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消費者來講,生鮮是高頻剛需的消費品類,占生活消費支出結構很大的一部分。不管在哪個國家市場,生鮮都是一門“大生意”。
近幾年來,國內的生鮮電商上演了“百團大戰”,湧現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盒馬鮮生、興盛優選、十薈團、美團優選和橙心優選等一大批生鮮電商玩家。很多生鮮電商公司也曾風光無限,引來互聯網巨頭斥資持股佈局以及投資人不斷加碼。然而在激烈的競爭之下,資金鏈斷裂和經營虧損等各種問題暴露,也讓很多生鮮電商公司紛紛倒下。
相比之下,東南亞生鮮電商市場仍處於發展的早期,也是一片藍海。在生鮮電商滲透率遠低於發達市場的情況下,做東南亞生鮮電商可能還要吃很多的苦頭,但也意味著有更多待開發的機會。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市場,本文將著重關註東南亞B2C生鮮電商。
一、需求、互聯網、疫情成東南亞生鮮電商驅動力
IGD Asia調查顯示,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區域生鮮市場,預計2018年至2023年期間的復合年增長率將達到6%。到2023年,亞洲生鮮市場價值將達到4.2萬億美元,高於2018年的3.1萬億美元。
另外,到2023年,亞洲在全球生鮮市場支出中的份額將達到37%,為全球生鮮市場價值增加約1.1萬億美元。其中,中國、印度和印尼將成為該地區收入增長的最大貢獻者,占到2023年新增銷售額的74%。
就東南亞而言,這是一個有著6億人口的市場,且人口結構非常年輕,對生鮮的消費需求自然也非常龐大。CBNC在2020年的一份報道指出,東南亞生鮮消費總支出約為3500億美元。
此外,隨著東南亞消費者消費能力的增強以及消費觀念的改善,東南亞生鮮消費需求有望進一步增加。2021年East-West Center和其他研究報告顯示,東盟10國的中產階級將在2030年達到3.5億人,是2015年總數1.35億人的兩倍多,且中等收入人群到2030年將占這些國家總人口的51%。
這也意味著,東南亞消費者更願意在生鮮消費支出上花更多的錢,且對生鮮食品有更高的要求。
不僅如此,由於近年來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和受疫情的影響,東南亞生鮮市場的戰場已經從傳統的線下超市和菜市場轉移到線上電商平台和移動App。
據谷歌、貝恩和淡馬錫聯合發佈的2020年東南亞互聯網經濟報告,生鮮目前占東南亞總體零售支出的50%以上。受疫情影響,2020年使用生鮮電商的東南亞用戶數量翻了一倍,其中47%的人是生鮮電商新用戶,且64%的東南亞用戶至少在網上購買過一次生鮮雜貨食品。
據CNA報道,新加坡政府於2020年2月7日將“疾病爆發應對系統”(DORSCON)從黃色預警升至橙色預警,“囤貨潮”也開始了。除了實體店面出現搶購人潮,各類新加坡生鮮電商的訂單也暴增,比如本土生鮮電商RedMart的訂單比疫情前周平均訂單高出300%。
在使用生鮮電商的過程中,東南亞消費者已經逐漸養成在線上購買生鮮食品的習慣,為未來生鮮電商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推動力。
2020年東南亞互聯網經濟報告指出,82%的東南亞用戶對使用生鮮電商感到滿意,76%的東南亞用戶會在後疫情時期繼續在線上購買生鮮雜貨食品。這主要是因為,有62%的人認為使用生鮮電商讓生活變得更加便利,46%的人認為使用生鮮電商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此外,谷歌、淡馬錫和貝恩報告還指出,到2030年,消費者在生鮮雜貨上支出的40%將流向電商平台。不得不說,相比從超市、菜市場等傳統線下渠道購買生鮮食品,生鮮電商的確為消費者提供了送貨上門的便利以及社區團購的折扣,成為許多消費者購買生鮮食品的首選渠道。
二、本地生鮮電商玩家多、且多種模式共存
相比中國生鮮電商激烈的競爭,東南亞生鮮電商市場的掘金機會似乎更多一些。
菲律賓生鮮電商YeahFresh野菜的創始人兼CEO Max指出,YeahFresh野菜在菲律賓的生鮮平均毛利能做到45%,海鮮產品、普通水果和肉禽毛利的毛利能分別達到50%、60%、25%。另一邊,新加坡社交電商WEBUY向7點5度透露,WEBUY在新加坡的生鮮平均毛利能達到30%,其中線下海鮮15%~20%,水果30%~40%,肉禽15%~20%(新鮮,冰鮮類不包括冷凍)。
雖然生鮮的客單價相對較低,毛利也不算高,但勝在是一種高頻消費的產品。而且,很多生鮮電商不僅僅是賣生鮮這一類產品,還會賣一些高客單價低頻消費的日用品,從而提高平台整體的訂單金額和提升用戶的下單頻次。
從這幾點來看,生鮮電商的生意還是吸引了不少玩家入場。整體來看,東南亞生鮮行業處於初時期,但多種模式已經出現在市場上。除傳統生鮮雜貨電商外,“到家”模式,店倉一體模式和社區拼團等創新模式不斷湧現。
1. 傳統生鮮電商
通過互聯網將生鮮雜貨產品通過自建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等直接配送給消費者,一般為用戶下單後,1~2天送達。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在早期就培養用戶習慣,獲客成本不高,且有一定的認知度。不過,弊端在於履約能力受限於最後一公裡運力且對資金鏈的依賴較強。
在中國,這類模式的代表玩家有天貓生鮮、京東生鮮等。與中國相似的是,東南亞傳統生鮮電商玩家也出自Lazada、Shopee和Tokopedia(現為Goto)等電商平台。
(1)Redmart
Redmart成立於2011年8月,算是新加坡生鮮電商的鼻祖級玩家,提供生鮮食品、家庭必需品和特色農產品等。2016年,Redmart被Lazada收購,成為其旗下的線上生鮮超市。Redmart主導著新加坡的食品生鮮雜貨網購市場,擁有自己的食品供應鏈、倉庫和物流,能在兩小時內實現交付。
(2)Shopee Mart
2018年,Shopee相繼在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印尼市場推出Shopee Mart,為用戶提供便捷的在線購買生鮮食品和雜貨的服務。如今,Shopee Mart還推出了次日送達服務。當用戶在中午 12點之前在Shopee Mart上購買標有次日送達標簽的商品時,就可以享受由Shopee Express負責的次日送達服務。
(3)Tokomart
2021年3月,印尼電商Tokopedia(現為Goto)推出線上生鮮服務Tokomart。這項服務使用地理標記技術,使用戶可以更輕松地從最近的賣家那裡購買生鮮和日用品。
Tokopedia(現為Goto)商業開發高級主管Hartawan Lesmana曾表示,生鮮和餐飲類別已成為Tokopedia最受歡迎的類別之一。與疫情前期相比,生鮮和餐飲類別產品的交易量增長了三倍,如雞蛋、魚、方便面、茶、蜂蜜和當地咖啡等產品為最受歡迎產品。由於該項服務仍處於第一階段,隻有雅加達和萬隆的用戶可以使用。
2. “到家”模式生鮮電商
生鮮電商通過在社區周邊設置前置倉或者與線下商超、零售店和便利店等合作,覆蓋周邊1~3公裡內的消費者,在消費者下單1小時內快速把生鮮產品配送上門。從更細分的角度來講,到家模式的生鮮電商又可以細分為第三方平台到家和前置倉到家。
(1)第三方配送平台
第三方平台到家是指第三方開放平台為線下門店賦能,比如京東到家和美團配送這樣的第三方平台連接線下超市和便利店,由自家騎手負責生鮮配送。這種模式為線下門店提供流量入口、運力支撐以及大數據服務,通過扣點或者收取傭金方式實現盈利。
為了做好生鮮品控或者提高盈利點,有的第三方平台也會做起前置倉或者社區團購,比如美團買菜和美團優選。以第三方配送為主的東南亞生鮮電商代表玩家則有:
HappyFresh
HappyFresh成立於2014年,是總部位於印尼的按需生鮮派送平台,借鑒了美國配送平台Instacart的模式。目前,HappyFresh在印尼、泰國和馬來西亞均有運營。通過與線下零售商合作,HappyFresh采用按需消費模式銷售產品,保證在一小時之內把產品送達給客戶。最近,為了更好地實現生鮮產品交付,HappyFresh還正式推出了一系列雲倉庫HappyFresh Supermarket。
GrabMart
Grab與區域性生鮮雜貨配送商HappyFresh合作,於2018年進入按需雜貨配送市場。當時在Grab的應用裡有一個分類是Groceries,不過現在這一欄已經變成Mart。在新加坡版Grab App裡,Grab Mart入口已排至第二順位,僅次於Food(外賣),而Transport(打車)功能已被順延到了第三位。鑒於疫情的發展,Grab也順勢在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和菲律賓推出GrabMart服務。
Pandamart
自2019年10月Foodpanda在新加坡開設第一家雲門店以來,Foodpanda的Pandamart的業務已擴展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和菲律賓等亞洲國家的40多個城市。GrabMart和Pandamart提供的產品多以便利店的包裝食品飲品為主,入駐商家少,基本像是一個跑腿服務。2021年1月,受馬來西亞疫情期間社會行動管制令的影響,Pandamar的生鮮訂單在該月就上漲了70%。
MetroMart
MetroMart成立於2015年,是一家菲律賓生鮮電商配送平台,用自家的“購物專員”幫用戶去實體店購物並可在2小時內送貨上門。除了生鮮產品,現在Metromart還提供寵物用品、數碼產品、甜品、酒類、飲料、鮮花甚至化妝品的遞送服務。
(2)前置倉模式
前置倉模式主要是生鮮平台為了追求極致的速度,提前將貨物運送到社區附近的前置倉內儲存。消費者在生鮮電商平台下單後,直接從前置倉中揀取、包裝貨物,並完成配送。由於前置倉基本覆蓋周圍三公裡的小區,所以這種模式下的生鮮配送可以大大縮短時間,同時降低了生鮮產品的損耗。
在中國,這類代表玩家有叮咚買菜、每日優鮮和樸樸等。在東南亞,也有這樣的前置倉生鮮電商玩家,比如由中國出海創業者在菲律賓創建生鮮電商YeahFresh野菜。
YeahFresh
YeahFresh野菜成立於2020年,通過前置倉模式,自建配送團隊,允許用戶在自己的線上平台和第三方平台下單,日均訂單超200,實現了馬尼拉大區半小時到1個半小時內送達。在品控和降低損耗層面,YeahFresh野菜從原產地采購之後,會對所有產品進行一次精選打包,然後全程使用冷鏈運輸。
(3)其他
相比之下,一些東南亞生鮮初創公司並沒有特別強調前置倉模式。雖然它們也有自己的生鮮供應鏈和生鮮倉庫,但有些配送服務是當日達或者次日達,而非像前置倉那樣進行1小時內的即時配送。這一類到家模式的東南亞代表玩家有:
Sayurbox
Sayurbox於2017創建,是一個銷售優質蔬菜、水果、肉類、海鮮等商品的在線生鮮雜貨平台,這些商品直接來自當地農民、生產商和供應商,目前服務超100萬客戶,並與全國1萬多名農民合作。
Segari
Segari成立於2020年疫情期間,幫助農民和供應商能夠更快地出售他們的農作物和生鮮產品。從農民端到消費者端,用戶可最快在15小時內獲取到生鮮商品。
Pasarnow
Pasarnow於2019年創立,旨在簡化印尼復雜的生鮮產品供應鏈,與本地農民和食品供應商合作采購水果、蔬菜和肉類食品。該平台向C端和B端用戶提供生鮮產品,次日送達。
Allofresh
印尼生鮮平台Allofresh由印尼電商上市公司Bukalapak、印尼零售公司Trans Retail Indonesia和新加坡投資公司Growtheum Capital Partners合資成立,並於2022年3月推出。Allofresh在印尼提供144個類別、超過150000 個SKU的生鮮和日用產品,可在3小時內完成送貨上門。
Jocom
Jocom成立於2015年,自稱是馬來西亞排名第一的生鮮電商平台,通過其子公司Jocom MShopping和Jocom Ethirty 7經營。目前,Jocom擁有300萬用戶、500家供應商和15000個SKU。用戶下單後,Jocom會在規定時間內送貨上門。
3. “到店+到家”模式生鮮電商
這類生鮮電商在社區周邊開設門店,以門店為中心服務周邊1~3公裡的用戶,用戶既可以到店消費,也可以在APP下單後選擇送到到家服務。簡單來講就是到店消費+線上購物+即時配送,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消費體驗。在中國,這類代表玩家有盒馬鮮生、7 Fresh等。東南亞代表玩家則有:
Honestbee
Honestbee於2018年10月在新加坡推出線下零售概念店——“未來超市”Habitat by Honestbee。整個超市沒有收銀員,員工隻需負責將商品上架,而顧客需要先下載apps,使用會員ID的二維碼進入。Habitat與盒馬鮮生的相似之處非常明顯:可以選擇在店裡購物還是選擇按需送貨;采用移動支付;購買新鮮的海鮮後,還可以選擇進行現場加工。但目前,Honestbee已經停止運營。
除此之外,由傳統線下商超推出的生鮮APP,直接負責把在線上超市下單的生鮮送貨到家,也可以提供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消費體驗,且這種模式具有較強的品牌優勢和誠信力。
中國很多大超市早已經支持線上APP下單並送貨上門,比如永輝超市旗下的永輝生活App。受疫情影響,東南亞很多線下商超也轉型做線上業務,進一步促進東南亞生貨電商的發展,比如新加坡超市FairPrice Online、Sheng Siong Oline、Cold Storage等也支持生鮮送貨到家服務。
4. 社區團購模式生鮮電商
以社區為核心,團長負責社群運營,用戶在社區進行生鮮貨物的自提。即消費者通過團長(一般為社區夫妻店)推薦或自行在電商APP/小程序下單,次日在團長處自提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投入的履約成本較少,且能夠給用戶提供價格更優惠的生鮮產品。
中國代表玩家有興盛優選、十薈團、美團優選、多多買菜、橙心優選等。東南亞代表玩家則有:
WEBUY
WEBUY成立於2019年,是一個以社區團購模式為主,銷售生鮮雜貨的電商平台。WEBUY憑借其獨特的團購模式,使住得很近的人們可以一起批量購買,然後在一個指定的地點取貨,從而通過降低運費。
Super
Super於2018年推出,是一個專註印尼二級、三級市場的社區團購電商。受拼多多模式的啟發,Super通過B2A2C(即企業-代理-消費者)的商業模式來建立與消費者的聯系。Super的社區團長又稱SuperAgen,負責分銷Super商品、集合團購訂單、線下收款及送貨等;此外,Super還搭建了提貨點SuperCenter和倉庫Super warehouse。
KitaBeli
KitaBeli成立於2020年3月,用戶可以組團在KitaBeli的App上進行生活必需品和快消品的團購,以此獲得購物折扣。除了低價,KitaBeli還提供包郵、一日達、24小時客服支持等服務。自推出以來,KitaBeli聲稱其每月環比增長80%以上,用戶群已經滲透到印尼二級到四級城市。
三、東南亞生鮮電商也不易,直面種種困難
與中國一樣,東南亞生鮮電商的發展之路其實也不大好走。中國生鮮電商尚能在“百團大戰”中燒錢,但有一些東南亞生鮮電商隻能默默抱住大公司的“大腿”來生存,有一些甚至隻能在一段操作猛如虎之後消失在市場上。
比如,HappyFresh在2017年就進行了高層重組,聯合創始人Markus Bilher卸任CEO一職,轉身作為公司副總裁,從旁協助公司運營。CEO職位由原來Lazada印尼高級運營副總裁Guillem Segarra接任。
2018年7月,東南亞的網約車巨頭Grab與HappyFresh達成合作。緊接著Grab Ventures於2018年9月購入了HappyFresh的少數股權。幸運的是,HappyFresh在經歷疫情之後發展得還不錯,並在2021年7月拿到6500萬美元D輪融資。
另外,HappyFresh還在2020年1月與社交平台LINE合作推出了LINEMAN,為LINE平台用戶提供生鮮雜貨配送服務。
相似的是,Redmart抱上了Lazada的“大腿”。
Redmart曾一度遭遇財務問題,處境維艱。2016年11月,Redmart被阿裡旗下的Lazada收購。據Techcrunch消息,當時的收購價估計僅為3000萬美元到4000萬美元,而此前Redmart共融資5500萬美元。
對Redmart來講,這或許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但為了在這個市場上生存下去,歸入Lazada旗下也是一個難得的歸宿,畢竟大樹底下好乘涼。
此外,同行之間的收購也成為生鮮電商的出路之一。2022年3月,WEBUY宣佈收購印尼生鮮電商Chilibeli,收購細節暫未披露。這筆收購將幫助WEBUY在東南亞市場實現更大的擴張。
Chilibeli於2019年創立,通過其代理網絡將農民、供應商和消費者聯系起來,以可承受的價格提供新鮮和優質的產品,並將新鮮產品送到家。
相比之下,Honestbee就沒那麼幸運。盡管Honestbee在2018年推出的Habitat是新加坡乃至東南亞首家“未來超市”,但這個概念其實是店倉一體化的改進版。這一次的創新是為公司測試未來零售的線上和線下整合策略。
但從結果看,Honestbee沒有成功。從2019年開始,Honestbee一直在走下坡路,拖欠商家、拖欠工資、資金鏈斷裂、申請重組等,危機四伏搖搖欲墜。據straitstimes在2020年3月報道,自從Habitat於2月10日停止運營後,Honestbee裁減了約80%的員工。
另一邊,Honestbee聯合創始人兼前CTO Jonathan Low在2019年離開公司後開始了新的生活,他的新創業公司Ajourney將加入2022年夏季批次的Y Combinator加速器計劃。
東南亞生鮮電商公司會出現這些危機的背後,隱藏著本地生鮮電商面臨的種種挑戰。
1. 生鮮供應鏈不穩定
對比中國,如盒馬鮮生、每日優鮮的生鮮電商漸漸滲透日常生活的背景下,國內菜市場的占比率相比之前已經大幅下降。而對於東南亞來說,菜市場鮮活度高,價格親民、方便便利等特點,仍然是東南亞生鮮流動的主渠道。盡管東南亞生鮮供應鏈有一定的本地優勢,但也存在一些供應鏈分佈不均的挑戰。
以菲律賓市場為例,YeahFresh野菜創始人兼CEO Max在2022年接受7點5度采訪時曾指出,菲律賓蔬菜產量不高,比如馬尼拉60%的蔬菜都產自碧瑤,而整個馬尼拉大區沒有專門的蔬菜批發市場,這就意味著蔬菜主要是各商販/供應商自行從產地運輸到目的地進行販賣,物流效率低下,不確定性高。
另一邊,馬來西亞政府宣佈於今年6月1日開始禁止出口雞肉,直至國內物價和生產趨於平穩。這一舉措讓鄰國新加坡措手不及,一度陷入“雞慌”。
據美聯社報道,新加坡大約三分之一進口禽類來自馬來西亞,且大多進口活雞,再到國內宰殺和冰鮮處理。而據The Straits Times,雞肉銷售商預測,冰鮮雞肉價格可能上漲30%。
不過,在禁令實施半個月後,馬來西亞已經部分解除了雞肉出口禁令,新加坡至少有一家主要家禽生產商被允許恢復從馬來西亞進口優質活雞。新加坡三大雞肉供應商之一其祥食品(Kee Song Food)稱,馬來西亞當局允許該公司從6月14日開始恢復進口活甘榜雞(即散養雞)。
從6月18日開始,該公司將能夠從馬來西亞進口烏雞。另外,新加坡政府也積極擴大其他渠道的雞肉來源,已批準印尼、泰國、巴西和澳洲等20多個國家的雞肉進口,以維持雞肉穩定。
2. 生鮮產品損耗大、成本高
生鮮產品保鮮期短、易腐爛,不宜遠途運輸,這就導致了生鮮產品本身損耗大。但隻有10%以內的損耗,生鮮才可以盈利。而且,生鮮產品需要經過一級級經銷商,並在流通環節不斷加價,最終從原產地送達消費者手中。
更重要的是,生鮮對儲存和配送的要求較高,導致整體運營成本增加。比如,生鮮配送中的一大痛點在於冷鏈物流。很多生鮮產品從倉庫到用戶家需要全程冷鏈運輸,冷鏈成本極高。
另外,每一種水果的儲存方式也是大不一樣的,溫度、濕度都有很高的要求,對冷庫需要進行很大的投入。更要註意的是,東南亞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常年氣候炎熱,對冷鏈冷藏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意味著隨著訂單規模的增加而增加,訂單越多,用掉的冰袋、泡沫箱就越多,成本就越高。
3. 生鮮電商履約能力不足
在疫情嚴重時期,東南亞各國生鮮電商市場出現不同程度的搶購事件,以往通常可選擇在一兩天內送貨到家,但因搶購人爆滿一開始隻能選擇一周後送貨。有的生鮮平台甚至暫停接單,以設法清理大量積壓的訂單。這些都暴露出很多東南亞生鮮電商履約能力的不足,配送運力投入不足。
與此同時,東南亞物流基礎設施有待完善,破碎的地理特點也對生鮮配送的最後一公裡提出挑戰,影響配送時效。
4. 生鮮電商同質化競爭加劇
與中國生鮮電商相似的是,東南亞生鮮電商也面臨著同質化的問題。生鮮產品大多都是農產品,品牌附加價值不高,產品同質化的現象很常見。即使東南亞也存在各種模式的生鮮賣家,但各種模式上也有多個競爭者,這種情況在印尼市場尤為常見。
比在中國做生鮮電商更難的是,東南亞生鮮平台的背後缺乏強有力的金主,目前融資規模也處於較早期階段,公司很難進行燒錢營銷來增加用戶粘度。在未來同質化競爭加劇的背景下,生鮮創業公司一不小心經營不善,就很容易出局。
不過,不同模式下的生鮮電商本身也面臨很多挑戰。比如:
前置倉模式可以給顧客很好的交付體驗,但挑戰是庫存管理和履約環節的重資產投入;
平台到家模式的生鮮品控得不到保證,影響用戶後續購買期望;
社區團購模式雖然履約成本較低,但實際在供應鏈倉儲建設、激活用戶、維護團長等方面成本較高;
店倉一體模式既要承擔門店成本,又要承擔線上倉儲配送的成本,生鮮電商的總成本也進一步增加等。
疫情過後,東南亞各大生鮮電商平台還將長期面臨用戶留存、成本管控、效率提升等多方面考驗。
對此,活水資本(Ondine Capital)創始人合夥人Randolph Hsu也和7點5度分享了他的看法:
“從市場規模來看,東南亞地區有著超過6億消費者,預計到2025年,東南亞的線上消費將達到2000億美元的量級。但是對比國內,東南亞生鮮電商還是有著以下幾大問題:
滲透率較低,培養用戶養成線上消費的習慣是一個挑戰。人均收入不高和基礎設施建設不發達,客單價難以提升,損耗率和履約成本又相對較高。模式上尚未達成統一,還需要根據當地情況進行不斷摸索調整。”
四、生鮮電商創業者有信心,投資人也有機會
盡管從長遠來看,東南亞生鮮電商還會面臨很多挑戰,但其市場爆發力仍然值得期待。據調查研究公司Forrester報道,生鮮是亞太地區增長最快的消費類目。
從2014年到2019年,該地區的消費者對生鮮電商的接納度有望提升30%。而生鮮電商市場的滲透率也有望翻倍,從2020年的5.1%增加到2024年的10.6%。但總體而言,由於線上購買生鮮的頻率低以及交易金額較小,東南亞生鮮電商的滲透率比較低,約為2%。
相比之下,像美國和中國這些市場的生鮮電商滲透率接近10%,這也從側面表明東南亞生鮮電商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如果東南亞生鮮電商的滲透率能達到10%~20%,整個生鮮電商市場規模能達到500億美元~1000億美元。
雖然生鮮電商在中國發展較為坎坷,在東南亞也還尚待成熟,但YeahFresh野菜創始人兼CEO Max非常看好行業前景:
“國內的這些電商,拼的更多的是資本和效率,而在東南亞像菲律賓這樣的市場成本低,年輕人口多,用戶更在意的是服務和產品,我們也有時間去把基本功做紮實。而且,菲律賓整體零售規模要大於同等收入的國家,因為每年有300億美金會匯回菲律賓國內。”
除了常見的傳統生鮮電商和平台到家模式的生鮮電商,社區團購模式的生鮮電商也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註意。WEBUY CEO Vincent Xue在2020年接受7點5度采訪時曾表示,在國內,很多社區和生鮮電商都做得如火如荼,但是在東南亞,綜合性電商和垂類社區電商是一片藍海,就是垂類社區電商還沒出現真正的大頭。
目前電商大頭是有出現,像Shopee,Lazada這些綜合性電商平台,但是社區電商,甚至像國內拼多多這種拼團社交電商是沒有出現的。所以,在東南亞,社交電商的發展前景還是不錯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而從資本的角度來看,投資人們也看好東南亞生鮮電商的發展,尤其是印尼生鮮平台和生鮮配送。BEENEXT Capital的合夥人兼印尼市場負責人Faiz Rahman在2021年接受7點5度采訪時曾透露過投資印尼生鮮電商Segari的原因,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生鮮雜貨商品的線上滲透率是貿易行業裡最低的,這也可能是因為生鮮雜貨類目本身裡包含生鮮類以及其它種類更復雜的商品導致。同時,這也恰巧說明這個行業裡有更多的機會。”
另外,活水資本的創始人合夥人Randolph Hsu指出,除了互聯網巨頭,目前東南亞生鮮電商玩家多在一個區域打攻堅戰,很少有跨多個區域的玩家。因此,東南亞生鮮電商在體量和融資額上與國內相比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以印尼為例,生鮮頭部玩家Sayurbox在C輪融資中斬獲1.2億美元,大約隻是每日生鮮在2016~2017年處於眾多競爭下的融資規模。而後來,每日優鮮在上市前又陸續斬獲了7次更大規模的融資。
對比之下,資本尚未完全湧入東南亞的生鮮電商市場,未來頭部玩家不管是在體量還是融資額上都有機會取得新的突破。
五、借鑒+創新,東南亞生鮮電商未來有可為
關於行業大趨勢,YeahFresh野菜創始人兼CEO Max表示可以借鑒國內的一些趨勢,比如預制菜和半成品都是很有前景,因為它們是對現有生鮮產品的重要補充,也能體現出差異化。“從長期看,生鮮電商這個趨勢必然會在各地生根發芽,而我們在菲律賓的經驗也可在印尼、泰國和越南等市場得到應用。”
對於借鑒中國趨勢這一點,活水資本的創始人合夥人Randolph Hsu表示贊同。
他指出,在中國,互聯網巨頭推動的生鮮與電商相結合的商業模式已經相對成熟,例如阿裡旗下的盒馬鮮生和美團旗下的美團買菜等。以盒馬鮮生為例,它是一個集線下超市、購物App、自有物流於一體的品牌,旗下主打新鮮農產品和自有預制菜和半成品,這一趨勢對東南亞的生鮮電商發展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對現有的生鮮電商來說,將自己從一個切入角度拓展到一個綜合的商業模式本身就意味著一個更可靠,更有利可圖的新故事,但這需要生鮮電商在產品、物流與供應鏈體系都有著相應的洞察與提升。對互聯網巨頭來說,投身生鮮電商賽道也能讓現有的流量更物盡其用,往各個細分領域進一步衍生,相互補充。”
另外,Randolph Hsu還觀察到,東南亞的生鮮電商有著更多“出海”和“融合”的基因。
“一方面,創始團隊會有著更多海外的相關經歷背景;另一方面,公司在模式上往往會從中美相對成熟的玩家中借鑒多個元素,再結合當地情況探索新穎的商業模式。在中國已經非常成熟的前置倉模式在東南亞采用的比例就相對較小,但同時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各類團購、商超代購、為商超供貨和驛站服務等各類模式的存在。”
而就生鮮電商模式而言,未來東南亞也有可能像中國一樣出現“到櫃”模式生鮮電商,進一步豐富多種模式並存的格局。
以國內玩家食行生鮮為例,用戶通過手機下單,可在社區冷櫃自提產品,大幅降低了菜品損耗和物流成本,使手機買菜比傳統菜場更便宜、更便捷。這種模式的優勢還在於將傳統B2C式的終端快遞高成本,轉化成了C2B的低物流成本模式,需要的物流成本比“到家模式”低一半。不過,這種模式對基礎設施的要求會更高,尤其是冷櫃的選址以及冷藏技術。
除了B2C生鮮電商,B2B生鮮電商在東南亞也在崛起。
比如泰國B2B生鮮食品平台Freshket、印尼B2B農業綜合平台TaniHub和新加坡農業科技公司Glife等,都是通過構建平台幫助農民直接向B端用戶銷售新鮮農產品的電商平台。其中,Freshket和TaniHub的母公司TaniHub Group都已經完成了B輪融資。
傳統上,食品供應鏈效率低下且時間花費長。而農產品數字平台可以減少摩擦和浪費,農民能獲得更多利潤,餐飲業也能以更低的價格購買農產品,整個農業-餐飲產業鏈都能獲得可持續的發展。
而為了解決食物浪費問題,新加坡B2B生鮮電商公司TreeDots采用技術做好餐飲食物的供給與需求匹配,比如將未售出的庫存從供應商處重新分配給餐館和咖啡館等企業。
同樣重視B2B生鮮電商服務的還有上文提及的Pasarnow,其聯合創始人兼CTO Donald Wono表示,B2B生鮮電商可以為供應商解決產品質量和供應效率等痛點,且利潤要比B2C生鮮電商要高。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東南亞生鮮電商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善,生鮮電商企業的發展機會也會越來越多。對於中國出海企業來講,提前佈局,制定要差異化戰略,或許也能在東南亞生鮮市場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