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健康 - 生物醫藥的寒冬

生物醫藥的寒冬

自2015年藥政改革以來,中國的生物醫藥行業發展很快,短短幾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單抗、ADC和細胞治療等新技術迅速填補了空白,拉平了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差距。核酸技術、PROTAC、基因療法、基因編輯以及人工智能制藥等新興領域的差距也在縮小,有的甚至達到了與全球同步。

中國的資本市場也對生物醫藥行業展現了前所未有的熱情,相關資產的估值無論是在一級還是二級市場做到了全球最貴,為創新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

在熱錢的催化下,中國的生物醫藥公司如雨後春筍一樣蓬勃發展。據估計,僅長三角地區新成立的各類公司已達一千多家,近兩年,中關村和大灣區的生物醫藥也不甘落後,正在蓄勢發力……

不能忽略的一個事實是,年輕的中國生物醫藥還處於急起直追的階段,整體上仍缺乏全球競爭的實力。創新上主要是對標歐美發達國家,缺乏原創和差異化。

這種情況下,都是一個行業的,自然容易產生同樣的想法,眾多公司紮堆熱門靶點和技術的現象也開始愈演愈烈。短短幾年,國內的競爭變得異常激烈,“內卷”成為行業最鮮明的關鍵詞。

如果說“創業”和“融資”是生物醫藥的上半場,那下半場就是“治病”和“賺錢”。

“治病”首先是臨床試驗取得成功,隨後產品獲批進入市場,滿足臨床需求。

“賺錢”則是商業化成功的通俗說法。新藥的臨床研究一般需要3-5年時間。最早的一批中國生物醫藥公司陸續進入殘酷的下半場,大量的創新產品和技術直面關鍵性臨床結果和商業化的考驗。

“唯快不破”的內卷導致中國生物醫藥的下半場開局不太順利。首先是產品臨床失敗的消息變得多起來了。另外,某些產品即使開發成功,因為局限於中國市場,同質化嚴重,商業價值有限。

集采和國談等醫保政策延續,藥品降價依然是主旋律。低價藥品在惠及老百姓的同時,極大地限制了企業的盈利能力。一批擁有上市產品的從Biotech轉型的明星公司在商業化道路上痛苦掙紮。

醫保政策和商業化表現不力疊加疫情、世界局勢和全球醫藥行業整體下調等不利因素,新近登陸資本市場的中國生物醫藥公司迎來大規模破發潮。這一寒潮又逐步傳遞到了一級市場的投融資,許多初創公司出現了生存危機,估值大幅下降。

這些冰冷的事實告訴我們:生物醫藥產業環環相扣,下半場打不好,上半場的得分也保不住。值錢的技術如果不賺錢,其估值必然下降,創新也就得不到資金保障,從而進入惡性循環,最後導致整個創新生態的崩盤。

打好下半場成了中國生物醫藥的生死之戰,至關重要,但卻十分不易。

商業模式的創新比如轉讓權益和銷售合作等可以增加勝算,但要根本解決問題還得回到創新這一起點。未來是產品為王的時代,沒有高質量的創新,就不可能有好的商業模式。

然而,生物醫藥創新卻面臨“求穩求快導致同質化,求新求異則風險大”的困局。這兩種策略走極端都不利於醫藥行業的健康發展。

而因為發展時間的問題,事實上我們當前仍處在“拒絕風險,過度求穩”的極端。

資本市場上,頭頂科創光環又有現金收入的服務和配套行業比新藥研發公司更受歡迎。這樣的蝴蝶效應又波及創業者,藥企和監管機構等創新生態的各方。也就是說,不必太創新,公司照樣可以上市,投資照樣可以獲得回報。我們不是沒有能力創新,而是不敢創新和不願創新。

這次寒冬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生物醫藥是一個隻有創新才能生存的行業。沒有好的產品,藥企不賺錢,最終誰的日子都不會好過。要破局,我們必須正視風險,加大創新的力度,積極探索差異化,創造具有全球價值的產品。

商業上,通過海外授權進入國際市場,緩解國內醫保政策的沖擊,從而解決好“技術值錢但不賺錢”的問題。說起來容易,關鍵是如何去做才能實現這樣的戰略目標。傳統藥企、新興的生物制藥公司(biopharm)和初創公司(start-up)依據自身的特點通盤考慮,采取的策略和求新的步伐肯定有所不同。

一般認為傳統藥企的核心競爭力是生產和商業化能力。我們說產品為王,其實說的還是趨勢。在國內當前的市場環境下,渠道的核心地位難以撼動。

以PD-1單抗為例,當創新或差異化不足以改變臨床現狀時,產品微弱的臨床價值和先發優勢在強大的渠道面前顯得不堪一擊。因此,具有商業化能力的藥企,面向國內市場,更多地關註確定性比較高的靶點、技術和方向並沒有錯。

傳統藥企可以通過投資或並購的方式參與前沿創新,但不一定要絕對控股,盡量不參與管理。銷售和研發這兩種基因在管理和思維上的分歧,很容易導致創新型公司的失敗。

這幾年,以小分子和單抗技術起家的一批Biotech成功轉型為Biopharm。這些新銳公司是這一輪生物醫藥浪潮的獲益者,紛紛登陸資本市場,獲得了大量資金的支持。同時,他們也是內卷的直接參入者和受害者,被動的價格大戰導致產品原來預期的市場份額大幅縮水。

Biopharm的創新可能需要兼顧兩種策略。

一方面,公司從零搭建商業化團隊,產品單一,銷售的成本肯定高於傳統藥企。他們急需擴充產品線以平攤渠道成本,這樣就必須考慮成功率,內卷之戰還得繼續拼殺。除了外部引進,內部也要做me-too和快速跟蹤。

另一方面,他們急需海外權益的轉讓,拓展國際市場,更重要的是短期回籠資金以解財務之急。這樣,管線中必須有創新性強,差異化且有全球價值的產品。除了研發外,國際化人才和商務拓展能力也成為公司不可或缺的核心競爭力。

初創公司本是創新和前沿技術的代表,但由於相對容易吸引熱錢,也成為這一輪內卷的主力軍。掌握關鍵“know-how”、執行力強的創業團隊和行業領袖受到資本的青睞。

最近幾年,初創公司對標歐美,以海外引進和跟隨創新為切入點迅速佈滿了生物醫藥技術的各個“賽道”。傳統的小分子和單抗紮堆熱門靶點,而前沿技術比如核酸、細胞治療、基因編輯和人工智能等同質化非常嚴重。

激烈的內卷給初創公司帶來雙重風險,既要共擔所追靶點和技術無法成藥的前置風險,也要承擔進度落後的後置風險。而且,技術越前沿,雙重疊加的風險越大。

這兩年,很多有科學判斷能力的風投轉向更具創造力的教授和科學家團隊,支持了一批原創成果的孵化。然而,與歐美相比,中國的原創公司雖然一定程度上避開了內卷但卻面臨成果轉化的途徑不順暢、科學家角色不清晰、藥物開發經驗不足以及市場上缺乏職業經理人等不利因素。

初創公司擁有的資源有限,策略上更應該去求新求異。

如果堅持跟隨性創新,也可以“求冷”,避開拼人拼錢的擁擠領域,以前置的科學風險換取生存空間。心理上,包括創業者和投資者在內的各方要正視風險,坦然接受失敗。從歐美的經驗來看,一個成功的初創公司一般專註在研發端並且聚焦在自己擅長的領域。

歐美的初創公司一般也沒有轉型藥企的野心,他們通過轉讓項目和合作開發為大公司輸送著超過半數的管線分子,甘心接受被收購甚至失敗的最終結局。

這種模式降低了初創公司的風險,培養了一大批連續創業者和職業經理人,營造了一種失敗並不可怕,可以從頭再來的良好氛圍。一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也通過資產組合,做時間的朋友,宏觀上獲得了可觀的回報,從而推動整個創新生態的良性發展。

作家馮唐說“不著急、不害怕、不要臉”是成事的九字真言。在中國生物醫藥行業面臨所謂的寒冬之日,我也借這九個字與同行們共勉。

“不著急”是對新藥研發過程的認知。雖然很多投資人說要做時間的朋友, 但大部分通過募資成立的基金幾年內必須退出,沒有幾個不著急的。現實是,長周期是我們行業的特點,做藥沒有什麼彎道超車。我們必須享受這個過程,有足夠的耐心,隻有工匠精神才能培育具有真正競爭力的生物醫藥產品。

“不害怕”是對結果的預期。生物醫藥治病救人,創新回報高,但一定是高風險的。我們所能做的是盡人事,至於能否成功,隻有聽天命。

“不要臉”不是罔顧誠信, 而是放下面子,是面對失敗的心態和勇氣。既然失敗是常態,成功才是意外,也就沒有必要因為失敗而一蹶不振。我們要漠視噪音,尋找紮紮實實做事的同路人,一起堅持做下去,因為這件事情太值得我們這麼做。

寒冬之後必是暖春,所有的生物醫藥人,加油!

推薦閱讀

前瞻:KD歐文對話波神庫茲馬 籃網欲擒奇才沖4連勝

體育12月12日報道:佈魯克林籃網隊(16勝12負)已拿到3連勝,他們13日將做客對陣華盛頓奇才隊(11勝16負)。杜蘭

健康

這類人,飯後確實不能馬上洗澡

吃完晚飯,接著洗個熱水澡,就可以安心拿著手機鉆進被子了。可是,很多人說吃完飯不能馬上洗澡,這是不是真的?答案是,有幾類人

健康

大藥廠“買買買”,一年“敗掉”62億美金

對於大藥廠來說,“買買買”是常規操作。有太多成功的例子告訴大藥廠們,沒有什麼增長煩惱,是收購一家Biotech解決不了的

全球

坦桑尼亞,中國老板的快樂福地?

很多人印象中的非洲大陸充滿貧窮與戰亂,現實中的非洲大陸還充滿財富與機遇。在非洲中南部的坦桑尼亞,就有數以萬計的中國人在這

健康

我們離治愈孤獨癥有多遠?

一直以來,人們希望建立神經或精神疾病的實驗模型,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大腦或研發藥物。最近,神經科學家塞爾吉·帕斯卡(Serg

健康

怎樣才能健康地老去?

日本是全球范圍內老齡化問題最為嚴重的國家。“怎樣才能健康的活到100歲”,已經成為了1.2億日本國民的共同話題。通過這篇

全球

全球樓市泡沫一個一個爆了

在全球央行的加息潮下,全球樓市擊鼓傳花的遊戲進入尾聲,令人聞風喪膽的大崩盤或將重現。歐洲方面,英國房價出現了15個月來的

全球

去以色列做電商,前景如何?

一、國家概況以色列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國家,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色列也是一個發達國家,是中東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同時也

全球

天然氣倒貼錢白給,歐洲人還裹著電熱毯過冬?

歐洲能源危機已經有一陣子了,咱們大A的彩虹集團享受著歐洲人用不起暖氣,狂買中國電熱毯的紅利,13個交易日股價翻倍。在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