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頭發現有人盯著你|Giphy
不是因為有人看你,你才感覺不舒服;而是因為你感覺不舒服,動作很多,甚至轉過身來,所以引起了別人看你。你轉頭大概需要1秒鐘,而身後的人把目光轉過來盯著你隻需要0.2秒左右。
1913年,《美國心理學期刊》上刊登了另一篇相關的研究[2]。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約翰 ·庫佛(John Coover)想出了個好辦法——用擲骰子的方式隨機決定什麼時候“盯人”,如果骰子是奇數,他就連續盯那個人15秒;如果骰子是偶數,他就不盯著那個人。
在開始之前,庫佛會用鉛筆敲1下,結束時,他用鉛筆敲2下。而那個背對著庫佛的“被盯者”,則需要猜測在此期間,到底自己到底有沒有被盯著。
結果是,10個人每人猜100次,一共1000次,猜測的正確率僅有50.2%,和瞎猜沒有區別。庫佛的研究再次顯示,人們沒法正確地判斷“何時有人在盯自己”。
看上去結論已經有了,但事情並沒有徹底結束。
從庫佛的研究看,人們沒法正確地判斷“何時有人在盯自己”|Giphy
潛意識感覺到了嗎?
有人又提出一種可能,感覺到了,但隻停留在潛意識這步,到不了意識裡,因此也無法被正確地判斷。
1993年, 威廉·佈勞德(William Braud)改進了一下研究[3][4]。他覺得,人們在被研究的時候可能過於緊張,再加上心底不確定,因此忽略掉接收到的微妙信號。
於是,佈勞德從測謊儀得到啟發,在實驗者身上綁了些電極傳感器,來記錄實驗者身上出現的生理信號波動。他選擇了測量皮膚電活動(Electrodermal activity ,EDA),皮膚電活動與情緒相關,不受意識控制,由交感神經自主調節。
佈勞德還徹底將“盯人者”和“被盯者”分開了,兩個人分別坐在不同的房間裡,通過監控攝像頭進行“遠距離凝視”(remote staring )。
盯人者一共要進行10次“盯人”,外加10次“不盯人”,每次都持續30秒,順序則是隨機的。
而被盯者什麼也不需要做,不需要猜測自己有沒有被盯著,隻要坐在那裡,讓儀器記錄下自己的生理信號即可。
結果令人震驚,“真的被盯著”與“皮膚電活動的強喚醒”顯著相關。這兩人可是在不同房間裡,隻是通過攝像頭“看到”的啊。
這個實驗結果能被重復嗎?
有意思的是,能不能重復,與研究者本身的背景相關。信則靈,不信則不靈。來自超心理學(研究超自然現象)研究所的人,更可能重復出這個結果。而本身就持懷疑論的心理學者,往往就會得出“沒有效果”的結論。
2004年, 美國和德國研究者在《英國心理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上發表綜述[5],他們收集了1977年~2000年間的40個相關研究,排除掉4個質量不夠好的研究後,剩下36個研究根據研究質量加權分析,結論是“遠距離凝視”會引發某些生理反應。不過,如果僅僅綜合分析其中質量最佳的7項研究,卻又顯示“遠距離凝視”並沒有什麼作用。
這篇綜述認為,目前還無法得出結論,還需要未來更多的高質量研究。
為什麼會有“被註視感”?
無論“被註視感”是對外界環境產生的真實感覺,還是大腦自發產生的錯覺,都能被演化論解釋。
很多人提到註視動物或被動物註視的感覺。寵物主人經常覺得被自家的貓貓狗狗盯著。有些野生動物攝影師認為,即使是通過望遠鏡觀察動物,動物也會有所察覺。
“我被盯上了!”|Giphy
博物學家威廉·隆(William J. Long)曾經寫過自己年少時在林中獨坐的感覺:“我經常有這種‘有東西在看著我’的感覺。一次又一次,在我還沒看到任何東西的時候,這種感覺會出現。當我四處張望時,幾乎總會發現一些鳥、狐貍或松鼠,它們可能發現了我轉頭,於是悄悄地靠近我,好奇地看著我。”[6]
在演化上,這種感覺有一定好處。
當我們認為自己在被猛獸盯著時,我們就可能更謹小慎微,輕手輕腳,保持警覺並隱蔽好自己,從而降低我們被捕食者發現的風險,增加我們在叢林裡的生存率。
但如果“被註視感”並不是真實存在的心靈感應,而是一種錯覺,那麼為什麼這種錯覺會存在呢?
而且有這種錯覺的人還不少,庫佛當年在斯坦福大學生裡調查,有一門課的146個學生裡68%有這種“被註視感”,另一門課的95人裡85%同樣有這種“被註視感”。
同樣,在演化上,這種錯覺有一定好處。
當我們認為自己在被人看著時,我們就更可能循規蹈矩,遵守社會裡通行的法律和道德規范。而這些良好行為使得我們更容易被社會接受,不會被集體驅逐,從而增加我們在集體裡的生存率。
但這種錯覺也可能帶來麻煩。
心理學研究者曾提出過“鎂光燈效應”(spotlight effect )[7]與“惡意歸因偏差”(sinister attribution error)[8]。
“鎂光燈效應”是指,人們總是高估自己的行為或外表被其他人註意到的幾率,也高估了自己的言論對其他人的影響力。在我們的世界裡,我們固然是絕對的主角,但在別人的世界裡,我們隻是背景中不起眼的一個路過者——然而,我們很容易忘記這點。
“惡意歸因偏差”則是指,當人們覺得自己始終處於別人的監督和評價之中時,就會高估自己被別人註意的幾率,也因此會傾向於認為別人的行為是“對人不對事”“故意在針對我”。比如說,同事沒有和自己打招呼,可能是因為同事正在為工作的事情煩心,或者就是簡單地沒有註意到自己,但“惡意歸因偏差”的人總會認為,這絕對是因為同事對自己有意見。
這兩種偏見不但會讓我們更容易覺得“有人正在看著我”,而且還會讓我們覺得,這種註視可能不懷好意。
結語
也許下次你可以找個搭檔,自己試著做做這個實驗。
無論結果如何,都會讓你對科研過程有更好的理解。
就像提欽納1898年那篇論文的結尾——
“總而言之,我已經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實驗中測試了這種“被盯著的感覺”。這些實驗對象要麼宣稱自己能感知到被盯著,要麼宣稱自己能“盯別人盯到使其不舒服地轉身”。對這種感知或是能力,實驗總是給出否定的結果。
……如果科學讀者認為,這一結果完全是可預見的,做實驗是浪費時間。我隻能回答說,在我看來,打破某種大眾裡廣泛存在的迷信,這樣的實驗是有意義的。有科學心智的心理學家,沒有一個會相信心靈感應。同時,去證偽心靈感應,可能會驅使一個學生開始走上正確的科學道路,因此而花費的時間,可能會在未來的科學裡得到百倍的回報。”
參考文獻
[1]Titchener, E. B. (1898). The'Feeling of Being Stared at'. Science, 8(208), 895-897.
[2]Coover, J. E. (1913). " The Feeling of Being Stared at": Experiment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24(4), 570-575.
[3]Braud, W. G., Shafer, D., & Andrews, S. (1993). Further studies of autonomic detection of remote staring, new control procedures, and personality correlates. 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 57, 391 – 409.
[4]Braud, W. G., Shafer, D., & Andrews, S. (1993). Reactions to an unseen gaze (remote attention): A review, with new data on autonomic staring detection. Journal of Parapsychology, 57, 373 – 390.
[5]Schmidt, S., Schneider, R., Utts, J., & Walach, H. (2004). Distant intentionality and the feeling of being stared at: Two meta‐analyse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95(2), 235-247.
[6]Sheldrake, R. (2005). The sense of being stared at–part 1: Is it real or illusory?.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12(6), 10-31.
[7]Gilovich, T., Medvec, V. H., & Savitsky, K. (2000). The spotlight effect in social judgment: an egocentric bias in estimates of the salience of one's own actions and appear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2), 211.
[8]Kramer, R. M. (1994). The sinister attribution error: Paranoid cognition and collective distrust in organization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18(2), 199-230.
[9]Waytz, A. (2013). The Feeling of Being Stared At. Retrieved from 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moral-universe/the-feeling-of-being-stared-at
[10]Psychic staring effect – Wikipedia. Retrieved fromhttps://en.wikipedia.org/wiki/Psychic_staring_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