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劇組人員打砸學生無人機事件曝出,校園中的劇組糾紛再添一筆。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劇組進入校園,學生與劇組之間矛盾頻發。劇組進校園拍攝需要哪些手續?在此過程中,學校能夠獲得哪方面受益?又為什麼會產生一系列矛盾?
層層審批之後,學校出現在影視劇中
校園生活幾乎占據了所有人的前半段人生,與之有關的校園青春題材受眾廣泛。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與校園有關的影視劇逐漸增多。後來,《一起來看流星雨》《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等現象級電影電視劇都獲得了良好的口碑以及高額的票房,積極的市場反饋使該市場掀起了一陣青春校園風。與之對應的,就是越來越多的劇組出現在校園中。其中不止影視劇組,還包括綜藝、廣告等等。
根據有關規定,在大多數學校內取景拍攝,需要報備當地宣傳部門,並向該部門提供一份商請函。經市委宣傳部審批後,到區委宣傳部、教育局備案。另外,劇組外聯還需要向學校提供劇情簡介和在校內拍攝的詳細計劃,經學校外聯部和宣傳部商議、校長辦公室審批,同意並簽訂有關協議後,方可進行拍攝。對於一般劇情內容與學校並無事實聯系的電影、電視片等,原則上校方不會予以接待。但也有制片人坦言,有時卡住進度的不是手續、場地費等,而是是否有校內人員參演。
2019 年,有劇組外聯負責人因商請函的審批和開具需要時間,不僅會打亂劇組的拍攝計劃,還會增加相應的開支。為了省事,他找到負責場景美術繪圖的工作人員,以制作道具的名義,讓工作人員用P圖軟件偽造了一份商請函,還 P 上了市委宣傳部門的公章。
劇組按計劃在學校開拍,學校的師生因為沒見過如此大的拍攝場面,紛紛將現場照片分享至網絡,引發了教育部門及宣傳部門的註意。該劇組外聯負責人後因犯偽造國家機關公文、印章罪判處拘役四個月,緩刑六個月,並處罰金 1000 元。
除此之外,部分高校還要求本校學生在校內公共區域拍攝作業時,需根據不同拍攝場景需求,向校內相關部門提出借用申請,如使用教室向教務處提出申請等。但由於不同院校之間性質、專業比例不同,對於拍攝需求較少的高校,其對應制度也就相對較弱。通常情況為,學生自主選擇空閑教室、操場等場地進行拍攝。
變身“包租公”後,學校的娛樂收益幾何?
對於學校而言,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生活情況下,很多學校都很歡迎劇組的到來。其一,劇組能為學校創收。在場地使用費方面,通常有兩種交付計算方式,一是按時間、場次計費,二是根據合同規定按照收益比例獲得報酬,大部分為前者。
中國海洋大學曾在 2009 年發佈《關於在校內拍攝影視劇的管理規定》,其中明確提出校內資源實行有償使用原則。在校園內拍攝影視劇以半天作為一個單元計費(不足半天者以半天計算,晚 6:00 以後另算為一單元),每單元使用費為 3000 元人民幣。近兩年,也有“TFboys 到廣東實驗中學投資 6000 萬拍攝電影”等消息傳出。隨著娛樂行業的快速發展,高價場地費似乎變得稀松平常。校方的“娛樂創收”,為校內設施建設提供了極大助力。
其二,很多學校樂於在影視劇、綜藝中出現,以增加其曝光度,不僅吸引新生關註該校、報名入學,還能繼續讓更多劇組發現其場景的可行性,促進未來租賃合作。部分學校還會選擇出資,增加露出。熟悉的場景也會引發校友共鳴,自發進行朋友圈宣傳。無論是從校方還是劇組角度講,播出後都是一項免費的流量推廣。
其三,部分學校會“就地取材”,為該校師生提供兼職。如今,絕大多是校園青春劇學生群演一天的片酬在 70~100 元/天/人,古裝、武俠劇等的兼職片酬在 200~300 元/天/人。尤其是在有表演相關專業的院校中,“實戰”經驗不可多得,學生在兼職過程中,能夠收獲不少經驗。但也有學生不圍觀、不追星、不兼職。
學校“慷他人之慨”?
如此來看,劇組進校園確是一件兩全齊美的好事,但事實卻好像與之相悖。簡單在互聯網上搜索發現,除“盤點哪些高校在劇中出現過”的稿件,另一大引發熱議的話題,就是“劇組又惹事了”“劇組拍攝橫行霸道”諸如此類的負面事件。
雖然要求需有校方人員和劇組管理人員同時在場,但是在實際拍攝過程中,不可避免會產生一些疏漏,在劇組影響到學生正常生活時,絕大多數學生沒有與之辯駁、抗衡的能力或是話語權,隻能選擇聽之、任之。可這也導致了劇組、演員方面招致罵聲,輿論在網絡上進一步發酵。劇組拍戲占用圖書館、體育館、食堂等消息屢見不鮮。
從學生角度來看,很少會有學校會對劇組拍攝情況提前進行通知。往往是學生看見明星和各式儀器、到了食堂被攔下、出宿舍受限……才後知後覺。部分學習生活受限的學生認為學校是在慷他人之慨,沒有保護到學生群體利益。
另一方面,劇組開車進校園、粉絲跟進學校,也會給校方管理帶來不少麻煩。近些年來,受疫情影響,部分學校會采取封校措施,保證師生安全。但出入自由的劇組,讓本就因封校、嚴格管控而煩躁的學生,心裡倍感不平衡。
結語
相比較而言,在校內拍攝的流程雖然煩瑣,但優點就在於場景契合且場地費較低。劇組、學校雙方合作共贏。劇組在拍攝過程中,應自覺劃分楚河漢界,盡可能降低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的影響。
近些年來娛樂至上,但娛樂化的過度和無節制也早已給文化、藝術審美敲起數次警鐘。所以當“當紅明星在南大拍戲遇冷”的新聞傳出後,網友叫好聲一片。可能在部分外人看來,既能追星,又能宣傳學校,何樂而不為?但個中樂趣與“苦楚”,隻有在校生能夠切身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