陸續倒閉,失業的人越來越多,京都終歸做不到一城獨美。
和經濟危機一同到來的,還有名譽危機。
京都一名舞姬爆料行業內幕:在京都當舞姬,未成年就被逼陪酒、被客人性騷擾,甚至初夜也會被拍賣。
不少懷著熱情進入這個行業的年輕女孩,一兩年就患上了抑鬱癥,嚴重的甚至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一位日本網友的發言得到了很多贊同,“小京都的過時,也許是京都本身的價值就在下降。我曾經很喜歡京都,喜歡它的歷史和優雅。但我經常在節目裡看到京都人對外地人很冷漠,最近又爆出了京都舞姬的新聞,讓我覺得這個城市有很多我沒看到的一面。”
日本在今年年中打開國門,這幾個月也在逐漸放松對入境遊的限制,但京都想要重新站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更別說隻能追求形似的“小京都”們了。
部分信息來源:日本全國京都會議、京都新聞、一覽扶桑、ZEKKI JAPAN、日本通、saisinsaikinwadainews
長期關註出海,在急劇變化的競爭環境中,為大家提供一手資訊、鏈接頭部企業。點擊鏈接留下您的交流與合作訴求,我們將與您聯絡,同步最新行業動態和活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