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娛樂 - 是美劇選角“審美降級”,還是文化精英主義陷阱?

是美劇選角“審美降級”,還是文化精英主義陷阱?

從選角消息流出開始,2022年的兩部重頭美劇——HBO出品的《權力的遊戲》前傳《龍王家族》、亞馬遜出品的《指環王:力量之戒》,就始終處於輿論的狂風驟雨之中。

劇照中演員們的“顏值”,與喬治·R·R·馬丁塑造的銀發紫眸、俊美若神的坦格利安家族、《權力的遊戲》本傳裡飾演“龍之母”的艾米莉亞·克拉克相差甚遠,更不要提《指環王》電影版演員比原著更為美化的精靈族了,被刻薄的網友吐槽為“超市裡的收銀小哥和當天值班的經理”。

兩部精心制作、萬眾期待的大投資奇幻電視劇,卻因選角輿論處於開局不利之中;隨後,迪士尼真人童話電影《小美人魚》預告片播出,非裔歌星哈雷·貝利再度引發全球范圍內關於影視劇演員選角問題的討論:當代影視劇的演員“顏值”相較以前經典作品真的“崩塌”了嗎?我們是在經歷某種“審美降級”嗎?“政治正確”的選角影響到作品本身了嗎?還是說,我們在面臨甚至抵抗一種新的審美標準?

一、“劇本為王”,還是“顏值為先”?

哪怕拋開偏狹或模糊焦點的情緒輸出,引發爭議的《龍王家族》和《力量之戒》的選角,確實未達到“人間絕色”的程度。

原著作為幻想類文學,角色的“顏值”顯然有美好乃至誇張的想象,影像化給觀眾造成落差幾乎是必然的;當然,“冰與火之歌”和“指環王”這兩個IP之前的影像化近乎奇跡般地打破了這一慣例:艾米莉亞·克拉克塑造的丹妮莉絲·坦格利安,以及彼得·傑克遜電影版《指環王》中對精靈族的選角,近乎完美地滿足了觀眾對於原著的想象。

珠玉在前,沒有再次“創造奇跡”的兩部美劇,給予觀眾的落差感更大。於是,產生一種說法,我們正在經歷一次“審美降級”。這說法,將矛頭指向近年全世界范圍內的戲劇演員儲備,潛台詞是說選角導演也“盡力”了——但它顯然沒有說服力,這兩部頂級大戲投資上億美元,可以動用的資源是難以想象的。

也有人將落差歸為觀眾的“萬眾期待”,站在成功IP肩膀上的王牌項目,任何細枝末節都會被放在顯微鏡下。要知道“冰火”和“指環王”這兩個IP在影視化初期並不被看好,制作方投入的資源絕非頂級,播出前在大眾視野中也很低調;無人關註即意味著壓力不大,實際上像基特·哈靈頓和艾米莉亞·克拉克等年輕演員,剛剛出演時受到的爭議也不小,同樣有來自書迷的不滿聲音。

但後來,基特·哈靈頓和艾米莉亞·克拉克通過磨練演技逐漸被觀眾,而《龍王家族》的“坦格利安”們,尤其是出演雷妮拉公主的米莉·阿爾科克和出演戴蒙王子的馬特·史密斯,正在隨著劇集的播出,以出色的演技、獨特的審美表達和漸入佳境的劇情扳回一城,“順眼了”漸漸成為觀眾的普遍反饋。

他們的表演,還是證明了選角導演的眼光,包括因為“政治正確”問題而被推上風口浪尖的非裔演員史蒂夫·圖森特(飾演“海蛇”科利斯·瓦列裡安),也依靠穩妥的表演平息了爭議。

反觀隔壁亞馬遜的《力量之戒》,糟糕拖沓的劇本給演員帶來的發揮空間小,同樣是在選角的爭議下“頂風”播出,《龍王家族》低開高走,《力量之戒》卻不斷下墜,可見,觀眾最終關註的還是劇集本身。

在根本上,“劇本仍為王”,演員的“顏值”高低終究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審美問題,所造成的風波可大可小。

二、“政治正確”真的能解釋爭議?

事實上,這種被稱作“審美降級”的影視演員的“顏值”差異,更多是一種當代歐美影視作品審美品位的變化:更貼近真實而非幻想,更貼合日常普通人而非精英,引入多族裔的多元審美而非單純的白人品位,客觀上體現出族裔變化態勢和大眾的非精英化心理。

而這種審美趨勢,早已席卷了歐美的現實主義題材影視,這部超級IP的爭議,隻是推進到了傳統白人審美主導的古裝奇幻劇上而已。

當指環王劇組針對爭議發聲,要求“反對種族主義”的時候,他們懷著一種對帶有種族主義傾向的J. R. R. 托爾金本人和原著進行“改造”的心思:風浪已經掀起,時代變了。

客觀地觀察,在當今歐美左右翼思潮沖突激烈、觀點撕裂、共識缺失的輿論環境下,“政治正確”在很多語境內不再是一個褒義詞,而成為了被嘲諷的話語“靶子”。這種嘲諷語境,更進一步激發了“政治正確”支持者的憤慨與抗爭,引發了更加不可收拾的撕裂和對立。

對演員“顏值”的批判看似是一個純粹的審美問題,但21世紀的審美問題,發生在美學政治時代,我們面臨的,其實是兩種“政治正確”的表述:

其一,在傳統眼光下,“顏值”非絕色,更貼合日常普通人長相的演員,能否出演全民性的影視作品?

毫無疑問,任何個體都有展示自我的權利,每個人身上都有天然獨特、令人尊重的美,很多批判實際上是在剝奪偏狹審美標準下有所缺憾的演員的自我展示機會。

但是,同樣也有很多觀點認為,“顏值”本身就是演員選拔標準的一部分,顏值不過關就是不夠格,作品需要面向大眾推廣,必須關註大眾的審美公約數,“尊重”和“喜愛”是兩回事。

其二,對於劇本或原著中本來是白人的角色由非裔演員出演是否合適?

作為美國多族裔社會中重要的一部分,長期以來非裔演員的角色地位被鄙薄,確實應該進行撥亂反正;非裔演員同樣有出色的演技,讓他們飾演一些過去由白人把持的角色,對年輕一代也有無可比擬的激勵作用。

比如,真人版《小美人魚》作為迪士尼真人電影第一個非裔公主角色,對非裔女童意義極深。在“種族主義”的政治禁忌下,針對非裔演員的反對意見,主要集中在非裔演員膚色的“出戲”感、具體作品中的適配度,以及部分非裔演員的“顏值”在審美上比較小眾。

然而,當有些觀眾提出,以前的黑人演員比如威爾·史密斯、哈莉·貝瑞等就不會引發爭議,如今對非裔演員的批判實際還是審美問題、與種族主義無關時,其實暴露了一種深層次的審美標準的被把持和文化話語權的丟失。

三、影響我們的歐美文化變了

有人說,國人的審美標準被歐美強勢文化所把控了,如果是這樣,那麼大家應該很能接受當今歐美主流的多元族裔審美了?那麼,《龍王家族》和《力量之戒》的爭議就不會發生了?所以,這裡所說的文化話語權的丟失,指向的是很多國人對歐美世界抱有的精英主義式的“白人幻想”:始終秉持“美國應該是白人的美國”、“世界應該由精英把持”。

一種很有說服力的批判是,讓非裔演員出演“白人角色”,卻忽略對非裔文明的深層次開掘,不去真正書寫非裔人民的故事、以至創造出進入大眾流傳范圍的非裔角色,本質是一種非裔主體性的缺失,是種族主義的“白人施舍”,是以白人文化來塑造“普世文化”的神話陷阱。

這種後殖民主義立場的批判頗具深度,但在大多數非裔美國人已經在文化取向上選擇了美國而非“故鄉”,將本土與美國劃上等號的當代,則忽略了一個事實:他們確實“拋棄”了故鄉,但美國也並非白人的鐵板一塊,在大量非裔“當家作主”的心態影響下,其實“美國”也被改變了。

當然,很多批判其實都基於樸素的情緒、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歐美文化就等同於白人文化,而白人文化就是“洋氣”的精英文化,結果看到了很多不熟悉的多元族裔,自然會產生落差。可是,我們為什麼要抱著“歐美是白種人的精英社會”的陳舊幻想呢?在少數族裔已經頂起歐美社會半邊天的客觀事實面前,很多人卻巋然不動。

我們應該拋棄“歐美文化是白人文化”、“歐美文化是精英文化”的刻板印象呢?不是我們變了,而是影響我們的歐美文化變了。

如果能意識到這一點,我們還會對《龍王家族》《力量之戒》所謂的“審美降級”痛心疾首嗎?我們究竟之前對它們懷抱著什麼樣的期待呢?面對少數族裔多元聲音占據主流的局勢,面對全球社會心理潛藏的大眾力量對精英主義的反攻,你的態度是什麼呢?

也許最終,更值得在意的,是我們之中很多人對“真實”“還原”的過分熱衷,這是種值得警惕的罐頭品味——我們在幻想中要求現實,卻又在現實中要求幻想。歸根結底,我們認為任何文化產品都是應該要討好我們的,卻遺忘了我們實際上生存在畢生都可能不相往來的高強度圈層化中。

推薦閱讀

前瞻:KD歐文對話波神庫茲馬 籃網欲擒奇才沖4連勝

體育12月12日報道:佈魯克林籃網隊(16勝12負)已拿到3連勝,他們13日將做客對陣華盛頓奇才隊(11勝16負)。杜蘭

健康

這類人,飯後確實不能馬上洗澡

吃完晚飯,接著洗個熱水澡,就可以安心拿著手機鉆進被子了。可是,很多人說吃完飯不能馬上洗澡,這是不是真的?答案是,有幾類人

健康

大藥廠“買買買”,一年“敗掉”62億美金

對於大藥廠來說,“買買買”是常規操作。有太多成功的例子告訴大藥廠們,沒有什麼增長煩惱,是收購一家Biotech解決不了的

全球

坦桑尼亞,中國老板的快樂福地?

很多人印象中的非洲大陸充滿貧窮與戰亂,現實中的非洲大陸還充滿財富與機遇。在非洲中南部的坦桑尼亞,就有數以萬計的中國人在這

健康

我們離治愈孤獨癥有多遠?

一直以來,人們希望建立神經或精神疾病的實驗模型,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大腦或研發藥物。最近,神經科學家塞爾吉·帕斯卡(Serg

健康

怎樣才能健康地老去?

日本是全球范圍內老齡化問題最為嚴重的國家。“怎樣才能健康的活到100歲”,已經成為了1.2億日本國民的共同話題。通過這篇

全球

全球樓市泡沫一個一個爆了

在全球央行的加息潮下,全球樓市擊鼓傳花的遊戲進入尾聲,令人聞風喪膽的大崩盤或將重現。歐洲方面,英國房價出現了15個月來的

全球

去以色列做電商,前景如何?

一、國家概況以色列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國家,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色列也是一個發達國家,是中東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同時也

全球

天然氣倒貼錢白給,歐洲人還裹著電熱毯過冬?

歐洲能源危機已經有一陣子了,咱們大A的彩虹集團享受著歐洲人用不起暖氣,狂買中國電熱毯的紅利,13個交易日股價翻倍。在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