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朋友跟我抱怨最近總是背痛,尤其到了下午三四點就疼得厲害,去醫院也沒檢查出什麼問題。
後來我和她深入聊了聊才發現,因為新換了一個領導,她最近工作壓力很大,周末也在工作。“你是不是太累了?想要休息一陣。”沒想到她竟然哭了,坦言自己就是太累了,想休息也不敢提,害怕會給新領導留下不好的印象。
其實這種現象在生活中很常見:當人們忽視或者壓抑內在的情緒時,這些情緒感受常常會通過身體的癥狀體現出來。
1. 為什麼我的身體總是不舒服?
先來分享個自己的故事。
前幾年我經常為自己的身體困擾,它沒有什麼大問題,但總是三五不時地不舒服,給我的計劃“使絆子”,比如晚上安排好做什麼事情,但頭忽然開始劇烈地痛。有段時間還經常沒有來由地頭暈,失眠也一直很嚴重。
我一直覺得是我的身體不好,調整飲食、吃保養品、開始運動,都沒有什麼成效。那個時候對我來說身體更像是一個為我服務的工具,我需要它足夠健康、美好,所以我非常厭惡身體不舒服的感覺,這意味著我要停下來。
後來通過心理咨詢,我從另一個角度發現了問題所在,身體的不舒適其實是情緒的問題。
以前我是個對自己內在情緒非常鈍感的人,經常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感覺”——感到悲傷、感到惋惜、感到溫柔、對某事有著混雜的感受?
指導日常行為通常用的是另一套敘事,那就是“頭腦的指令”,用頭腦理性判斷:周末應該如何度過?晚飯是麻辣燙還是水煮菜?一段關系要不要分手?
有時候頭腦的理性和內在情緒感受是有強烈沖突的,但我對此又完全沒有察覺,於是那些被忽視的情緒就變成了身體的信號。
心理學有個專門的詞形容這種現象叫“述情障礙”(alexithymia),意思是無法表達感受。研究發現存在“述情障礙”的人習慣性將情緒以實際問題的方式記住,他們不是感覺生氣或悲傷,而是感覺到肌肉酸痛、腸道異常或其他毫無來由的癥狀。
大約四分之三有神經性厭食癥的病人和超過一半的暴食癥病人,都不能理解他們的情緒感受,而且在描述情緒感受時感到十分困難。
後來我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對身體的態度就溫柔多了,它成了我和內在感受之間交流的橋梁。感覺到不舒適的時候,我會第一反應想想,哦,它在告訴我什麼呢?是不是有些內在情緒我沒察覺到,是不是有些事情不太對勁。
慢慢地,那些身體不舒適的感覺越來越少了,當我對內在情緒有更多的覺察,呆在這具身體裡也更舒服了。
2. 身體什麼都知道
身體和情緒本來就是一體的,它們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情緒就算被暫時壓抑,也總會通過身體的各種癥狀體現出來。
最早發現這一點的是達爾文,他在 1872 年的《人類和動物的表情》(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s in Man and Animals)提出:“心臟、肺、胃和大腦通過迷走神經相連,這一神經對於人類和動物的情緒表達和管理至關重要。因此頭腦興奮的時候會立刻影響到內臟的狀態。”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你會在恐懼的時候“渾身瑟瑟發抖”,在極度悲傷的時候真的能感受“心在痛”。DSM-5(精神障礙診療規范)中,很多心理疾病的確診標準裡也包含軀體的癥狀,比如焦慮障礙會出現的“胸悶、出汗、四肢發麻”。
有一種心理療愈方法叫“舞動治療”,通過隨著音樂自由舞動身體(完全不用在意會做出什麼動作),敲響沉睡的身體,讓身體變得敏感起來,很多潛意識裡的情緒和傷痛會持續往外冒。
身體和情緒的這種連接,還可以為我們提供很多信號:
有時候,它提醒你有些來自過去創傷經歷的負面情緒沒有被處理。
范德考克(Bessel van der Kolk, MD)是美國專門研究心理創傷修復的精神病學家,他發現很多經歷嚴重虐待的病人都有一些特定的身體疾病,比如桑迪的故事——
桑迪在童年的時候被酗酒成癮的父母忽視,常年感到既驚恐又孤單。她的應對方式是順從她依賴的所有人,結婚後,隻要丈夫威脅要拋棄她,桑迪就會哮喘發作而病倒。盡管桑迪努力忽視過去的創傷經歷,也屏蔽了她的壓力信號,但這些壓力最終變成哮喘發作來獲得她的關註。
除此之外,有不愉快分手經歷的人出現在和前任去過的餐廳會感到身體不舒適,一些性侵受害者做一些骨盆打開的瑜伽姿勢時會驚恐發作,這都在提醒我們:你以為那些創傷經歷過去了,但身體什麼都記得。
還有些時候,身體的信號在告訴你潛意識裡的真實需要。
一個朋友之前在一段糟糕的關系裡好幾年,那幾年她身體狀況一直不太好,做了個小手術,三五不時地生病。後來分開之後,這些小毛小病都不見了,她開始運動,身體狀況也越來越好。
榮格說潛意識就像海面下的冰山,我們常常盯著海面上的冰山一角,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這個時候身體的信號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參考,你現在做的事、所處的環境和關系對不對,仔細覺察身體的信號,能幫我們做出對自己更好的選擇。
3. 身體任性地表達感覺,才能讓我們活在真實裡
了解內在情緒很重要,但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我們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和內在自我失去連接:
◍小時候的情緒感受常常被養育者忽視和扭曲,長大後很難辨別自己的感受如何;
◍頭腦理性戰勝了情緒感受,用“應該”取代了“想要”;
◍迫於社會文化傳統的壓力,覺得表達情緒感受很“羞恥”。
但好在有身體。
身體很任性,它任性地尊重自己的感覺,才能讓我們活在真實裡、體驗真實。就算偶爾走丟了,也可以回到身體,找回真實。
所以下次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你可以試著放松下來,暫時離開頭腦,把自己交還給身體:
閉上眼睛,掃描全身的每個部位,肩膀、後背、大腿、腳趾……看看有沒有不舒服的感受。如果哪個部位感到疼痛,你還可以試著和這個部位對話,進一步覺察內在的情緒。
雖然有些感受可能不太舒適——但它恰恰是能讓我們充分地、真實地感受到活著的感覺。
當一個人和自我建立起連接,能夠了解內在發生了什麼,才有可能為自己提供安全感和滿足感。而不是需要依靠外在——藥物、酒精、食物或他人的反復保證、強迫自己服從他人的意願等等,來逃離茫然的內心。
身體很重要,但你的感覺也很重要。
( PS. 身體信號可以提供一個覺察內在情緒的角度,但不代表所有的身體疾病都是情緒問題,有必要的話請及時接受專業醫學治療。)
參考文獻
【美】巴塞爾·范德考克著,《身體從未忘記:心理創傷療愈中的大腦、心智和身體》,2016年3月,機械工業出版社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 》 DSM-5
Taylor, Graeme J; Bagby, R. Michael; Parker, James DA (1997). Disorders of Affect Regulation: Alexithymia in Medical and Psychiatric Illnes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ISBN 978-0-521-45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