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來臨之際,歐洲天然氣過剩了……..由於庫存維持高位接受能力有限,歐洲部分地區液化天然氣供過於求,現貨天然氣價格一度跌至負值。無獨有偶,美國西德克薩斯地區的天然氣兩年來首次跌至負值。這讓人不禁聯想起1929年(大蕭條時期)的那天——城裡的工人饑腸轆轆的尋找食物,而農場主卻將牛奶倒掉。
一、歐洲、美國驚現負氣價
當地時間10月24日,歐洲部分天然氣現貨價格一度跌成負數,至-15.78歐元/兆瓦時,為有史以來的最低價格。價格降至負數意味著,天然氣生產商實際上是在花錢請人把天然氣從他們手中拿走。
受此影響,歐洲TTF天然氣期貨主力合約本周一跌破100歐元/兆瓦時關口,至96.5歐元/兆瓦時,日間跌幅達15%,創4個月新低。主力合約價格較8月創下的346.5歐元/兆瓦時峰值回落70.8%。
同日,美國西得克薩斯地區的Waha天然氣價格大幅下跌至0.20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左右,10月25日繼續跌至負2美元左右,這是自2020年以來首次該天然氣價格跌至“0”以下,而一周前該價格約為5美元。
相比之下,美國基準期貨紐約天然氣價格在5.20美元附近,歐洲期貨價格接近28美元。如果該地區天然氣價格繼續下跌至“0”元以下,那麼當地的能源生產商們就會開始通過燃燒等方式消耗掉過剩的天然氣(當然,他們也可以把天然氣免費送人、同時向對方支付運費)。
整體來看,一夜之間,原本供不應求的天然氣市場已經變成供應過剩的情況了。
二、“倒牛奶”事件重現?
首先,我們需要先解釋一下當年有名的“倒牛奶”事件的基本原理。當年農場主寧可把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在當時牛奶價格大幅下跌後,牛奶的儲存、運輸以及銷售成本已經高過了牛奶本身的售價,將會導致農場主“越賣越虧”;
二是農場主通過“倒牛奶”這樣的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市場上的牛奶供應量,進而希望抬高牛奶的價格(類似於OPEC的減產保價);
三是因為奶牛產奶的周期較穩定,供給彈性不足,農場主無法讓奶牛立刻停止產奶,來調整市場上的供需結構。(核心原因)
同理,目前天然氣出現“負氣價”的原理也是這樣的。由於天然氣的儲存較為不便(需要通過特殊的壓力容器儲存),且天然氣的產量變化彈性較小(會源源不斷的產氣)。這是目前出現“負氣價”的底層邏輯。
所以早在2019年3月美國就已經出現了類似“負氣價”的現象,天然氣生產商甚至需要支付費用請買家運走天然氣。
三、“負氣價”緣何而來?
解釋完原理,我們再來談一談為什麼現在市場又出現了“負氣價”的情況。
近期,全球天然氣市場價格迎來斷崖式下跌,歐洲TTF天然氣期貨月內跌幅超20%,此外由於天然氣成本水平仍處於高位,二者共同作用下,“負氣價”應運而生。
在天然氣價格暴跌後,其成本開始逐步覆蓋目前天然氣的價格,進而出現了目前“負氣價”的現象。
眾所周知,天然氣除生產成本(固定成本)外,最主要的成本就是其倉儲成本以及運輸成本(變動成本)。
從運輸成本來看:天然氣的主要運輸方式有兩種,一個是管道運輸,另一個是航運輸送。由於目前俄烏關系緊張,北溪線路受到破壞,目前歐洲地區的天然氣主要依靠航運來供應。可以看到,目前全球LNG航運市場異常火爆,發運量明顯高於近三年的平均水平。
在此背景下,全球LNG船的租金快速上漲。截至10月14日,16萬方的LNG船現貨市場運費達39.62萬美元,月環比上漲了21%。
從倉儲成本來看:目前歐洲天然氣庫存相對偏高,庫容率已經達到90.5%,高於近五年的均值水平。偏高的庫存水平也會導致歐洲地區維護天然氣設施的支出進一步上升,側面抬高天然氣的儲存成本。
接下來我們結合具體情況看下歐洲、美國出現負氣價的原因,本文將重點講述歐洲負氣價。
歐洲
市場分析認為,歐洲部分天然氣現貨跌至負數主要與當地天然氣接受能力見頂有關。具體來看,歐洲天然氣供應原本高度依賴俄羅斯。但自今年3月以來,俄氣加速退出歐洲市場,這造成歐洲能源價格劇烈上漲。為緩解能源危機,9月以來歐洲多管齊下,大力增加天然氣采買,這導致大批LNG油輪湧向歐洲。
在經歷大批高價采購後,歐洲天然氣庫存已接近存儲上限。根據歐洲天然氣基礎設施協會(GIE)的數據,截至10月24日,歐盟整體天然氣儲氣率為93.61%,第一大經濟體德國的儲氣率更是攀升至97.5%。
盡管儲氣率已經接近極限,但目前仍有大批LNG油輪駛向歐洲。媒體統計顯示,歐洲本月有望接受82艘LNG油輪,較9月增加19%。MarineTraffic的追蹤圖像則顯示,目前大約有60艘LNG油輪在歐洲西北部、地中海和伊比利亞半島閑置或緩慢航行。
歐洲的液化天然氣接受港口外已形成擁堵。在歐盟最大液化天然氣進口國西班牙,由於無法處理過剩的天然氣,大約35艘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目前在西班牙海岸閑置。
船舶經紀商Fearnleys認為,由於預期價格上漲以及接收燃料的能力有限,越來越多的LNG油輪將在浮動存儲中停留更長的時間。如果狀況持續,目前在海上漂泊的LNG油輪可能將被迫尋找歐洲以外的替代港口來卸載貨物。
歐洲今年的暖冬也使目前的狀況更加惡化。除非寒潮來臨,歐洲政府不會大規模開啟庫存液化天然氣使用。意大利能源公司Illumia 首席分析師兼高級氣象學家 Giacomo Masato預計,考慮到歐洲今年不太可能在11月經歷長時間的寒流,目前的天然氣過剩至少會持續到12 月。
美國
美國德克薩斯州價格最近的暴跌源於北美最大的能源基礎設施公司金德摩根公司(Kinder Morgan)對其在墨西哥灣的兩條重要輸氣管道進行的維修和養護計劃。實際上,管道容量不足是困擾二疊紀盆地天然氣生產商多年的長期問題。
由於管道內的阻塞點長期存在,OTC Global Holdings LP 首席數據分析師 Campbell Faulkner 表示,二疊紀管道容量對天然氣產量的限制“從未得到緩解”,使該地區更容易受到突然供過於求和價格波動的影響。
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EIA)今年8月表示,美國管道運營商和開發商最近宣佈了五個天然氣管道項目,預計將增加從美國二疊紀盆地到美國墨西哥灣海岸附近需求中心的輸送能力。
如果按照計劃完成,四個新宣佈的項目和一個正在建設的優化項目將在未來兩年內提高二疊紀盆地的日產量4.18 Bcf/d。EIA在其最新的天然氣管道項目跟蹤報告中稱,在四個新宣佈的項目中,三個是現有管道的產能擴建,一個是已達成最終投資決定(FID)的新管道項目。
四、歐洲“負氣價”可持續性如何?
短期來看,未來歐洲天然氣價格或持續低迷,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目前市場投機氛圍較為濃厚,且在長協單的影響下,短期內歐洲天然氣供應仍將處於高位。由於前期歐洲天然氣價格較高,在歐洲“不惜一切代價”補充天然氣的背景下,全球各地均向歐洲輸送高價的天然氣,且其中大多為長協訂單。可以看到,目前歐洲LNG到港量仍處於同期的高位水平。
二是,目前歐洲主要國家天然氣庫存高位,結構性問題已經弱化。9月歐洲天然氣的庫存已經回升至同期水平,但存在結構性的問題(部分國家短缺)。
不過,這一問題目前已經逐步得到了解決,當前歐洲主要國家天然氣庫容率均已超過了90%,不存在各國哄搶天然氣抬高氣價的基礎。
三是,歐洲已出台一系列價格幹預政策,意圖在需求端控制天然氣價格。此前,歐洲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意圖未來將天然氣的消費需求減少15%左右,如果該計劃順利實行,那麼歐洲對於天然氣的需求將明顯下降。
整體來看,歐洲天然氣的價格在短期內仍將處於低位,但由於前期價格跌幅過大,未來繼續深跌的可能性也相對有限。
五、歐洲天然氣價格大跌後,能拯救歐元匯率嗎?
俄烏沖突爆發後,市場普遍認為歐洲將在今年冬季爆發能源危機,疊加歐洲經濟衰退的預期不斷,導致歐元兌美元匯率開始大幅下跌。
通過數據對比可以發現,歐元兌美元匯率與天然氣期貨價格的相關性高達73.6%(負相關)。
這也就是說,隨著天然氣價格的不斷上漲,市場對歐元的看空情緒就會進一步加重,而隨著目前天然氣價格的暴跌,歐洲爆發大規模能源危機的可能性也會明顯減弱,進而導致市場看空歐洲的情緒減弱,屆時可能會導致歐元匯率回升。
當然,此前歐元匯率的暴跌並不僅僅是因為天然氣價格的高企,歐美貨幣政策節奏的差異、歐洲的實際經濟狀況等因素均是影響歐元匯率的重要因素。
故整體來看,隨著天然氣價格的暴跌,歐元兌美元的匯率壓力可能會有所減弱,但尚不構成歐元強勢反彈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