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各國在這一事件中的獲益和受損如何分析?這一事件將對俄烏局勢和全球能源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鳳凰網 (ID:ifeng-news),嘉賓:崔洪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一、不論哪一方,破壞管道都要滿足以下條件
《鳳凰大參考》:我們先來聚焦這一次的管道泄漏。根據距離事故發生海域最近的丹麥以及瑞典方面的說法,這一系列的泄漏是“蓄意破壞”的行為。這種說法也從俄美雙方的表態中得到了一些側面印證。
目前已有不少國家和政客在這個問題上依據各自立場,對於事故背後的責任方做出了相關的指控。俄羅斯就成為了一些國家的懷疑目標。
烏克蘭總統顧問米哈伊洛·波多利亞克(Mikhaylo Podolyak)在推特上指出,俄羅斯想利用這一破壞管道的行為,造成歐洲的一種“冬前恐慌”,不過也有說法認為,俄羅斯作為天然氣閥門的控制方,破壞管道對其未必有利。對此您怎麼看?
崔洪建:現在各方都表示要對事故真相進行調查,但是在沒有任何證據之前,隻能基於誰獲得更多利益這個角度去分析和判斷。
有的觀點認為,俄羅斯沒有必要去做這樣的事情,就像剛才說的,俄羅斯捏著天然氣閥門,如果不願意給歐洲供氣的話,沒有必要去制造人為破壞的事故。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也可以去找一些理由來支持“俄羅斯進行破壞”這種看法。
比如說之前俄羅斯在針對歐洲的反制裁方面,尤其是在能源方面,它想達到一個什麼效果?就是基於一個合理合法的基礎。
烏克蘭總統顧問米哈伊洛·波多利亞克(Mikhaylo Podolyak)的推特,在推特中,他指責俄羅斯是這起事件的幕後元兇。圖源:推特
之前俄羅斯無論是在北溪1號還是在其他的管線問題上都提出過,俄羅斯始終在嚴格遵守和歐洲方面達成的供氣合同。換句話說,它要把所有對歐洲天然氣供應減少的責任都歸咎到歐方或者美方去。
現在這樣的情況,北溪1號由於人為的破壞事故,即便現在著手進行維修,也需要耗費數月時間。對於歐洲來說,在今年冬天乃至明年春天這段時期還想指望北溪1號,可能性幾乎不存在了。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有一些指向俄羅斯的懷疑,認為俄方實際上是想通過這樣一種破壞事故,來形成實質性的,對北溪管線的全面斷氣,但同時又不用承擔違反和歐洲方面購氣合同在法律上的責任,它是有這樣一種依據的。
但是,如果俄方真的有這種想法的話,其實俄方也有可能會受到損害。
我們知道,無論俄歐雙方目前如何對立,至少在能源合作這一塊仍然有一些空間。包括北溪1號繼續維持對歐洲的供氣,一定程度上對於德俄關系的維持,以及歐洲和德國在俄烏沖突中發揮斡旋調停的作用,提供了一些基礎。
但如果采取這種完全斷氣的方式,尤其是主要針對德國的話,我想對於俄羅斯來說,也會冒很大的風險。這會迫使德國和歐洲方面進一步去形成一種更強硬、更極端的對俄羅斯的政策。
因為在天然氣供應方面已經沒有指望了,一定程度上也是被俄羅斯逼到了墻角。這種情況下,雙方進一步撕破臉,進行對抗,就會成為一個大概率的方向。這樣下去實際上對俄羅斯來說,在外交上,戰略上,安全上,也不是一個劃算的做法。
《鳳凰大參考》:美國也成了被懷疑的對象:美國總統拜登在今年2月的一段視頻在網上廣為流傳,在視頻中,拜登表示美國能夠終結北溪2號。而波蘭前外長西科爾斯基也在事件發生後,在推特上對美國語帶暗諷。但是德國《明鏡周刊》也有消息稱,美國情報機構在今年夏天預警了這一件事件。您如何分析這種看法?
崔洪建:在調查還沒有展開之前,其實各個參與方都有一定的嫌疑。如果從誰受益、誰損失的角度去判斷的話,如果北溪管線的泄漏,未來的走向是俄歐之間的天然氣合作完全中斷,毫無疑問美國會成為受益方。
據塔斯社等俄媒報道,西科爾斯基27日在推特上發了5則與“北溪”管道相關的帖子。在第五則帖子中,西科爾斯基直接發送了“北溪”管道發生事故的現場圖,並配文稱:“謝謝你,美國。”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紮哈羅娃接著問道:“這是關於恐怖行為的正式聲明嗎?”
因為對歐洲來說,如果要替代從俄羅斯的天然氣進口,它主要依賴的部分是來自於美國的液化天然氣,如果未來俄歐之間的天然氣合作繼續減少甚至中斷,歐洲對美國的能源依賴會直線上升。
而從美國的戰略利益出發,一方面通過烏克蘭危機加大了歐洲對它的安全依賴,另一方面通過歐洲對俄羅斯的能源替代,同時也加大了歐洲對美的液化天然氣依賴的話,應該說是符合美國利益的。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國務卿佈林肯當地時間27日表示,在歐洲和俄羅斯在天然氣供應問題陷入能源僵局之際,如果襲擊或破壞行為導致天然氣管道發生泄漏,“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對美國來說,現在做一些事情來加速俄歐之間的關系惡化,也一定程度上會獲益。因為以前在對俄制裁問題上,盡管歐美看上去方向一致,但他們的步調,甚至一些具體的利益還是有很大的分歧。美國由於自身能源供應比較充足,所以很早就啟動了對俄的天然氣制裁。
在這個問題上,為了確保制裁效果,美國是希望歐洲能夠跟進的。但歐洲方面由於內部原因遲遲不能跟進。所以在這個時候,如果采取一個倒逼歐洲方面盡快切斷天然氣聯系,從而加強對俄制裁的聯合效應這樣一種目的,美國也是難逃嫌疑的。
《鳳凰大參考》:還有一些懷疑的聲音指向了其他國家,比如波蘭。尤其是在27日,波蘭還開通了新的波羅的海天然氣管道項目,由挪威向其輸送天然氣。這加大了一些輿論對於波蘭卷入事件的懷疑程度。您對此如何解讀?
崔洪建:如果說歐洲內部一些國家,或者說一些勢力有可能會插手這次管線的破壞事故,也可以說是有跡可循的。波蘭從沖突爆發以來,在對俄政策上應該說強硬程度在歐盟內部名列前茅。
除了對俄的安全擔憂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之前波蘭和挪威的天然氣合作,完全可以替代掉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正是有了這樣一種確保能源供應安全的底氣,所以波蘭在對俄制裁等方面的表現越來越強。
剛才說的時間點重合,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波蘭在自己吃飽以後,不顧其他歐盟國家仍然對俄有天然氣需求,采取這種方式來切斷歐洲和俄羅斯之間的能源聯系,在歐盟內部形成對對俄強硬立場更有利的氛圍。尤其是針對在它看來,在制裁問題上表現的三心二意,左搖右擺的德國。
《鳳凰大參考》:那麼我們已經從俄、美還有歐洲內部,從事件造成後果以及獲益如何等方面,做了非常充分的分析。在平衡和綜合了剛才這麼多種情況後,您認為哪一方進行這種操作的可能性會比較大?
崔洪建:如果認定是人為破壞的話,從實施行為的方面,需要有一些必要的條件。
首先是需要一個比較強烈的政治動機和目的。我們看到,實際上在第一時間,無論是指向俄方,還是美方的懷疑,都和現階段俄烏沖突以及下一階段可能出現的變化密切相關。俄烏沖突在最近幾天,無論是在政治形勢上,還是在戰場形勢上都有比較大的變化,沖突朝向升級擴大,甚至形成俄羅斯和西方全面對抗的風險在逐漸增加。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實施這個行為的目的,應該從為即將進入全面對抗做準備這種動機相關。這種行為要對雙方今後對立對抗的態勢火上澆油,影響沖突的未來走向。
同時,在近海水域對天然氣管線的破壞,接下來會帶來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涉及到整個歐盟的能源管道的安全。所以我覺得實施破壞的這一方,想以此對歐洲的能源安全產生更大的影響。
第二是需要具備一定的作案條件和手段。管線發生泄漏的區域,在技術條件上是有需求的,所以這很難理解為是一些自發的,或者說力量比較弱的組織所為,因為它需要具備一定的技術手段和條件。
二、俄烏局勢將惡化,歐洲將在恐慌中越冬
《鳳凰大參考》:之前提到波蘭被懷疑,一大原因就是其開通新管道的時間點。而我們也註意到,這次事件發生的時間點和俄羅斯舉行烏東四地區入俄公投的時間點很接近。那麼您如何解讀北溪管道受損與俄烏局勢之間的關系?
崔洪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俄烏局勢可能會升級或擴大,這其實反過來對於俄歐之間的關系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說歐洲方面有沒有做好準備,在未來為避免形勢升級擴大,是不是應該發揮更多的外交斡旋作用?
在這樣的背景下,現在出現了北溪管道被破壞的情況。如果是俄歐雙方陷入一種相互指責,矛盾上升這樣一種狀態,毫無疑問歐洲發揮緩和作用的角色會受到影響。
如果最後根據某些調查的結果,有更多證據指向一個比如說“俄羅斯進行破壞”的話,我想歐洲方面至少短期內,即便有一些國家、領導人想要和俄羅斯通過外交溝通來達成緩和局勢的共識,這個過程也會變得更加的困難,壓力也會非常大。
所以我覺得在這樣的情況下,近一段俄烏沖突形勢的變化,再加上目前管線的破壞情況,都是朝著一個讓局勢越來越復雜,越來越惡化的方向。
《鳳凰大參考》:不管是哪一方制造了這一事件,今年冬天歐洲的能源危機加劇已經是一個必然後果。這一對能源基礎設施的破壞行為使得歐洲獲得俄羅斯天然氣的最後一絲希望。對於歐洲各國而言,北溪管道受損對於歐洲“過冬”具體意味著什麼?
崔洪建:在受到破壞的時候,其實北溪1號和北溪2號都沒有向歐洲供氣。北溪1號是俄羅斯方面出於技術原因進行維修,暫停供氣。而北溪2號自竣工以後就從來沒有正式使用過,所以它對歐洲眼前的天然氣供應沒有造成直接的影響。
但它毫無疑問會帶來一種恐慌情緒,尤其是從北溪1號管線得到過天然氣的這些歐洲國家,他們畢竟還抱有一些希望,就是期待能夠在俄羅斯方面宣佈的維修結束以後,還能繼續從北溪1號獲得天然氣。
現在來看,由於進行維修需要的時間比較長,所以相應的一些恐慌,會迅速反映到市場上,刺激歐洲天然氣價格進一步上漲。
我覺得接下來要看歐洲方面能采取什麼樣的措施,但無論采取什麼樣的措施,實際上現在歐洲在應對天然氣價格上漲,能源市場波動這個問題上,它能夠用的手段覺得已經接近極限,包括它的財政手段、稅收等等。所以從這個情況來看,應該說北溪管線的破壞事故,讓目前的歐洲能源問題雪上加霜。
三、能源市場會有地緣政治級改變,中國也將面臨壓力
《鳳凰大參考》:您剛才也提到了能源市場的波動。根據彭博社的分析,北溪管道受損會造成天然氣價格的飆升。歐洲基準天然氣價格在27日應聲上漲12%。您怎麼看待這一事件對國際能源市場造成的影響?
崔洪建:首先是國際能源市場的穩定性難以保障,天然氣,包括液化天然氣價格的上漲,短期內很難避免。
雖然我們目前看到的天然氣價格上漲更多體現在歐洲市場,但是從全球市場,也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市場來看,相關的一些能源產品價格的上浮,是一個讓全球市場非常難以應對的局面。因為它打亂了原有的能源供應的佈局。
比如之前俄羅斯的管道天然氣,主要的出口方向就是歐洲。這裡面不僅有巨大的能源基礎設施成本,也有相對穩定的,雙方預期的合同收益在裡面。
但現在歐洲方面如果要切斷與俄羅斯的天然氣合作,短期內會產生一個很大的市場流向的變化。對俄方來說,它需要尋求新的出口替代;對於歐方來說,它需要尋求新的進口替代。這樣一來它的壓力會向兩個方面轉移:
一個方面仍然是傳統的石油和天然氣。我們會看到傳統的一些生產和出口方,像中東、海灣地區,包括北非等國,短期內面臨著一個增加產能的壓力。
在國際能源市場上,由於歐佩克等國家和組織的作用,國際能源市場能夠維持穩定。但現在這種增產的壓力,包括溢價的壓力同時存在,會導致世界上其他一些能源生產和出口方,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出現下降。
另一個方面,就是會影響之前相對穩定的液化天然氣市場。我們看到之前包括像卡塔爾,美國、澳大利亞等主要的液化天然氣的生產方、出口方,它們也面臨著一個出口轉向的問題。
出於一些政治原因,美國既要去堅持一個所謂的液化天然氣的市場,同時還要加強它的政治導向。換句話說,美國會不斷把它原本銷往其他地區,包括亞太地區的一些液化天然氣轉向歐洲,去實現它的一些所謂政策和戰略。這樣一來對液化天然氣市場也會形成一個比較強烈的破壞和幹擾。
《鳳凰大參考》:您提到了這種影響也會作用於包括中國在內的亞太市場,那麼這種影響會怎樣波及中國市場?
崔洪建:價格的漲落隻是國際能源市場不穩定的一個表象,實際的問題就是現有的國際能源市場依賴於之前相對穩定的一個能源佈局。但是隨著這種生產和銷售佈局被打破,現有的國際能源市場必然經歷一輪非常劇烈的震動和調整,因為它必須得適應一種新的,能源的地緣政治。
所以這樣一來,世界上主要的能源供需方都會不同程度地被卷入其中,包括我們中國。你知道我們以前的能源進口,應該說還是要努力地要實現一個能源供應多樣化的目標,因為能源供應多樣化是確保能源供應安全的必要手段。
我們之前主要的油氣資源來源,除了俄羅斯和中亞方向以外,也從亞太的一些國家,從中東實現進口,同時我們其實也是美國液化天然氣在亞洲的主要購買方之一,但是隨著接下來這一輪的能源市場變化,我們也必須得應對生產、銷售、出口變化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比如說,我們也不得不面對短期內液化天然氣價格上漲的壓力。同時我們從俄羅斯購買的能源,應該說也有一個價格上的考慮。如果我們進一步加大與俄羅斯在能源上的一些合作的話,可能也會受到來自於西方國家的一些阻力等等。
所以說,目前的能源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和經濟發展相關的問題,而是一個涉及到地緣政治變化,涉及到各個方面戰略目標的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四、歐洲或迎來兩極化分裂,促使俄調整戰略目標
《鳳凰大參考》:在剛才的分析中,我們已經發現了歐洲國家內部的一些分歧,譬如此次管道受損的德國和開通新管道的波蘭,就在此次事件中處境不同。那麼,在能源危機、俄烏局勢這一系列背景因素的影響下,您認為歐盟,或者是歐洲國家在未來會怎樣共同應對?
崔洪建:應該說現在的形勢越來越復雜了。
我們看到從俄烏沖突到現在,一開始對歐洲來說可能是一個基本的,傳統安全的問題,或者是一個政治外交原則面臨挑戰的問題。但是隨著沖突的持續,甚至有可能升級,現在歐洲面對的挑戰更加復雜,很多方面其實已經超出了歐洲目前所有的政策工具能夠解決的范圍。
比如說在制裁方面,一開始歐洲人想的比較簡單,就覺得單純的通過制裁來對俄羅斯產生影響,甚至產生某種威懾,來達到歐洲的目的。而現在隨著戰場上的沖突形成一個相對僵持和長期化的局面,歐洲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和反制裁也進入了一個相對僵持的距離。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反過來對歐洲自身的承受能力,包括內部團結都帶來了很大的考驗。我們看到像糧食安全,金融以及現在和北溪管線被破壞以後的復雜局面,對歐洲來說已經進入到一個內外矛盾交織,新老矛盾並存的狀態。
最近一段時期,歐洲一些國家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極右翼勢力上升的狀況,我想其實是歐洲一些國家在政治上對目前的危機作出的反應。一些國家會在政治上變得更保守,政策上變得更激進,這樣一種變化,我覺得會成為一種新的因素,對目前的沖突也會施加一些新的影響。
右翼勢力所影響的這些國家對於目前烏克蘭的問題,包括美國和西方采取的政策,可能會提出更多的檢討和反思,可能會削弱對烏克蘭的支持,讓更關心本國利益的這樣一些所謂的民意得到反映,對美國所想要形成的一種去利用和團結歐洲,來針對俄羅斯的戰略上打折扣。
同時歐洲內部的紛爭和鬥爭可能會更激烈,中東歐一些國家對俄羅斯的政策會更強硬,所以這樣一來的話,歐洲會出現兩極化更明顯的一個分裂,這種分裂也許還會反作用於俄羅斯,促使其調整軍事和戰略目標。
所以對於歐洲來說,從俄烏沖突引發的,能源供應問題加劇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方面的矛盾現在正不斷積累,如果歐洲方面不能夠找到一個有效的辦法,比如說在對外政策上去幫助俄烏雙方找到新的平衡點,然後尋求一個比較明朗的,讓危機緩和的方向去發展的話。可能對於地區局勢,甚至國際整體的形勢,都會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挑戰和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