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研究[1]指出,氣候變化加劇了200多種傳染病和幾十種非傳染性疾病(如毒蛇咬傷)的風險。氣候災害會逼近人類與致病生物之間的距離,使人類患病率增加。全球變暖還會令一些疾病加劇,破壞人類對抗傳染病的能力。
關於氣候變化與疾病關聯的大部分研究一般都聚焦特定的病原體、傳播途徑,或是某類極端天氣的影響。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的數據科學家Camilo Mora和他的同事通過篩查大量文獻,搜集了氣候變化導致的災害——包括氣溫劇增、海平面上升和幹旱——對所有有記錄傳染病影響的證據(見“氣候災害使疾病惡化”)。這裡的傳染病包括由細菌、病毒、動物、真菌、植物傳播或導致的傳染病(見“傳播途徑”)。這項研究發表在8月8日的《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上。
“在一篇論文中囊括幾乎全部的氣候影響以及所有的傳染性病原體是極其艱巨的工作,”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的流行病學家Josh Colston說,“他們將海量的信息完美地整合到了一起。”
來源:參考文獻1
Mora認為,這項研究量化了氣候變化影響人類疾病的諸多方式。他說:“我們餘生都將生活在這種嚴峻的威脅之下。”
文獻綜述
Mora和他的同事一共篩選了逾77000份研究論文、報告和書籍,搜尋對受氣候災害影響的傳染病因溫室氣體排放而變得更嚴重的記錄。90%以上的相關論文都發表於2000年之後。該團隊最終篩選出830份著作,裡面共記錄了3213個案例。
團隊發現,在全球傳染病和流行病學網絡(GIDEON)和美國疾控中心(CDC)國家法定報告疾病監測系統列出的375種傳染病中,氣候變化使218種(58%)疾病變得更嚴重了。如果算上非傳染性疾病——如哮喘和毒蛇咬傷或昆蟲叮咬,這個數字將升至277種。團隊還發現了9種因氣候變化而有所減弱的疾病。
來源:參考文獻1
Mora說,許多研究都關註傳播性疾病,因為這類疾病能在人群中傳播,因此也最令人恐懼。但隨著他和同事收集的證據越來越多,他們發現非傳染性疾病也在加重,如全球變暖導致植物和真菌過敏原增加而引發的哮喘。這些過敏原也是病原體——對人體有害的生物體,Mora說,“可是沒人關註它們。”
研究團隊還找出了氣候災害使疾病高發的1006種方式,其中很多都涉及到病原體與人類的距離被拉近了。比如,氣溫上升和降雨增加擴大了蚊子的活動范圍,導致了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和瘧疾的暴發。同時,熱浪讓更多人參與水上活動,造成腸胃炎等水傳播疾病也順勢攀升。風暴、海平面上升和洪水使當地人被迫遷移,這些災害也與拉沙熱、霍亂、傷寒暴發有關。
氣候威脅還讓一些病原體的毒力增強了,或是加快了它們的傳播速度。比如,高溫增加了攜帶西尼羅河病毒的蚊子的存活率和叮咬率。此外,這些災害還會使人產生精神壓力、免疫力下降和營養不良等,破壞人類對抗傳染病的能力。
美國喬治敦大學全球變化生物學家Colin Carlson說:“他們整理出的這個證據基礎非常厲害。”但他也指出,已知受到氣候變化影響的疾病遠不止這些。氣候變化對疾病的影響比這項研究揭示的范圍更廣。比如,環境條件的變化會影響醫療資源獲取,食品安全和其他健康狀況,這些都不在這篇論文探討的范圍之內。他說:“全球健康已經沒有哪個部分能逃過氣候變化的波及了。”
參考文獻:
1.Mora, C.et al.Nature Clim. Changehttps://doi.org/10.1038/s41558-022-01426-1 (2022).
原文以Climate change is making hundreds of diseases much worse為標題發表在2022年8月12日《自然》的新聞版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