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娛樂 - 東亞哪來那麼多“純愛戰士”

東亞哪來那麼多“純愛戰士”

一年一度的傳統七夕,也是繼情人節、“5.20”後眾多主打“純愛主題”的電影紮堆上映的時候。

純粹以愛情為故事主題的電影

盡管這類電影的評分參差不齊,甚至不少作品被評價為接近零好評的爛片,但在票房表現卻一片向榮。這在眼下逐漸以內容為王的中國電影市場,可謂一個“奇跡”。

2020年的七夕檔上映的《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在一片差評聲中收獲5億票房,成為暑期檔的贏家之一;疫情反復下的2022年,《以年為單位的戀愛》《我是真的討厭異地戀》《十年一品溫如言》等檔期專供的愛情片口碑跌落谷底依然穩定破億。

作為一種普世情感,“純愛“絕不是快餐性消費,在不同地區有著各自傳統的表現形式,而說到東亞地區,就不得不提“純愛王國日本”。

在日本電影領域,“純愛電影”和“社會派(將更大的社會矛盾整合到登場人物之間的個體矛盾的故事電影)”一樣已經被視作一種專門的電影類型已經發展了數十年,在眾多電影史著作中被總結概括,也積累了不少與“純愛”主題相關的電影研究著作[1],並在電影市場誕生了如《情書》《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等走出國門的經典作品;而在日本ACG領域,《好想告訴你》等校園類番劇以及《CLANNAD》等催淚系遊戲在21世紀初的出現,構成了一種多元的純愛文化現象,其發展過程和對國產電影的影響都值得討論。

今天這篇文章就試圖來盤點和梳理一下上述日本純愛電影這些問題。

近代概念下的日本純愛

純愛,在日語裡寫作“純愛”,根據小學館デジタル電子大辭泉的解釋,意為“純粹的一心一意的愛情”(純粋でひたむきな愛情)。

純愛概念的出現與日本戰後社會的變化,有著緊密的聯系。在時間稍早的30年代,白樺派小說家武者小路實篤的《愛和死》中可瞥見端倪。小說以追憶的形式講述了村岡和夏子的愛情悲劇。墜入愛河的兩人因村岡海外留學離別,在寂寞中書信往來期待相見,最終村岡回國時意外死亡,夏子也因此抱病而終的故事。這種遠離社會影響的純粹的愛情可以看作戰後“純愛熱”的先聲,小說也在1971年由日本導演中村登翻拍成電影《生死戀》。

《生死戀》中國版海報

隨著二戰戰敗投降,盟軍占領日本後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社會改革,在廢除娼妓制度和取締違法地帶的同時,大力引進西方性科學和異性愛主義,提倡純凈教育(純潔教育)[2]。

同時在文藝領域,以石原慎太郎的小說《太陽的季節》的電影改編和票房大賣為標志,太陽族運動[3]開始席卷整個日本社會。

電影講述了20歲的運動青年津川龍哉與一幹狐朋狗友混跡在、酒精、賭博和玩弄女人的放蕩生活,並導致女主英子最終因墮胎而死亡的故事

太陽族電影裡描繪的愛情與肉體的關系緊密相連,雖說在票房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挽救了戰後重新成立的日活電影公司,但其表達的空洞虛無的愛情觀備受輿論指責。

事實上,盡管娼妓文化依舊興盛,明治維新以後對於接受到西方文化沖擊的日本大眾而言,貞操觀和道德觀占有著重要的地位。

隨著日本進入高度經濟發展期,1963年河野實的小說《凝視著愛與死》(愛と死をみつめて)大賣160萬冊,隨後翻拍成電影、電視劇和錄音劇,催生了日本文藝界的“純愛熱”。小說講述了因病住院的兩人從墜入愛河到生離死別的故事。

電影講述了兵庫出身的ミコ與同在醫院療養的マコ情投意合,在出院後分別的兩人持續著書信往來,相互鼓勵扶持,積極地在世間奔波,但ミコ因為病情惡化,最終在マコ的生日當天離世

顯然,1960年代的“純愛熱”的出現,與這一時期日本都市的現代性和娛樂文化逐漸興盛密不可分。在經濟騰飛的同時,戀愛的本質逐漸讓位於金錢主義,“純愛熱”的出現無疑是對金錢戀愛主義的一種抵觸,強調戀愛中比起肉體精神更為重要。

同一時期,野村芳太郎的社會派電影和深作欣二的無仁義系列黑幫片充斥著對社會陰暗面的揭露和金錢社會人際關系的展現,或充滿了對暴力血腥的刻畫,而純愛電影相比這些大賣的類型則要溫和許多,除了松竹的情節劇以外,這其中的代表當屬日活電影公司。這一時期日活確立了純愛電影制作的路線,拍攝了大量的純愛主題電影,備受年輕女性觀眾的喜愛。

例如1968年吉永小百合主演的《污泥裡的愛情》(泥だらけの純情),講述了街頭小混混和外交官千金小姐的戀愛悲劇,電影中癡情男女的純愛映射的是資本主義法則下階級差距的懸殊。這部被稱做純愛電影金字塔的作品,1977年被東寶再次翻拍,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純愛電影的票房號召力。

消費主義時代日本純愛的變遷

時間進入1980年代,日本制片廠土崩瓦解,電影依靠大資本大投資進行大制作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學生運動熱潮[4]的退卻,宏大敘事徹底消解,個人主義和媒介融合的潮流逐漸興盛,“純愛”的概念和內核開始變得豐富,不再刻意追求對外部社會環境的映射和抵抗,偏向討論男性和女性的各種純愛發展和變化,進入一種內向化的狀態。

在宮崎駿的動畫處女作《未來少年柯南》(1978年)中可以窺見這種內向化的前兆。在宮崎駿的作品中,無論是《千與千尋》還是《崖上的波妞》,一個重要的母題就是男孩通過與女孩的邂逅長大成人。這一母題在《未來少年柯南》中就已經出現。

動畫講述了未來世界地球在核戰爭中重生,荒島幸存者的後代少年柯南和神秘少女拉娜相識並展開冒險的故事

在這部以小孩為主角的科幻動畫中,柯南為了拯救和保護少女拉娜行動,不用操作任何機甲裝置憑借肉身自由地舒展運動,做出許多非常人的動作。這種可以因為純愛而激發出的原動力,配合動畫這一媒介載體所表達的含義,不僅可視作對戰後日本社會的隱喻,也可以視作純愛從對現實的抵抗,到進入虛構世界裡進行理想主義式描繪。

而且,作為12歲的毛頭小孩,柯南與拉娜似乎總介於愛情和友情間搖擺。

2003年NHK放送的韓劇《冬季戀歌》在三十歲以上的女性群體間引發了巨大討論,2004年行定勛執導的《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票房大爆,同名小說大賣300萬冊,在日本再次引起了新的“純愛熱”。這一現象與同時期日本社會的“懷舊熱”[5]出現有一定關系。

《冬季戀歌》講述的是惟珍、相奕、俊尚三個年輕人因為初戀而命運般相遇後分別的故事

電影《在世界中心呼喚愛》講述了男主角朔太郎到四國尋找忽然失蹤的未婚妻律子時,不禁想起了當年在這裡邂逅的初戀情人亞紀和關於初戀的回憶的故事

土井裕泰的《借著雨點說愛你》講述的是本應死去的妻子再次出現在家人身邊的故事,丈夫讓失去所有記憶的妻子講述自己走過的人生歷程(包括高中時代開始的笨拙的初戀),這段回憶的初戀和現實中的第二次戀愛(丈夫和沒有記憶的妻子)的戀愛,都被描繪成“初戀”。“讓人復活的強烈想法”(特別是初戀要素)與“失落感”一起被強調,改寫為懷舊色彩強烈的內容。

《借著雨點說愛你》與《電車男》海報

在網絡論壇2ch上成為話題,公告欄的對話直接作為書出版的《電車男》的戀愛,也是從未和女性約會過的男人向佈告欄的居民們征求建議,笨拙地實現戀情的故事。可見,21世紀的“懷舊”志向,或許已經完全消解了過去的愛情神話,描繪的是男女關系中不熟悉的笨拙、青澀的初戀。

直到今天,資本的全球化和網絡技術的革新帶來文化、媒介的融合和沖突,讓全球社會逐漸邁進到後媒介時代。

其中,近年代表性的純愛作品,有《女主角失格》《橘色奇跡》《老師,我可以喜歡你嗎》《我想吃掉你的胰臟》《花束般的戀愛》《熱情花招》《鄰座的怪同學》《戀途為卜》《餘命十年》……這裡面有原創的作品,但更多是包含奇幻設定者帶有妄想癥的少女漫、輕小說改編的作品。

當下所能看到的一部作品很難用單一類型進行概括,而是在綜合的跨類型多媒介中被不斷表達和闡釋。在後媒介時代下的今天觀看純愛的主題,筆者認為可以簡單總結出以下幾個特征:

1.肥大化的不穩定性:當整個純愛主題開始進入一種向內關系的探討而變得意義豐富時,純愛本身也不再拘泥於戀愛本身,而具有多重的內涵,且由於與外界的聯系幾乎隔斷,純愛更像是一種欲望無休止膨脹的體現,兩人之間的情感容易陷入暴走狀態並期待相互救贖。

《最終兵器彼女》

例如,在動畫《最終兵器彼女》(2002)中,千瀨在一開始向修次表白,隨著兩人的關系逐漸深入,修次發現了千瀨是被軍方制造的兵器。動畫的結尾,暴走的千瀨自言自語中說出了內心的痛苦和掙紮,試圖以最不痛苦的方式殺掉全人類和自己心愛的人已達成毀滅整個世界的目的。雖然千瀨最後被修次救贖,暴走和彷徨的氛圍貫穿了整部動畫,昭示著純愛並非穩定而持久的存在。

在《命運之夜:天之杯》的電影系列中,這種純愛的肥大化現象更加清晰。原作者奈緒蘑菇曾說過,間桐櫻的故事線是其最想刻畫的故事,也是整個FATE系列的真正的結局。

同時,作為一個偏後宮向的作品,抽絲剝離分為三條主線以不同女性的視角來敘述的行為本身就是對單一角色的純愛刻畫搭建的舞台。電影裡,間桐櫻與衛宮士郎之間氤氳的純愛氛圍,在聖杯戰爭開始後逐漸扭曲,櫻從最開始期待得到士郎的陪伴和幫助,在外界的多重刺激下暴走,變為吞噬一切的黑聖杯–成為膨脹的私欲和自戀的情緒的象征。

可以說,進入消費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時代後,純愛已經不再像60年代那樣牢不可破,在內向化的語境下,純愛本身已經發生了齟齬呈現出不安定的狀態,呈現出如貪吃蛇一般無限制的私欲和膨脹。此時的純愛早已脫離了純愛一詞最初的定義。

或者說,後現代個體自我指涉和斷裂特征,導向了當下日本眾多影視作品探討的問題:純愛究竟是什麼?

2.純愛關系中雙方的地位並不平等:這一特點代入當下的日本社會語境裡很容易理解,尤其是女性問題依然是困擾日本最大的社會問題之一。在去年日本連續六周獲得票房冠軍的純愛電影《花束般的戀愛》裡,可以清晰地看見日本年輕群體工作難的問題,其中女性群體更甚。這種工作帶來的不對等的關系,導致電影裡娟對於純愛的希冀最終變成了一種生活的累贅,最終戳破了虛無縹緲的幻想。

同樣是菅田將暉主演的純愛電影,在《溺水小刀》中,神主一族的孩子航一朗是一個無拘無束的少年,而15歲的模特夏芽是一個帶有些許抑鬱傾向的少女。在兩人的互動中,航一朗擁抱山川和海洋,大喊著“所有都是我的”(全ては俺のもんだ)。菅田將暉這種接近漫才式的誇張表演,可以說用力過猛但也合情合理。這說明即使拋開了現實因素,雙方在純愛關系中的關系並不是對等的。

而這種不平等的關系帶來的是,在不用考慮寫實性的奇幻作品裡,女性作為非人類的存在被塑造和描繪。除了上述的《最終兵器彼女》,在《劇場版:咒術回戰0》中,乙骨太一被稱作“純愛戰神”的理由不僅是其對於純愛的堅定擁護,也在於他因青梅竹馬裡香意外身亡化為詛咒所獲得的超能力。5月Netflix出品的日本國家隊指導的《泡泡》裡,這種不對等的關系借由美人魚的典故拉大,在語言無法交流、身體感覺無法觸碰且跨物種等嚴重不對等的情況下,女性角色幾乎成為需要被犧牲的對象。

同時,不少以草食系男性為主角的純愛作品中,女性則被視作因患疑難雜癥而擁有特殊能力的存在。這類作品以角川創立的Mediaworks文庫的改編作品最具代表性。

例如月川翔執導的電影《你在月夜裡閃耀光輝》裡,女主因為患上特殊疾病擁有著發光的體質,而這類故事最終導向的都是死亡。與武者小路實篤的《愛與死》這類純愛文學類似,死亡似乎是無法繞開的主題。與廝殺的戰鬥少女不同的是,患有絕癥而擁有超能力的少女,則類似於幽靈或神明,其中充滿了男性過剩且憂鬱的自我意識。

電影改編自佐野徹夜的同名小說,講述青年岡田卓也以“代理體驗”的形式幫助患有不治之癥“發光病”的少女渡良瀨真瑞完成願望的故事

當然,套用好萊塢電影的女性形象的生產邏輯觀眾可以從女性主義的角度去解讀這類女性的超能力形象中蘊含的社會議題,但將這種特點完全歸到女性主義的范疇討論顯得有些牽強。

筆者認為純愛主題下,這類超能力大量被賦予女性身上的刻畫很多時候接近於來自日本傳統文化的無意識影響。在傳統的巫女文化和後現代主義下少女敘事盛行的日本,女性角色全副武裝進行戰鬥的情況並不新鮮。

在一些以擁有超能力的男性為主角的純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同樣的邏輯,例如三木孝浩執導的電影《福爾圖娜之瞳》,男主慎一郎擁有著能預知別人未來的能力,使用超能力需要付出相應的代價,電影的主題便設置在此:為了純愛是否願意付出代價?由此可見,超能力並非神力而是詛咒,戰鬥力爆表的個體也需要拯救,這與性別無關,純愛的意義在於在他者的引導下克服自身的種種限制,完成自我的救贖。

3.永無止境的青春日常輪回:當純愛變得不再穩定,需要男女雙方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進行和解和救贖時,或者說純愛的界限隻能達到救贖彼此這一可能時,純愛討論的層級也停滯在“我與他者”的相互聯系,成為了一種囿於自身視野狹窄的想象力。

這或許就是純愛主題在當下的日本青春題材裡泛濫的原因,在日常輪回系作品中被多次表現。日式純愛教主巖井俊二的《煙花》便是這類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煙花》是巖井俊二在富士電視台拍攝的電視劇系列的其中一集,隨後被剪輯為一部60分鐘的電影上映。電影講述了青春期少年和少女在荷爾蒙萌動時期試圖私奔卻又失敗的故事,是建構在一個想象世界中的奇幻故事。2017年由SHAFT社改編成的動畫電影中,故事新加入了通過“如果球”進行時間回溯的設定,描繪了幾段輪回系的青春日常。

在原版的《煙花》中,巖井俊二標志性的大廣角和空攝影描繪的是一種青春期無法擺脫現實的惆悵,以及一個模糊的看不清的純愛;而在動畫版《煙花》中,通過多次回溯的選擇,將原版中純愛出現前的人物心理活動的過程延長,典道從對女主模糊的好感走向選擇真正的純愛;奈砂從“需要有人陪伴而已”到對男主的展現全部的擁抱。

可以說《煙花》在純愛關系中通過對時間軸的循環利用探討純愛的可能性和界限:在不斷的選擇中產生的如煙花般剎那間的情感。

綜上,在當下日本社會語境裡“向內轉”的純愛是一個難以捉摸、可變且不可控的概念,而《夏日幽靈》《我想吃掉你的胰臟》等新一批日本Z世代的作品裡,這種純愛依舊處於情感的過剩和漂泊不定的狀態,可以借用當下日本的當紅炸子雞導演濱口龍介的《夜以繼日》主題曲《River》的歌詞總結:

我們的愛 一點一點

隨著時間變化

當我觸碰的時候

心卻一片片漸漸坍塌剝落

你朝著過去堆積的碎片中

飛奔而去 飛奔而去 飛奔而去

不可思議的愛

成了我們的羈絆

無論相隔多遠

它總會將我們牢牢綁在一起

中國Z世代的純愛主題

將目光移到當下中國的青春題材影視,會發現無論是故事題材、服化道還是場面調度,作品的細枝末節深受21世紀日本和港台小清新電影的影響。

八十年代以來在青春類型片上國內一直處在混沌階段,直到狂飆突進的2010年代,才具備相當數量的作品產出,營造了社會性話題。雖說如此,國產純愛影視作品裡依然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在國產電影《一周的朋友》中可以看到這類觀念的碰撞。

《一周的朋友》是日本漫畫家葉月抹茶創作的校園治愈系漫畫,講述了因患有一周內會忘記朋友的藤宮香織孤身一人,在長谷佑樹不懈的努力下被治愈成為朋友的故事。《一周的朋友》顯然是一個很典型的日式純愛作品,純潔唯美的濾鏡下是一個封閉式校園、一群無憂無慮的學生,主題並未強調純愛,而是一種友情之上戀愛之下的羈絆。

國產版《一周的朋友》借用了原作中失憶怪病的殼,講述的是一個“地道的”中國式青春愛情。這裡的地道用了引號,是因為電影在本土化的過程中參照的更多是國產青春愛情電影的特征而非現實裡愛情的樣子,因此國產版《一周的朋友》可看作一部融合了各類國產愛情電影的噱頭、引進各類俗套情節拼湊起來的高概念電影。

具體而言,電影前半段對於原作的改編恰到好處,無論是交換筆記的挪用還是天台冒險隊的組建,在用了一些笑料做本土化處理後顯得並不違和,但電影中期男主徐又樹向女主林湘之告白的情節,完全摧毀了前半部分的曖昧以及原作的精神內核。在女主不斷的回憶講述中,可以看到電影開頭對於女主林湘之一見鐘情,卻是因為兩人在初中就早已相識,夾雜著一種愛情裡的宿命觀念。

而電影在回憶故事的編排中,使用了“意外落水身亡”等眾多國產青春的俗套情節試圖去建立一種情節上的反轉,變成了圍繞治療男主PTSD綜合癥的“瓊瑤劇”。在這一過程中,在原作中封閉的校園因為高考、失憶等一系列外部因素潛藏著一種暴力性。在林湘之決定放棄筆記交換好好學習,徐又樹在被林湘之斥責的過程中,類似大衛林奇電影的閃回鏡頭帶來的不僅是視覺上的生理刺激,也是一種殘酷現實正在逼近的預兆。

這是因為絕大多數國產青春電影裡,高考不僅是激烈的選拔,也是象征分別的情節和橋段,這往往意味著無疾而終的愛情,最終演變為堅持戀愛的苦情劇,以此賺足觀眾眼淚,《我要我們在一起》《你的婚禮》這類票房大賣的純愛電影便是如此。

可以看見,即使受到二次元影響,中國式的“純愛”有著堅不可摧的純粹性,具有宿命論傾向,同時有一種潛在的暴力傾向暗示著外部激烈的環境變化。

而“純愛”更像是抵抗這一種變化的存在而出現,利用回憶的視角構築的是一種對現實曖昧不清的態度,這與60、70年代日本的“純愛熱”有著共通的地方,也似乎可以和誕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革命愛情觀建立一種聯系——當政治的革命置換為當下的類似於高考、賺錢、買房等現實的迫切需求時,實際上兩者的公式是等價的,是一種理想式的虛構想象。

結語:虛構想象和現實邏輯的平衡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種年代差存在於中國和日本的純愛主題之間,而國產純愛電影也被不少觀眾貼上爛片的標簽。

筆者認為,國產純愛電影固然存在種種毛病,但並非這一類型獨有的問題,而是整個電影行業創作的普遍問題,不同於戰爭、動畫和科幻電影等爽片,沒有大制作的視覺奇觀和技術支持提供的“好評”保護傘,故事情節的漏洞自然也就更容易千夫所指。即便如此,筆者認為純愛電影的創作依然有著它獨有的價值。

同樣是日本純愛電影,新海誠的《你的名字。》通過男女主的身體互換產生了純愛的情感聯系,而電影最後的偶遇,與其說是重新開啟一段新的相遇,不如說是延續和修復災害發生前發生的純愛關系,這可以看作宇野常寬所言的決斷主義[6]的延續(相信自我直覺做出拯救村莊的行為),也是一種決斷主義的顛覆(在拯救中的相信著未知的對方並產生命運的聯系)。

而在苦情劇紮堆的國產純愛電影中,陳正道的《盛夏未來》顯然走得很遠。

電影講述了故意高考考砸復讀的陳辰因為一個謊言與校園網紅鄭宇星相識,面對校園的種種生活難題共同成長的故事

這部以校園網紅和電子樂為主題的校園愛情電影,正如男主鄭宇星和女主陳辰的對話:“我最討厭青春片了。”“我也是。”一樣,顯示出與過往國產青春片決裂的氣息:沒有那麼多的負面情緒和悲傷,也沒有那麼多的批判,在壓力中保持著個體的樂觀與清醒。電影的高潮部分,在電子音樂會上男主主動親吻女主後拒絕表白的行為被不少觀眾噴為渣男行為以及純愛的欺詐式營銷,這部電影也因此受到不少影評攻擊。

不過,筆者認為這樣的行為和結尾的處理正是電影核心意義所在。電影結尾,高考結束後的陳辰參加電子音樂節時偶遇了已經成為DJ的鄭宇星,看著實現夢想的他若有所思,而電影反復提及的未知的懸念第三者“明”也就此揭曉:並非影評中揣測的同性戀,而是鄭宇星自己的人生理想。

這麼來看,男主的渣男行為裡的親吻在於承認兩人之間的純愛關系,而拒絕告白則是自我克制和成長。在面臨高考復讀的壓力以及不同的家庭成長環境下,兩人本就有著不同的目標,在現實的限制下學會考慮他人的處境,主動學會自我克制,才會在未來的瞬間出現奇跡般的相遇。

從純愛的視角來看,即使純愛主題的發展存在著年代差,有著不同的社會語境,《盛夏未來》和《你的名字。》殊途同歸,講述的都是浪漫的虛構的想象在現實的碰撞下如何存活的問題。

正如林少華所言,純愛作為一種理想如何在現實中進行有效的運用和產生影響,是值得全世界所有創作者思考的主題。

【參考資料】

“純愛物語論:伊藤左千夫『野菊の墓』を中心に”、高橋與四男、東海大學紀要、2006年

《ゼロ年代の想像力》、宇野常寬、早川書房、2008年

《日本電影史》、佐藤忠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年

《母性のディストピア》、宇野常寬、集英社、2017年

《日本電影史110年》、四方田犬彥、新星出版社、2018年

“坍縮、回溯與純愛消解——華語青春片的青春話語衰變”、王聖、《電影文學》、2021年

《純愛與純愛文學的可能性》、林少華、文學自由談、2022年

【註釋】

[1]例如日本電影學術泰鬥佐藤忠男2017年出版的《戀愛映畫小史》,不僅考證了二戰前後日本的戀愛電影,也粗略探討了東亞地區和伊斯蘭地區的戀愛電影;而在電影領域之外,阿部真太的《ハタチの原點―仕事、戀愛、家族のこれから》從流行音樂J-POP的領域研究日本90年代以後的純愛潮流;宇野常寬的《ゼロ年代の想像力》的部分章節則探討了21世紀前後日本二次元領域的純愛現象,相關學術書籍的出版和學術研究論文的不斷湧現,不斷豐富“純愛”這一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大有形成潮流之勢。

[2]純潔教育即“性教育”,1947年,日本文部省發佈“關於純潔教育的實施”被通知,次年成立“純潔教育委員會”,科普西方的科學性知識和性道德,強調異性愛的正統地位,在同時代三島由紀夫的《潮騷》等文學著作中可見描述。

[3]太陽族運動是日本戰後的一股文藝思潮,緣於日本作家石原慎太郎於19 55年出版的小說 《太陽的季節》。《太陽的季節》榮獲芥川獎時,在《東京周刊》刊登的石原慎太郎與大宅壯一的對談中第一次使用“太陽族”這一詞語。雖說太陽族在隨後的太陽族電影的商業宣傳裡被視作健康陽關的象征,但其本意指的是無視道德秩序、崇拜感官享樂的年輕人。

[4]日本的學生運動最早可見於大正時期,這裡主要指60年代日本安保運動和東京大學為首的全共鬥事件、70年代日本聯合赤軍等極端左翼運動,由於各種原因這些運動遭到失敗後迅速消散,對當下的日本社會依然有著重大影響。

[5] 21世紀初日本電影界出現的一股創作潮流,從一個溫和的視角追憶和描繪過去的昭和時代,代表作有山崎貴導演的《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巖田明彥的《黃泉歸來》等。

[6]決斷主義是德國法學家施密特創作的用語,在日本思想家宇野常寬的論述中用來闡述日本社會從90年代存在的什麼也不做的“家裡蹲”主義到21世紀初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意志去行動這一思想轉變。

推薦閱讀

前瞻:KD歐文對話波神庫茲馬 籃網欲擒奇才沖4連勝

體育12月12日報道:佈魯克林籃網隊(16勝12負)已拿到3連勝,他們13日將做客對陣華盛頓奇才隊(11勝16負)。杜蘭

健康

這類人,飯後確實不能馬上洗澡

吃完晚飯,接著洗個熱水澡,就可以安心拿著手機鉆進被子了。可是,很多人說吃完飯不能馬上洗澡,這是不是真的?答案是,有幾類人

健康

大藥廠“買買買”,一年“敗掉”62億美金

對於大藥廠來說,“買買買”是常規操作。有太多成功的例子告訴大藥廠們,沒有什麼增長煩惱,是收購一家Biotech解決不了的

全球

坦桑尼亞,中國老板的快樂福地?

很多人印象中的非洲大陸充滿貧窮與戰亂,現實中的非洲大陸還充滿財富與機遇。在非洲中南部的坦桑尼亞,就有數以萬計的中國人在這

健康

我們離治愈孤獨癥有多遠?

一直以來,人們希望建立神經或精神疾病的實驗模型,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大腦或研發藥物。最近,神經科學家塞爾吉·帕斯卡(Serg

健康

怎樣才能健康地老去?

日本是全球范圍內老齡化問題最為嚴重的國家。“怎樣才能健康的活到100歲”,已經成為了1.2億日本國民的共同話題。通過這篇

全球

全球樓市泡沫一個一個爆了

在全球央行的加息潮下,全球樓市擊鼓傳花的遊戲進入尾聲,令人聞風喪膽的大崩盤或將重現。歐洲方面,英國房價出現了15個月來的

全球

去以色列做電商,前景如何?

一、國家概況以色列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國家,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色列也是一個發達國家,是中東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同時也

全球

天然氣倒貼錢白給,歐洲人還裹著電熱毯過冬?

歐洲能源危機已經有一陣子了,咱們大A的彩虹集團享受著歐洲人用不起暖氣,狂買中國電熱毯的紅利,13個交易日股價翻倍。在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