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東契奇本人球迷,你正好有500萬美元,你會用來做什麼?
他的年薪大約是1000萬美元,也許你可以讓他來你自己小區的球隊打半年球?或者花差不多的價格買一張畫著他運球時半身像的卡片。
這張卡片最早出現在Layton Sports Cards的直播間裡。主播從盒子裡拿出了一摞卡片,上面都是些NBA球星的圖片。其中一摞倒數第二張卡上畫著當時最火的球星東契奇,運著球的半身照下面是他的簽名,左面的卡面上鑲嵌著東契奇球衣上面剪裁下來的NBA標志。
主播手上的動作呆住了,表情變得嚴肅起來,他把卡片放下,低頭看了一會兒手機。隨後幾乎是在抑制不住的笑容中,大喊了一聲“oh my God!”
幾天後,在東契奇本人生日的同一天,這張卡以460萬美元的價格被售出。支票交易、點對點,玩家賣給了玩家。
這在當時創下了球星卡交易的紀錄,但是很快更加誇張的數字在不斷地被刷新著,就在不久前,一張卡面上面畫著棒球明星霍納斯·瓦格納的卡片在Goldin Auctions上拍賣,並以創紀錄的725萬美元的價格售出。
哪怕是年輕人,“收藏”也會成為他們之間最有隔閡的話題。你不能理解他花了幾千塊錢買的NFT頭像,他不能明白為什麼一根口紅換個包裝就能貴上好幾倍,他明白不了將近萬元的球鞋到底是去哪兒找下家,你又懶得沖他解釋你遊戲賬號裡面砸進去一套房子的裝備。
但是球星卡是個例外,這玩意在中國,玩家實在太少了,幾乎誰看見這個毫無實用價值的紙片賣出去幾百萬的天價都會對其投之最大限度的不理解,“這不就是擊鼓傳花的資本遊戲。”
財富就是這個樣子,當這個利潤屬於你,它就是正經的行當,價值數百億美元的收藏市場;當它的利潤屬於別人,這就是擊鼓傳花的資本遊戲。
至少在美國,它被當作了正經的收藏品。流行了一百來年,最初就跟小浣熊幹脆面裡的水滸卡一樣,買煙的時候隨機贈送。很快就發展出了專門售賣球星卡盲盒的公司,而之後開盲盒也成了球星卡玩家獲取球星卡的最主流方式。直到今天,盒子的售價從兩百到兩萬元人民幣不等,大多數最主流的售價集中在數千元左右。
開出的卡片各種各樣,價格浮動也很大。比如如果卡片上有簽名,那麼大概率可以升值。更好的情況會開出“1of1”(隻有一張),如果卡片上帶有具有紀念意義的鑲嵌物,則這張卡牌很有可能可以賣出天價,例如開頭價值460萬美元東契奇Logo man,就鑲嵌著東契奇本人在新秀賽季所穿的球衣上面的NBA logo。
這個行業有著一套完備而且龐大的產業鏈。至少從外部看起來它不會像是“線上賭場”那樣有著篩選受眾一樣的粗糙感。
從授權、設計、生產、發行、拆包、評分、估價、流通甚至收藏行業必須的交流和展示,每一個環節都有專門的平台負責。精耕細作地就像是證券市場。
一個環節就能養得起一家大型公司,比如最大的卡牌評級機構PSA的母公司環球收藏(Collectors Universe Inc)曾經是一家納斯達克的上市公司,每年的營收近千萬,在2020年以7億美金的身價被收購。
更值得玩味的是,這樁收購案的個體收購人本身就是一個球星卡玩家。
而真正的上遊是另一家叫做Fanatics的公司。它最早做體育周邊出身,2021年八月宣佈進入收藏卡行業之後,在極短時間內接連拿下MLB、NBA、NFL獨家球星卡版權,此舉直接導致Topps和Panini兩大發行商的上市計劃擱淺,打破了Panini、Topps 、Upper Deck三足鼎立的局面。
2021年,Fanatics總銷售額超過30億美元,估值超過270億美元,還順勢收購了老牌球星卡發行公司Topps。
這個行業自九十年代進入中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記得在AJ還沒有成為理財產品的年代,曾經的《灌籃》雜志還在最後兩頁去介紹這個東西。但是幾乎大部分人都是單單瞟一眼,然後說一句“什麼玩意兒?”就翻過去了。
*視頻來源@飛影穿梭
最近一段時間,趁著“盲盒”“直播”甚至是NFT的普及,同時美國那面一張又一張天價卡的出現,球星卡開始在中國快速地翻火起來。
幾乎所有開盲盒、體育、甚至是潮流收藏的媒體和主播,都想在這個在國內幾乎還是藍海的行業中躍躍欲試,最後的結果就是你經常能夠在平台某個體育區裡面聽到“XX!1of1,四萬!”的聲音。當然除了專業的開卡主播,這永遠是個小眾圈子,看熱鬧的大於真正在玩的,畢竟動輒上千元售價的卡盒也不是一般人能承擔地起的。
當一張神卡出現,主播臉紅脖子粗地尖叫著,瞬間氣氛熱烈到了頂點,但是絕大多數人也還是看個熱鬧。但是這個事兒真正的樂趣並不在於開卡。就好比不管多老的玩家,都不可能靠開卡掙到錢。
當然這是一個一串虛擬數字都能賣上幾千萬的時代,非得糾結它值不值這筆錢是個無聊的事兒。沒準所謂的價值,就是“炒”本身呢?
這才是真正的玩卡的樂趣來源。現實世界裡球星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卡片的價格。不論是現象級的表現、傷病,還是一些讓人感覺可怕的意外。
比如在今年的卡片市場上最炙手可熱的商品,錫安、字母哥,這些都是肉眼可見一定能打出爆炸級表現的未來之星,而更極端的例子,科比的卡片也曾經因為飛機事故而大漲。
更多的故事則像是以前的全美高中明星邁爾斯,曾經炙手可熱的他,因傷病困擾,最後離開了NBA賽場,他球星卡的價格也從2萬美金一路掉到了幾百美金。在2000年,邁爾斯的SPX系列25編平行卡價值上萬美元,如今的成交價不過幾百美元。
就像是你握著一支股票,價值的增長隻是對你猜對了世界發展方向的獎勵。
所以它到底是賭博還是股票?這二者的界限在球星卡上顯得格外的不清楚。
它股票的一面體現在這個行業充斥著成熟復雜的產業鏈,甚至每張卡的價格指數波動都能找到屬於華爾街精算師寫出的報表。比如PWCC和Card ladder 50等價格指數——專業公司們通過分析卡片的價格波動規律撰寫研究報告,為投資者提供了一種低買高賣賺取收益的途徑。
以 PWCC指數為例,它會從當前可供交易的球星卡中選出100 張、500 張和2500 張的卡片組合,計算後形成PWCC100、500、2500指數;從投資價值來看,2008年以來PWCC500整體回報率超過了800%,PWCC2500的回報率也在500%以上,遠高於同期標普指數230%的回報率。
數億元市值公司裡的商業精英們埋頭苦算著各類的指數,也許這個場景荒誕得就像是突然有天一個科學家宣佈,世界的真理就是一塊塊的樂高。
而另一方面,人們臉紅脖子粗地打開了一盒盒的盲盒,從未知中找了更大的樂趣。
他們像是一群蹲坐在彩票店一坐就是一天的人,聚集在一起不是為了追求一個誰也不知道的數字。恰恰相反,他們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一個數字,而且無比堅信那個數字是對的。
他們的快樂不在於未知,而是在於驗證已知。為了自己的信念被驗證的那一瞬間。
誰會把這一切稱之為賭博呢,他們都在做著共同的事,了解世界然後去驗證它,隻是方法不同而已。
球星卡是賭博也好投資也好收藏也好都可以,我隻是想給試圖入場的朋友講一個故事。
在2002年國足殺入世界杯的那個夏天,我爸曾經花了很大的功夫去排隊、拿出對於家裡很可觀的一筆積蓄買當時的紀念郵票。
那筆郵票的價值對於年幼的我來說毫無概念,但是我還記得他疲憊卻又一臉興奮地指著封面上米盧的臉告訴我說,“等你長大,這本東西能給你娶媳婦!”
至於故事的後來?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國足崩了,郵票也崩了。不過事情還是在往好的方向發展——雖然和郵票沒什麼關系,但是我爸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