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那英老師在當脫口秀領笑員時表情是這樣的:
這屬實是包袱太重了,誰說長得好笑就不算本事?
眾所周知,我們小品界最擅長的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外貌優勢。
比如宋小寶的黑、潘長江的矮、趙本山的鞋拔子臉。
想象一下,如果郭冬臨真的戴上假發變成林俊傑,那還好笑嗎?
其實點子本身沒什麼新鮮的。早在1999年春晚牛群和馮鞏的相聲《有話坐著說》裡,就有一把能讓人說實話的椅子。
兩個人表面上虛偽客套,但一坐下就自動把什麼小心思都交代了。
但即使我已經看過不下10遍《有話坐著說》,依然對著白襯衫小哥笑成了傻子。
原因無他——他的表情變化也太絲滑了吧!
你看這瞬間勾成耐克logo的眉毛,燦爛笑容變成恨不得露出20顆牙的深淵巨口;
帥哥,這個世界上真的已經沒有你在乎的人了嗎?
在看這個節目的時候,我仿佛在欣賞一場高難度平衡木表演,隻不過全靠臉部的。
美感有沒有倒在其次,但至少會讓人全程在內心大喊“這也行?”
最精彩的一段,是同事為了讓小哥別再壓抑內心的鬱悶,於是主動蒙住了他的眼睛。
這一波純屬是人類在給人工智能卡bug了,哭笑在不到0.5秒間轉換。
手一捂上——“我emo了啊~~”
手一放下立刻瞪起眼否認——“我沒有!”
讓人甚至想給著名喜劇大師,兼臉部肌肉超能力者金凱瑞打個電話:
“喂是金大爺嗎,你的中國徒弟找到了。”
如今很多年輕喜劇愛好者,會對有人把素描喜劇強行歸類為小品這件事暴跳如雷。
但其實我們小品原教旨主義者吧,也不是一開始就這麼膚淺的。
對市面上的各種小品的節目編排、段子設置、演員演技橫挑鼻子豎挑眼。
但招不怕老,有用就行。
這個作品妙在把排練情境挪到了線上,並用表演惟妙惟肖地還原現場——
沒費多大勁,就把大家帶回了上半年居家工作的回憶。
我的第一次爆笑,就發生手機回聲那個梗上。
因為線上會議有人手機開著公放,結果每說一句話都會不斷產生回聲。
“誒”“誒”“怎麼有回聲啊”“回聲啊”“咋回事啊”“回事啊”。
最搞笑的是,即使他們已經意識到出了什麼問題,但因為交流受阻,解決問題也總是慢半拍。
就像我在線上開選題會的時候,幾乎每天都要在不知從何而起的回聲中扯著嗓子問:
“這是誰的麥沒關啊?”“麥沒關啊?”“沒關啊?”……
第二次爆笑,則是因為網絡延遲,導致有一個人始終遊離於整個排練和討論之外。
別人說東他說西,連勸架都勸不到熱乎的。
更直觀一點可以參考下圖:
而在另一個用“特工送物資”諷刺外賣行業的作品中,結尾是物資員騎著“沒有保安能追得上”的小摩托,載著特工突圍。
有人會因為評委的一句互動,就興奮地踮起腳尖、舉起手歡呼。
你都已經分不清,這群人到底是沒出戲,還是真就這麼精神頭十足。
也開始懷疑他們剛剛在台上嘶吼著唱“工作停擺勒緊褲腰帶”的那一幕,究竟有沒有真實發生過。
但這沒準才是喜劇的真諦。
無需再去擁抱那些專業名詞所點綴著的“高級笑點”,更不必在喜劇中計較所謂內涵、價值觀。
一方負責提供簡單直接的笑料,而另一方展示出自己最淺薄的笑穴,高喊“快來戳”。
在一場場不經思考的大笑中,我們可以短暫沉浸在充滿快樂的氣氛中。
就好像生活真的沒有任何煩惱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