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南亞的互聯網公司,經常會在內部引戰的一個話題是,“我們到底是不是一家科技公司?”
在一些人的眼中,如果公司本身的業務在傳統行業裡有參照物的話,那麼這家公司就不是一家科技公司,隻能被稱為是“科技賦能”的公司。
比如說東南亞一百年前就有黃包車,幾十年前這個行業在資本主義春風裡發展成了出租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個頗具生命力的行業又獲得了智能手機的賦能。所以今天不論是本地出行巨頭Grab,還是當年秉著偉大國際主義精神從美國出海東南亞的Uber,在以上這群人的邏輯裡就都不是所謂的科技公司。
科技在這些人的眼中,不過是商人可以用資本輕易購買來的眾多生產資料之一。他們也完全不會仔細思考,為什麼一百年前的黃包車行最多隻能做到幾百輛車,出租車公司的規模最大也就是在一萬輛車上下徘徊。而今天不管是Grab還是Uber,動輒就能號稱旗下有數百萬司機。
很多東南亞互聯網公司的技術人也會陷入創新的怪圈。總覺得公司的核心業務已經做得差不多了,自己的技能和經驗在那邊也不是很受重視。於是琢磨著是時候將熱情和智慧揮灑到新的增長點去。然後在內部大搞各種Hackathon,想要萬丈高樓平地起,在內部本不存在的土壤裡拔出一座新的業務高塔,以宣告技術的重要性。結果往往落得灰頭土臉,悻悻而去。
這種雙方的矯枉過正,經常會造成企業的嚴重內耗,人才流失。做業務的人認為每次跟做技術的人聊天,就需要接受天馬行空的點子轟炸。做技術的人也會認為做業務的人都墨守成規,完全沒有創新意識。於是各自敬而遠之,極少能坐在一起開誠佈公暢談,互相吸收養分。
技術人需要意識到,很多情況下自己隨手寫的一個工作自動化腳本,也許放到客服團隊去,能迅速降低他們成千上百號人工操作的時間成本。業務人也要意識到,自己在如何更有效率地善用新技術去取代昂貴的人力這方面,是需要得到技術團隊的緊密支持的。
說到科技立業。微信,作為一個科技產品來說,這些年大的更新不多,但每次都能引起眾多行業觀察。外界鮮少報道的卻是微信持續保持的通信質量。不止一次,我在跟國內使用其他軟件進行視頻通話的時候,因為通話質量的問題,不得不切換到使用微信,效果可謂是立竿見影。超級應用的概念雖然很酷,但微信的核心還是通信,這一點,他們從來沒拉下。
科技的發展造就了很多在以前不可能出現的商業模式,在企業內的科技持續發展要圍繞著企業的核心商業模式,不斷將其部分補強,部分革新。
所以我認為,在充分理解公司核心業務的前提下,利用科技手段,將易出錯、耗時長、成本高的工作流程用自動化取代,是科技的基礎作用。
在分析了解公司所在市場區域的科技發展趨勢後,擴張自身生態系統,確保公司能夠持續捕捉新時代用戶的需求,從而挖深挖廣核心產品護城河,是科技的升級作用。基礎作用的例子包括特斯拉造車,人工智能客服等等。升級作用的例子包括蘋果的Apple Pay、iMessage等等。
但是無論是發揮科技基礎還是升級作用的公司,都可以問心無愧地稱呼自己為“科技公司”。
至於那些面對內部頻繁重復出現“我們是不是一家科技公司?”問題的經營者。與其絞盡腦汁思考如何回答,不如回頭看看公司的各部門之間存在的隔閡。業務不理解技術,技術不理解業務,剩下產品在中間長袖善舞,最後損害的是全體股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