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前線最新消息,9月開始向歐洲賣保暖類產品的賣家,價格漲幅約15%-40%了。”深耕歐美市場多年的龍出海研究院告訴。
近段時間,歐洲能源危機成為全球關註的焦點,隨著氣溫漸降,歐洲人如何過冬也讓大洋彼岸的中國人“操碎了心”。“歐洲人買爆中國電熱毯”、“法國總統馬克龍都穿高領毛衣了”、“秋衣秋褲在歐洲暢銷”等各種關鍵詞登上熱搜。
一時之間,中國人的“過冬八件套”開始在歐洲受到歡迎。據速賣通相關數據,今年10月份,保暖內衣/秋衣秋褲等保暖類商品,歐洲消費者的主動搜索量達到了去年同期的2倍,而法蘭絨睡衣、“光腿神器”、國產羽絨服、國產熱水袋等產品全歐洲的銷售額也分別有所增長。
部分中國跨境賣家也看到了商機。
原先主賣俄羅斯市場的GASMAN國產羽絨服品牌今年也開始開拓歐洲市場,據品牌主理人李貴彬告訴,今年歐洲市場增速非常快。
如此看來,保暖產品出海歐洲確實成了熱門的生意。
“但並不是所有品類都是如此,而且暫時還屬於短期硬需求。”龍出海研究院告訴,據其描述,由於帶電產品出口政策更為嚴格,目前歐洲保暖產品的需求開始偏向於“無電產品”,電暖系列的需求高峰已經過去了。
“聖誕節過後,這些冬季季節類產品的優勢會有跳水式下滑。”其補充道。
電熱毯不再像傳言中那麼火
雖然高領毛衣、“光腿神器”、熱水袋、電熱毯等各類產品都曾輪番出現在“賣爆歐洲”的熱搜上,但實際上有些品類已經不再像描述中那麼火爆。
比如電熱毯等帶電產品。
9月份之前,這類產品曾有過一定程度的增長。據海關總署數據,2022年前8個月電熱毯出口德國、英國、荷蘭、意大利的數量同比增速創5年新高。但實際上,相對於歐洲,美國才是電熱毯出口的大頭,2022年前8個月,出口額占總額的6成。
“對於歐洲國家,帶電帶磁產品出口程序很復雜,附加費非常高。”龍出海研究院說。
加之電也屬於能源危機之列,隨著電費日漸增長,靠電取暖已不再是天然氣取暖的“平替”,節約生活成本的效果也在大打折扣。比如目前最嚴重的意大利,電價已達到3元人民幣/度。
“天然氣供暖的價格還沒有外界傳得那麼誇張,基本上漲20%左右。”多位海外留學生在與交流時,都提到這一點。
生活在德國西部的留學生何令告訴,當地冬天取暖一般還是靠天然氣,暖氣一般從十月中旬供應至第二年的四至五月。
據何令向展示的費用來看,雖然天然氣價格上升導致供暖成本增高,但還在承受范圍之內。
“之前的房租價格包括了暖氣費用 ,不管價格怎麼變動都不會再多收費,房東也跟燃氣公司簽了幾年合同。”何令說。“但今年之後的燃氣合同他們還沒簽,所以價格需要冬天過後再計算,從目前給的通知來看,每人需補繳32歐元,相比之下,電費反而補繳更多,為38歐元。”他說。
多位歐洲留學生在與交流時提到,相較於天然氣,電費漲幅也並不低,用電代替天然氣取暖,也不算多節約的方式。
除了電費同樣上漲之外,歐洲人的取暖習慣,也令這類產品沒太有後勁。
據何令描述,當地居民此前用電暖設備取暖的習慣並不多,空調都並不常見。在其眼中,並沒有看到身邊有多少人使用電熱毯,當地主流超市也很少有售賣。
“9月前的那波需求很大程度上是恐慌驅動的未雨綢繆。”龍出海研究院說。再加上當時還未入冬,電熱毯賣家有較充足的時間利用低廉的海運將大批產品運輸過去,攤薄了成本。
如果這個時候還打算投入做電熱毯生意的話,時機已經過去。一是為了趕上冬天,需要用更快的物流方式(比如空運,海運最快也要一個月時間),成本會更高。二是此前的那波產出已消化了不少需求,此時再入局空間已經不大。
如此看來,電熱毯出口歐洲更像是一門後勁不足的生意。曾問及四家生產電熱產品的公司,均稱目前已沒有接到出口歐洲的訂單,相較之下,美國訂單反而更多一些。
相較電熱毯等電暖設備,“無電產品”/“發熱產品”生命周期仿佛更長一些。小到“光腿神器”、熱水袋,大到隔熱墻體材料,都有一定的銷量增長。
“這些產品熱銷的基本邏輯在於不需耗電耗氣就可保暖,且價格便宜,性價比很高,歐洲本身就在消費降級。”向歐洲出口服裝多年的大賣家王向清對說。
與許多海外國家一樣,歐洲也正在經歷通脹危機。據何令向描述,其可以直觀的感受到今年的生活成本至少提高了20%。在其向展示的兩張同一家超市的購物小票中,2020年花費63歐元買到的東西要遠比今年花費71歐元買到的產品,要多得多。
在此環境之下 ,消費降級成了驅使這些低成本保暖產品增長的主要因素。
不過,相較於一些隻追求短暫生意的賣家來說,部分跨境賣家則更具野心,“我們不僅追求短期增長,還想趁此時機推動品牌發展,期望給歐洲消費者留下品牌印象。”李貴彬告訴。
但或許對於大部分跨境賣家而言,此波趨勢能否走長期路線、品牌化路線則存在較大挑戰。
首先從品類而言,大部分品類不具備品牌化的條件,生產門檻較低 、同質化較為嚴重。
另外從賣家心態而言,不少想下場的賣家隻是想賺一波快錢,其資金實力也無法負擔品牌路線的高成本。
從大環境而言,冬季遲早要結束。而且長遠看來,歐洲各國也在尋找自身的能源出路。近日土耳其和俄羅斯達成的能源協議就備受關註,能源危機能持續多久還是未知數。
眼下,大多數業內人士認為,將這波增長定義為短期趨勢更為穩健,隨著季節變化和各國國情變化,未來浮動空間很大。
新玩家入局挑戰多
“目前爭取下場的小賣家還是非常多的,籌備100kg產品小賺一筆是不錯的買賣,前提是有這個儲備。”龍出海研究院告訴。前段時間,向其咨詢歐洲物流情況的賣家並不少,而且其中還有很多是做美國等其他市場的賣家。
但對於這些賣家而言,能否趕上“這趟車”,對其貨源儲備能力、物流能力、資金實力都有一定考驗。
首先從時間上而言,多位業內人士告訴,10月初理論上是最快的下手時機,現在再開始趕貨就有些來不及了。率先獲得利益的還是那些本就覆蓋這些品類、或者已佈局好的賣家,早在9月份,該股浪潮就有明顯的突起現象。
對於新玩家而言,此時若不采用較高的物流成本入場,很可能會錯過最佳時效。
“目前較具性價比的方式是空派(空運加派送),幾家空派公司還專門開設了相關物流渠道。”龍出海研究院告訴。
在出現突發的大額需求時,空運、快遞等方式因效率更高往往成為賣家熱衷的補貨手段。再加之歐洲各國港口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罷工跡象,海運不確定因素更高。
相比空運等國際快遞的形式,空派算上起運機場的報關和目的地機場清關的時間,雖然時效上要晚3-4天,但由於成本更低,更適合運輸大批量貨物。
除物流之外,最大的考驗還要來自於供應鏈。鑒於目前這波趨勢增速較快,控制庫存與快速反應的能力則成了關鍵。
“羽絨服供應鏈相對比較傳統,多是按季度訂貨。”李貴彬說,此次能入局歐洲,也是因為早在上半年就準備了相應庫存。
“目前,我們最怕的就是產能過剩。”某浙江生產高領毛衣的廠家告訴,在其看來,歐洲的這波需求隻能維持這一個冬天,且現在熱銷的一些保暖產品基本沒有太高生產門檻,一旦同行都“卷”起來,大家的庫存都會成問題。
浙江省金華市委常委、義烏市委書記王健此前也公開提到這個問題,其建議各賣家和廠家要保持清醒,防止盲目增產造成產能過剩,“我們在對外貿易中要更多著眼和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對於不少想入局的新玩家而言,還有一個考驗則是如何快速適應新市場。
若已在歐洲某個國家佈局的話,想開拓至其他歐洲國家,相對更平滑。據多位業內人士稱,歐洲區域經緯接近,文化相似,各國市場對於產品的需求和營銷的方式差異不大。
而對於此前未在歐洲佈局的賣家來說,重新調研該市場,改良產品和營銷方式,是必不可少的過程。
“我們觀察到今年歐洲的一個流行趨勢,則是大衣越做越長。”李貴彬告訴。其分享了一個細節,往年,在歐洲的街頭上,時尚、輕薄、顏色鮮艷的外套多出現在冬天,但今年氣溫降低之後,更具實用性、保暖性的外套愈發成為趨勢。據在英國的留學生告訴,往年許多不穿羽絨服的外國同學,今年也備上了羽絨服。
總的來看,雖然出海歐洲的保暖產品本身門檻不高,但想快速擺平物流、貨源及更適合歐洲市場的設計,趕上這趟車,也並非易事。
#我是商業消費組編輯周月明,關註出海、消費、IPO等多個領域,行業人士交流請加微信:muzhouzhizhi,新聞線索亦可郵件至 zhouyueming@huxiu.com。
各地區季節和國情變化差異明顯,短期機會稍縱即逝。長期關註出海,在急劇變化的競爭環境中,為大家提供一手資訊、鏈接頭部企業。點擊鏈接留下您的交流與合作訴求,我們將與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