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完普通車,終於要聊日本著名特產Kei car(輕型車)了。
輕四輪車的榜單新奇又無聊——新奇是因為這些獨特的小家夥很少在日本本土之外銷售,所以對大部分人來說,它們都是新鮮面孔。
無聊則是因為長3.4米、寬1.48米、0.66升排量把kei car圈在了一個范圍內,加上用戶需求穩定且明確,輕車呈現出趨同進化的態勢——主流車型基本都那幾個套路,勢不兩立的死敵,出的產品卻有六七八分像……
有多像,一會兒你就能看到了,這就開始……
1. 本田N-Box
本田在輕車領域算車型比較少的(豐田也少,但丫有大發),不過並不代表它經驗少——N-Box別看長得怪,絕對切中了市場口味,兩代車一直很好賣,這代已經5歲了,9月份19411輛的成績仍然是日本市場的絕對王者。
圖片來自:Honda官網
盒子造型兌現了強大的空間利用能力,再加上實用的折疊第二排、多層行李箱,屬於居家利器。
圖片來自:Honda官網
Custom版本風格上還更酷、更男性化一點(這種有利於擴展用戶群的雙胞胎模式在kei car裡非常多見)。
N-Box動力沒什麼特別,0.66自吸/0.66T+CVT屬於常規搭配,不過前者屬於高轉速型,最大功率能殺到43千瓦,近60馬力(多數對手的NA版也就50來匹),後者卡著47千瓦的kei car功率限值,但更足的扭矩讓它的加速能力足以媲美普通家用小車。
車內佈局致力於大空間、人性化、大視野。不要以為微型車就什麼配置都沒有,現在的kei car搭載一堆氣囊、一堆主動安全配置、L2輔助駕駛完全不是新鮮事。
當然相應地,價格也達到了小型轎車的水平,貴的不一定好,好的一定不會便宜。
2. 大發Tanto
圖片來自:Tanto官網
有沒有覺得和第一名N-Box除了面相不同,車體部分看著95%像?而且它倆還是不共戴天的絕對競品……
Kei car絕對是趨同進化重災區…
實際上2003年Tanto就出現了,屬於高車身MPV型輕車的元祖級型號(之前的往往還沒配上實用的滑動門),如今已經是第四代,9878輛的月銷量仍然是絕對主流,不過風頭被本田仔搶了……
不僅車體趨同進化,大家擴展業務的套路也一樣:除了普通版,還提供更強調高級感的Custom。
最近改款還增加了跨界風格的FunCross版。
發動機也是0.66/0.66T,不過自吸款隻有52馬力,屬於常規轉速、追求節油的買菜機——後者當然64匹。
內飾佈局各個kei car也能看到明顯趨同,不知道的以為和N-Box一家子……
3. 鈴木Spacia
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了——正如你們看到的,kei car榜前三名,就是三個死對頭,各自推出的長差不多的車……
甚至全都使用了平行四邊形的車頭側窗,來改善視野……
銷售套路也一樣,有更高級感的Spacia Custom……
和跨界的Spacia Gear……加起來8619輛。
發動機也是0.66/0.66T+CVT,和對手的區別是加入了微混系統(功率很小,不同車型3-4馬力的樣子),可以回收制動能量,用於電器和起步助力,從而省一點油。
內飾三家各有不同,但底層邏輯幾乎一樣……
介紹了三款車,但總覺得隻說了一個車……
4. 鈴木Wagon R
這車還和中國市場有遙遠的一點關系——第一代Wagon R的大號版“Wagon R+”就是昌河鈴木的北鬥星。
(和R+相比,R雖然長得像,但尺寸更小,而且有一個奇葩的設計——駕駛側沒有後門。)
作為kei car老將(到現在Wagon R系列快30歲了),7822輛的成績還是很不錯的——尤其是考慮到它比前三名要矮一些,也沒使用滑動門,實用性要低一些。
當然相應也會便宜一些。
人氣還是很敦實的。
鈴木在拉皮方面很有心得,Wagon R還有Custom和Stingray版本,風格頗有通用皮卡、SUV那個味兒……
不僅有那個味兒,還並不是特像,挺會玩兒(通用也的確和鈴木有多年的基情)……
發動機不用我多說了吧……
又是類似的內飾套路……
5. 大發Move
7549的銷量其實兩款車拼起來的。
一款是真正意義上的Move,8年的老車了,所以你能感覺到這車風格和前面的Tanto差異很大。
另一款則是Move Canbus——雖然理論上也叫Move,但它其實是獨立的另一款車,2022年剛推出全新一代,它才是主力。
和Tanto類似很MPV化(但略矮一點),主打可愛風格。
內飾和別人不一樣,但不多。
老Canbus因為設定為女性代步車,隻有0.66自然吸氣,但新款增加了64馬力的Turbo。
6. 鈴木Hustler
近年“跨界型kei car”的發起者之一,響應熱烈(之所以寫了近年,是因為20多年前就有跨界輕車)。第二代和初代造型很接近,因為這個又萌,又有硬派元素的半SUV半盒子造型人氣旺得很。月銷量6715台。
圖片來自:鈴木官網
內飾能看到熟悉的套路,但也有不少自己的創新,好賣不奇怪。
動力我都不想多提,那老兩樣(不是指動力系統老)……
7. 鈴木奧拓
上一代Alto非常經典,刻意笨拙的復古設計,讓這輛平價代步車有著別樣韻味。
高性能版的Works、RS等版本更成為新的傳奇——小且輕的車身搭配64馬力引擎,足以兌現獨特的樂趣,實際性能也的確不俗。
新奧拓回歸到“圓乎乎的代步車”方向上來,提供微混,但沒渦輪——有傳聞說後續會有高性能的Works之類提供,但反正這個月的6600輛都是平價代步車客戶貢獻的。
微型商用車也不是不行,由於配置更少,性能甚至還小有提升……
8. 大發Mira
曾經的米拉Turbo TR-XX之類神車能在20多年前兌現11秒破百的神跡,不過現在的兩款Mira(6576輛)都和曾經的基本款一樣,屬於平價,甚至廉價的純代步車。
其中Mira e:s最大的賣點就是便宜+省油——對於“腿”來說夠用了。
代價就是86萬日元(前面一些MPV化車型的一半)版本長得就是滿臉交通工具樣。
沒轉速表——對CVT車來說也不是不行。
第二排連頭枕都沒了,很Commercial。
另一款Mira Tocot定位比它略高,也不提供Turbo——因為轎車型的它定位也是女性日常代步車,中低速輕快、省油就行了。
代步不代表配置寒酸,L2輔助駕駛照樣可以有。
9. 日產Roox
趨同進化的又一力證……6209輛的月銷售和其他三個高盒子有點差距,但也還不錯。
除了日產風味的前臉,其他地方你說是鈴木、大發我都不會懷疑的……
內飾也是,換個方向盤根本不會有人認出來……
動力不想說了,累了,提供微混,也有turbo。
10. 大發Taft
曾經的兩代Taft是個比吉姆尼大一點點,引擎兇不少的純越野車。
老棒了,當年的dream car,現在也是。
不過9月賣了5324輛的這家夥並不能越野——它隻是繼承了這個名字,本質上是看到鈴木Hustler成功後的跟風作品——沒白跟風,銷量還不錯。
還算有些個性化,而且能提供玻璃頂——不過日本用戶對後者似乎興趣不大。
豐田/大發什麼時候能復活這些微型越野車呢?不知道,有生之年吧可能……
11. 日產Sakura
上市不久還在鋪貨期+新鮮期,不過至少第一仗打得還不錯……4247輛。之前的文章介紹過,Sakura(櫻花)是一款純電kei car!
日產給它換了外觀和內飾,但總的來說它就是電池版日產Dayz。
180公裡的WLTC續航能滿足主婦接送孩子和買菜,差不多也就這樣了。
230萬日元~300萬日元的售價毫無競爭力,算上補貼後,190萬左右的起價倒是和turbo的Dayz差不多。
長得挺有意思的至少……
12. 鈴木吉姆尼
眾所周知,日本的吉姆尼分為0.66升的kei car版和1.5升的衍生寬體版——kei版明顯更受歡迎,3978輛的銷量比sierra版(1618)翻倍還多。
它是前15名裡唯一的越野車——實際上,除了一些四驅農用型的微卡,整個kei car領域裡也就剩它一個越野車了……
它也是前15裡唯一還在用4速自動檔的,因為CVT豁野外還是難點兒……
算總數的話,它也是全日本毫無疑問的越野車銷量之王——不愧是有著超過半個世紀歷史的激萌小越野……
細細算來,它肯定是前15名裡最費油的,但那又如何呢?它能去的許多地方,城市SUV想都不敢想。
甚至不少地方,連陸巡都要算計半天——幾十年來,有這麼一句老話“如果前方車轍極窄,那一定要小心——吉姆尼能過去的地方,你的大越野未必能。”
這是一款獨一無二的傳奇經典。
13. 本田N-WGN
3466輛的成績對這麼一款比較Wagon R的車來說還行。在本田N系列裡算比較默默無聞的中庸作品。
14. 日產Dayz
3195輛,定位和N-WGN有些像,比Roox矮一些,也沒有使用滑動門。就是Sakura的原型車。
15. 三菱eK
50%入土為安的三菱自動車作品,其實和日產的是姊妹車……
eK有eK Space、eK Wagon兩大類,對應的就是日產的Roox和Dayz。
它倆還各自有X版,類似於其他品牌的Custom,更換了三菱新Cross風格的前臉——硬換這個臉總覺得怪怪的。
不愧是半截埋黃土(頭向下)的品牌,這麼熱門的款式,倆車型加起來2417輛……
一般我隻說前15,不過這次我還要提一下第16名——鈴木Every Wagon。
它其實就是微型浪迪……更準確地說,浪迪是大一圈的它。
發動機在屁股下、後驅/四驅的它,本質上是乘用化的商用微面——它的前輩,就是當年絕大部分國產微面的日本祖宗。
入門型當然比較寒酸了,手動檔、手搖窗、第二排就是湊合一下的條凳,轉速表都沒有,聽聲兒換檔。
不過高配還是turbo、四驅、自動波、自動剎車之類都能能有的——不過渦輪發動機在屁股下時,噪音據說會比較可觀。
1618輛,身為一個箱貨改小客,還行……
長期關註出海,在急劇變化的競爭環境中,為大家提供一手資訊、鏈接頭部企業。點擊鏈接留下您的交流與合作訴求,我們將與您聯絡,同步最新行業動態和活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