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兼職時幾乎沒有繳稅
我在德國的第一份兼職是在一家德國小公司當項目助理,當時一邊上課一邊去公司工作,每個月工作80小時。當時作為學生工,時薪是10.5歐左右,所以稅前大概是840歐左右,我記得當時拿到這份工資時特別開心,終於可以獨立,不用開口向家人要錢了。
而稅前840歐,卻還是需要繳納一些稅收,但繳納的很少,直接到手有770歐左右,可以支付當時在K市生活的費用。
由於在小公司沒有找到合適的論文,隻能開始投遞研究所的實習崗位,實習期的工資幾乎可以忽略,而三個月後,指導人終於給我漲工資,時薪是12.85歐,每個月算60個小時,稅前770歐左右,幾乎沒有繳稅。
當時就想著之後正式工作時,是不是繳納的稅收也很低,可沒想到正式工作時,稅收高達40%+。
二、正式工作40%+的稅收
我在德國第一份工作是當暖通工程師,當時工資是我們行業的平均水平,生活由生存階段跨越到了中產階級。
但第一次收到工資單時,還是被稅收和保險給嚇到,工資40%+就直接用來給社會做貢獻。其中包括養老保險、護理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等……當然還包括各種稅收:個人稅、團結附加稅、宗教稅(如果有宗教信仰)。
原來所謂的高福利國家,就是高收入高稅收,低收入低稅收,無收入就申請拿政府的補貼。
每次和德國同事吐槽德國高稅收時,他們都告訴我說:想不繳納這麼高的稅收還是有辦法的,比如結婚,比如生小孩。隻要結婚和生小孩,稅的等級就會發生變化。當時特意在網上搜了一下,發現隻要結婚,每個月稅後就可以多拿200歐的工資,可這也成為不了結婚的理由……
三、他說:妻子上班,家庭收入也不會增加
當時和幾個年紀大一些的同事聊天,他們一般都有2個小孩,妻子幾乎都是家庭主婦。而和德國同事聊到他們母親的職業,他們絕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家庭主婦。當時被這個現象給震驚到,追求男女平等的德國社會怎麼會這麼多家庭主婦?
而之後和一個同事深聊到這個話題時,他說:現在有兩個小孩,雖然都已經上小學,不需要妻子太多照顧,可妻子並沒有去上班。因為妻子一旦上班,他繳納的稅收就會變高,還不如讓妻子在家裡照顧家庭。
聽到他的回答,再看看自己工資單上的40%+稅收,明白了他們做這個選擇的原因。可同時也在想,如果女性作為家庭主婦,婚姻不幸怎麼辦?男性發生突發事故,家庭該怎麼辦?徹底回歸家庭的女性,是不是就徹底失去了職場競爭力?
想到一個德國朋友由於父母離異,母親隻能帶他們住收容所,給他留下不少心理陰影的經歷,即使福利再好,可一旦自己沒有收入,卻也避免不了人生悲劇,內心就會感到唏噓。
四、記得問別人稅後收入
由於超過40%的單身稅,導致稅前收入沒有了多大參考意義。比如有的人稅前月薪4200歐,但稅後收入2200歐;而有的人稅前月薪2000歐,但稅後收入可能是1600歐。雖然稅前收入相差2200歐,但到手的卻相差不過600歐而已。
這也是大家在德國都活得不焦慮的原因,因為貧富差距小,幾乎沒有了階層跨越的可能性。
如果是你,你願意選擇生活在哪種社會?充滿焦慮,有機會突破階層,用錢可以買到一切優質服務的社會還是已經完全固化的社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