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交友 App“Bumble”在美國上線了周更占星版“占星星期二”,用戶將在應用內看到針對不同星座的約會指導、星盤解讀等占星知識。“Bumble”,這個全美第二大的約會交友 App 正積極地將占星相關內容納入應用,也透露出一個信號:在今天,占星文化正在默默滲透到一些人的生活中。
一、自帶社交基因的占星術,走進大眾生活?
1930 年英國《星期日快報》上首次出現了占星術專欄,該專欄是在當時股市崩盤的背景下被委托制作,以此安撫人們的不安情緒;時間快進到 2020 年,在新冠疫情蔓延帶來的不確定中,占星術再次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Google Trend 的數據顯示,“astrology”(占星術)的搜索量在 2020 年達到了過去 5 年的峰值。但當我把數據拉到現在的時候,又看到占星術的搜索量逐漸回歸正常。
圖片來源:Google Trends,過去 5 年,astrology 在美國的搜索熱度
從這個角度來看,占星在歷史中總會找到自己破圈的時間,但並非一個大眾事務,而是集中於部分人群中的話題。即便如此,一些以年輕人為目標受眾的 App 們,顯然也不想放過任何一個可能抓住目標用戶的機會,如 Bumble,其背後的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星座自帶的社交基因。
所謂社交基因,指的是占星具有聚集流量的作用。在 Instagram 上,一批以十二星座的個性特質為靈感制作梗圖的賬號就頗受年輕人喜愛,傳播廣泛;Maren Altman 作為 TikTok 上占星文化的代表性博主之一,起初也是用占星術闡釋人際交往等常見話題(比如,天蠍座和雙子座是否適合戀愛)引流,此後則是拓展到預測時事、甚至是虛擬貨幣的議題來讓自己脫穎而出,如今坐擁百萬粉絲……在占星術貌似成為了“流量密碼”的這幾年,已經有不少廠商在這一方向上做出了探索。
TikTok 上坐擁百萬粉絲的占星博主 Maren Altman
二、星座+社交的 N 種可能
“星座+交友”這條路徑上大致出現三個方向上的分野: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以及興趣社區。
Co–Star Personalized Astrology(以下簡稱 Co–Star)是熟人社交這一派的代表產品之一,其實說是熟人社交,細究的話,這款產品更多是利於人們對於已經與自身建立社交關系的人的性格匹配的好奇心。
去年四月,Co–Star 拿到 1500 萬美元的 A 輪融資之際,它同時向外界宣佈 Co–Star 的全球下載量已突破 2000 萬次。
Co–Star 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基於個人星盤為用戶提供的定制化分析。所謂星盤,是個體出生時天空中星體排列位置的圖像,Co–Star 可以通過用戶出生時間(沒錯是時間、不是日期)、出生地等信息自動推算星盤。
核心功能之二是“Friends”好友功能,支持用戶通過應用內搜索、通訊錄添加、Facebook 添加、填寫好友出生信息四種方式添加朋友。成為好友之後,用戶將可查看好友的星盤信息,同時 Co–Star 將提供雙方星盤的匹配度的解析等信息。
Co–Star 主頁;“Friends”頁
因為涉及他人信息,在 Co–Star 中添加好友需要對方接受方能生效。而填寫好友出生信息的方式需要付費才能解鎖,單次添加的價格是 3 美元。根據 Sensor Tower 的數據,該項功能也是用戶購買頻率最高的內購項目。但累積了大量用戶的 Co-Star,在社交相關功能的設計上依舊非常克制。
在成為好友之前,用戶看不到對方賬號名之外的任何信息,成為好友之後,功能也止步於雙方的星盤分析。因而,雖然 App 裡都是熟人關系,但是 App 依然止步於“工具層面”。
對比 Co–Star 的克制,著眼興趣社區這一派的占星術 App,則選擇了不遺餘力地在功能上做加法。歐美市場中,目前表現較為突出的是一款名為 Nebula: Horoscope & Astrology(以下簡稱:Nebula)的產品,在美國 iOS 生活方式免費榜上也是下載量僅次於 Co–Star 的占星術 App。
Nebula 在個人星盤分析與好友功能之外,增添了占卜師咨詢、社區等功能,整體功能設計上可以橫向對照國內的“測測”。在 Nebula 的社區功能中,一共設計“Feed”(用戶自發貼文)、“Topics”(官方設定話題,用戶討論)、“Direct”(私信)、“Room”(匿名文字聊天室)四個板塊。
筆者簡單觀察下來,社區中相當比例的內容都與占星術都沒有直接關系,但依舊擁有著很高的討論度。
“你喜歡 TikTok 嗎”話題下收獲了近 3 萬條回復和超 7 萬個點贊
陌生人社交這邊,在歐美市場也曾出現過多款打著“星座配對”旗號為交友的 App,不過幾乎都是曇花一現。從 2017 年上線的 NUiT、到後來的 Stars Align 等等,當以“Astrology Dating APP”為關鍵詞在 Google 搜索時能找到類似的 App 不下 10 款。但在產品形態打不出太大差異的情況下,它們在下載數據和營收數據上均表現得非常慘淡。
不難發現,從熟人社交到陌生人社交,再到興趣社區,這些年在“星座+交友”這條賽道上稱得上是十分熱鬧。雖然湧現的產品不少,還有的拿到了融資,但成績上看,星座交友似乎還停留在“圈地自萌”的階段,與主流的社交產品中仍存在著不小差距。
數據來源:Sensor Tower
它們中間,做興趣社區的 Nebula 是營收表現較好的一款產品,雙端流水大致在 50 萬美元這個量級。根據 Sensor Tower 數據,包含星盤詳細解讀和去除廣告等功能的高級訂閱服務,以及應用內占星師的付費咨詢成為了 Nebula 用戶購買次數最多的內購項目,社交相關功能在內購方面貢獻有限。
另一邊的 Co–Star 前前後後也拿了兩輪融資了,暫時也未見其在社交上做更多的探索;又或是專門做“星座配對”交友這一派,至今還沒有產品跑出……這一切或許也側面說明了,現階段,社交於占星術 App 更像是“錦上添花”,而從 0~1 做“星座+交友”確實是困難重重。
和所有的交友 App 一樣,做“星座配對”交友 App 的難點實際上是在於啟動階段,僅是“星座配對”概念往往無法為這些 App 累積到一定數量的初始用戶,而人氣低迷、營收乏力又會讓這批產品陷入到了“死循環”中。
但這裡面也非全無逃逸的可能性。星座和交友背後似乎總有著某種天然連接,而產品需要找到的是銜接兩者的正確姿勢。
三、The Pattern和 Bumble,貌似殊途同歸
The Pattern 是一款發佈於 2017 年的占星術 App,它早期的功能和 Co–Star 大致類似,包含 Your Pattern(個人星盤解讀)和 Bonds(兩人星盤匹配度解析)兩大核心功能。轉變發生在 2021 年 5 月,在 The Pattern 用戶總量突破 1500 萬大關之際,它宣佈推出了名為 Connect 的匹配交友功能。
創始人 Lisa Donovan 在一次采訪中表示,“用戶從第一天起就一直在要求這項功能,但我很猶豫要不要這樣做,因為我不希望我們被歸類為約會應用程序。”The Pattern 的匹配交友功能在這款應用上線 4 年之後方才推出,雖然時間不趕早,但是 1500 萬的用戶基數支撐,讓這一轉型也變得更具成功的可能性。
在 The Pattern 中,將用戶間的匹配度由高到低劃分為了 Soulmate, Extraordinary, Powerful, Meaningful, Complex, Delicate 和 Challenge 六個類別,在 Connect 功能下,用戶可以隨時查閱配對用戶的匹配情況,從而判斷是否雙方要開始交流。
“不管你是否相信應用提供的匹配信息,但關於星座見解本身就能引發有趣的對話了。”用戶 Lisa Holden 在一篇分享博客裡寫道。
討論到這,The Pattern 添加匹配交友功能和 Bumble 上線占星版塊,貌似呈現出了一種“殊途同歸”的感覺。首先,二者都擁有相當的用戶基數。其次,兩個產品確實在自身用戶的行為上發現了需求。
就The Patter 而言,他們發現,在 2020 年,應用內原本提供的幫助用戶分析與他人星座匹配度的功能打開率增長了 150%,能感受到用戶對於建立深度關系的迫切需求。而 Bumble 一邊,在上線“占星星期二”之前,Bumble 的用戶已經可以在個人資料頁了解匹配對象的星座信息,據 Bumble 官方統計,在美國大約 78% 的活躍用戶會使用這項功能。
不過,二者在產品形態上依舊差異明顯,所謂術業有專供,占星術內容和約會交友分別構築起了 The Pattern 和 Bumble 的護城河。像是付費點的設置上二者就呈現出了明顯的差異。
區別於傳統約會交友的應用圍繞“提升曝光度”設置付費點,The Pattern 的匹配交友更強調基於星盤匹配的深度交流,付費點落在了雙方星盤的深度解析上,用戶本質上還是在為占星術知識付費,這也才是 The Pattern 所擅長並且能打出差異化的地方。
不過不能忽視的現實是,The Pattern 相比同類產品或許又前進了一步,但對比 Bumble 目前也隻是“小打小鬧”。
6 月 The Pattern 雙端流水|圖源:Sensor Tower
結語
“Bumble”上線占卜版塊,也偶然讓我們窺見了各家廠商在“星座+交友”這條賽道上的探索。在用戶側,占星術到底是否“科學”或許已經沒有那麼重要,因為大多數人對於占星術的心態大概如下面這則貼文所言,“我並不在乎占星術是不是真的。它很有趣,這要重要得多。”
在廠商這一側,上一批撲街的“星座匹配”交友 App 已經證明了星座其實並不是一個理想的引流或者社交破冰的方式。
從現有的產品的情況來看,相信占星的用戶顯然不是大眾、但同時又是一群有粘性願意付費的人,因而我們可以看到 The Pattern 探索交友的成功,因為它是基於產品先聚集了目標受眾,從而為他們提供一項新的附加值服務。
而當一個 Dating App 想要用占星作為流量密碼,但在產品中又隻能提供淺層的交友服務的時候,占星就不再是萬能鑰匙。
長期關註出海,在急劇變化的競爭環境中,為大家提供一手資訊、鏈接頭部企業。點擊鏈接留下您的交流與合作訴求,我們將與您聯絡,同步最新行業動態和活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