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歐洲已在能源危機邊緣掙紮之際,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還是落下了——兩根從俄國向歐洲輸送天然氣的管道被炸了。隨後,“究竟誰是幕後推手”的陰謀論四起。
上周早些時候,始於俄羅斯的兩條巨型天然氣管道分別發現了三個泄漏點。管道中充滿燃料,破裂產生了寬度達800米的氣泡。就在泄漏發生前,附近檢測到了爆炸,而歐洲各國政府尚未確定被稱為“北溪一號”和“北溪二號”管道泄漏的原因。歐洲和美國的政治領導人表示,這是一起蓄意破壞行為。
相關猜測指向俄羅斯,該國的國有能源公司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是這些管道的主要所有者。俄羅斯總統普京的發言人駁斥了有關指控,稱其“愚蠢”,並將矛頭指向美國,還有觀點認為,如果一直查不出“真兇”,那麼美國更加難逃幹系,因為德國不敢查。
目前的事態就像一部間諜驚悚片。分析人士說,破壞管道可能是烏克蘭戰爭開始以來的重大升級。雖然北溪一號管道此前已停運,北溪二號管道更從未啟用,這一事件看似影響並不大,但這一炸,斷送了“冬天‘北溪一號’恢復20%供氣的希望。而且歐洲仍將面臨嚴峻的能源危機挑戰。”
俄羅斯已幾乎對歐洲“斷氣”,目前還保持了10%左右的量。即使歐盟各國早早從夏天就開始了“囤氣”,但現在的庫存量隻能撐約兩個月,而歐洲的冬季大概是從11月到明年4月。
這個冬天有點冷
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都在這場能源危機的震中心。
“我現在不開暖氣的話,每個月電也要100磅左右,開了暖氣200磅都剎不住。”某在倫敦工作的小青(化名)對筆者表示,“現在就是一口仙氣吊著不開暖氣,去健身房洗澡,能省一點是一點。”
此前也有報道提及,瑞典的銀行把公司暖氣掐了,轉而給員工發毛毯,目的就是為了省電。而這種現象在歐洲並不罕見。
然而,冬天還沒開始。為了過冬,歐盟各國早早從夏天就開始“囤氣”,一部分歐盟成員國的庫存都達到80%以上,德國的天然氣儲量高於歐盟標準,10月前就達到80%,11月前能達到95%。
但問題在於,即使庫存滿負荷,也隻能在俄羅斯維持正常供應的情況下確保正常使用,並可以承受一些暫時的停供。如果持續斷供,無疑將面臨嚴峻考驗。如果今年遭遇寒冬,那麼歐洲可能舉步維艱。
這一年以來,天然氣價格不斷飆升,近期北溪一號管道被炸則再度將天然氣“漲飛上天”。截至9月30日,荷蘭TTF天然氣期貨即月合約自2021年至今已經漲了9倍至200歐元/兆瓦時。
能源危機已經嚴重影響了歐洲的工業生產,包括德國、法國、意大利、英國等國家的PMI都位於50的榮枯線以下。能源成本高企甚至導致不少金屬冶煉企業停工。例如,今年8月,美國鋁業公司將一家挪威鋁冶煉廠的產量降低三分之一,該公司將其鋁年產能減少約3.1萬噸。
鋁生產商SpeiraGmbH同月也表示,正在考慮將其德國冶煉廠的產量削減至總產能的50%。NorskHydro計劃在9月底關閉其在斯洛伐克的一家鋁冶煉廠。中銀國際預計,歐洲電力短缺可能會持續,未來的減產可能會進一步收緊現貨金屬市場。
當然,歐洲也可以從其他地方尋求替代,但此前筆者也提到過,成本、運輸問題仍十分棘手。詳細見上周的文章《萬物皆跌我獨漲,強美元這是要上天?》對此有提及。
誰炸了輸氣管道?
此前,俄羅斯通往歐洲的天然氣管道主要包括三條線路:
第一條線路是北溪管道,由東至西橫穿烏克蘭的多條管道組成;
第二條線路是繞過烏克蘭、由東至西穿越白俄羅斯和波蘭,進入德國的“亞馬爾-歐洲”管道;
第三條線路是經過烏克蘭東部、由北至南穿越黑海至土耳其的“藍溪”管道。
面對如此棘手的能源危機,天然氣管道被炸無疑令歐洲雪上加霜。於是,“北溪一號和二號管道被炸,到底誰幹的?”成為了各界熱議的話題。
至今也沒有任何方面給出結論。但是,有評論人士指出,可以很簡單地得出結論,如果有人蓄意炸之,那麼嫌疑犯可能隻有美國和俄羅斯,有觀點也提及,德國即使再蠢,也很難引刀自宮。
此次的事故發生時,這兩條管道都沒有在大量輸送天然氣。俄氣公司最近以技術問題為由縮減了北溪一號的流量。此前已經有專家指出,在70米以下的深海破壞天然氣管道隻能夠是國家行為,不可能是恐怖主義行動。
法國軍方的一名匿名高級軍官就說,隻要一支有能力的軍隊都知道如何去完成破壞,他說這個地區完全適合袖珍潛艇的行動,可以派潛水戰鬥員去埋設炸藥、移動地雷或使用無人潛水器。無人潛水器離開潛艇之後,可以在距離目標點幾海裡的地方拋下潛水地雷,以大約10節的速度靠近海底的固定目標,因為管道是固定目標,所以使用對移動目標更有效的魚雷不太可能,他估計這一次爆炸相當於幾百公斤的TNT的量。專門檢測地震和核爆炸的挪威地震研究所估計,第二次爆炸所使用的量相當於700公斤的TNT高能炸藥。
要探究這一問題,還要看看這兩條管道對世界幾大國家各有什麼利弊得失。
這兩條主要管道是為了從波羅的海海底將俄羅斯的天然氣輸送到德國。直到前不久,自2011年開始運營的北溪一號一直是向德國輸送天然氣的主管道,足以供應該國超過一半的年消耗量,還將一部分輸送給鄰國。這條管道長約1223公裡,大部分在水下。
北溪二號的建設於去年完成,其目的是將運輸量增加一倍,為燃氣進入歐洲西北部提供一條現代化的大型線路。但它始終沒有全面投入使用。今年2月,就在俄烏沖突爆發之際,德國政府擱置了這個項目,至今沒有批準。
北溪二號從開始修建起就一直備受爭議,美國和部分東歐國家強烈反對北溪二號的修建,因為美國認為如果避開烏克蘭、且比北溪一號輸氣量大一倍的北溪二號投入運營,那麼歐洲就不需要通過烏克蘭進口天然氣了,就會使得烏克蘭的政治安全地位下降,導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危險系數大增。
此外,美國認為這會加重歐盟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因此,北溪二號一直就沒法從德國那裡拿到牌照認證。現在看來,這條管道永遠都可能無法投入運營了。
認為俄羅斯是罪魁禍首的專家說,此舉是普京破釜沉舟,為了向國際展示俄羅斯有能夠打擊基礎設施的能力。也有觀點認為,俄羅斯隻需要關掉閥門就好,何必炸毀自己的管道、自斷後路?
事實上,北溪對於俄羅斯來說更重要的是政治目的,而非商業用地,因為俄羅斯已有足夠的天然氣管道可提供歐洲市場。歐盟對於天然氣的需求在從2019年到2030年的這10年間預計要比以往下降8%,所以北溪二號作為一個通過波羅的海的天然氣管道,幾乎沒有商業上的意義。
歐洲方面是真兇的可能性似乎就更低了,一時間美國成為了眾矢之的。有報道稱,今年年中時,美國中情局CIA曾經警告過柏林說,波羅的海的天然氣管道可能會遭到襲擊。在管道泄露的幾周之前,根據德國媒體明鏡的報道,消息人士透露,美國CIA對位於波羅的海的天然氣管道可能遇襲,再次向德國發出了警告。
據“今日俄羅斯”(RT)報道,9月29日,特朗普在他的社交平台上發佈了一段美媒今年2月的視頻。視頻中,美國現任總統拜登在與德國總理朔爾茨舉行的聯合新聞發佈會上說,“如果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將不復存在。我們將終結它。”
當被記者問及——考慮到這個項目在德國控制之下,美方如何能做到這一點——拜登回答說:“我向你保證,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
親共和黨的福克斯新聞主播也在節目中引述了上述拜登言論。不過目前並沒有證據能證實這一猜測。
不論調查結果如何、結果會否被公佈,對歐洲來說,這個冬天不好熬。如果今年遭遇寒冬,那麼歐洲可能會更加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