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44%——這是一個美國高中籃球運動員,在未來進入NBA的幾率。都卷成這樣了,為什麼每年還是有很多少年前仆後繼地“送人頭”?我們不妨反向思考,從已經在NBA獲得成功的球員身上找找答案。今天,我們就把長鏡頭伸到太平洋另一端,看看在家門口拍球的美國小孩,如何在這款真人版“籃球養成類遊戲”裡,一步步成長為萬眾矚目的NBA球星。
1984年12月30日,一位來自阿克倫市的單身母親格洛麗亞·詹姆斯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小孩,並給他取名“勒佈朗”——意思是國王。
因為父親的缺席,這個家庭的生活並不好過,在勒佈朗的童年記憶裡,他們一直在搬家,而母親格洛麗亞則一直沒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而在勒佈朗9歲的時候,他的生命出現了轉折。勒佈朗遇到了當地的一名高中橄欖球教練——弗蘭克·沃克,沃克非常喜歡小勒佈朗。為了讓兒子能過上穩定的生活,格洛麗亞將勒佈朗托付給了沃克的家庭。後來也正是沃克帶詹姆斯打上籃球,給他報名AAU,打高中校隊,最終進入NBA,成為了現在的“King James”。
不止詹姆斯,還有許多退役的,現役的,將來的NBA球員都有著相似的經歷,不盡人意的生活條件讓這些萬裡挑一的孩子們不得不努力,夜以繼日地泡在體育館裡訓練,沖擊NBA——因為他們知道,一旦做到,面對的就是百萬千萬的薪水,是別人由心而發的尊重,是另一個完全不同的“新世界”。
幼年期:興趣使然,籃球開端探究竟
首先,你要先喜歡上籃球——美國的孩子們從小就接觸各種各樣的運動,但踢足球需要場地面積,打橄欖球需要一定人數。這樣來看,有個框就能打的籃球,“項目啟動成本”最低。
所以,籃球也是美國國民參與程度最高的運動之一。不管房子大小,美國家庭總愛在自己的院子裡放一個籃球框,而很多美國孩子投進自己的人生中第一顆球,都是在自家後院或者車道。
“車道籃球”也是美國籃球文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你開車經過一個街區,除了修草機的轟鳴,最常聽到的便是籃球在各家門口水泥地上一次次被拍起的聲音。
這麼重視體育的美國,小孩子們竟然不打比賽?
相較於提升球技,美國的籃球體系更重視培養小孩子們的興趣。Bleacher Report記者JC·德裡昂曾提到:“95%的高競技水平都是來自於熱愛”。在接觸到反復、枯燥、高強度的訓練和充滿競技性的比賽之前,先讓孩子們體會到將球放入籃筐時的快樂。不得不說,這一點美國做的很好。
那麼,美國人具體是怎麼讓孩子們喜歡上籃球的呢?
他們在籃球固有規則的基礎上,發明了許多適合小孩子的遊戲,比如現在在國內也大行其道的“HORSE”:參與遊戲的球員按照事先安排好的順序出場,第一個上場的人可以在場上任意一個位置選擇投籃,如果他在這個位置投籃命中,那麼其他玩家就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以相同的方式完成投籃,如果投籃不中,他們就會得到一個字母“H”,先集齊“HORSE”五個字母的人就被淘汰。
魔術師和主持人柯南玩Horse遊戲 視頻來源:Youtube
您目前設備暫不支持播放
相較於日常的籃球規則,類似“HORSE”的籃球小遊戲減少了競技性而變得更有趣味性,更容易被小孩子接受。
比賽當然也是有的。部分教堂和小學會為小孩子開展籃球比賽,而如果你的球技遠超同齡,也可以參加各種各樣的訓練營/校外比賽,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未來之星常年閃耀的AAU(業餘體育聯合會)。
作為美國最具代表性的青少年校外聯賽,AAU會根據年齡/年級分成12個聯賽級別,所有球員都可以按照規定的年齡報名,而NBA現役裡歐文、塔圖姆等的絕大多數美國本地NBA球員都曾在青少年時期參加過AAU聯賽。
雖然高中以上的AAU比賽代表著美國青少年籃球的最高水平,但在小學階段的比賽並不是那麼嚴肅,主要還是讓孩子們感受贏得比賽的感覺,培養籃球興趣。
愛上籃球,NBA當然也是一大原因。
對於大多數國內的NBA球迷來說,去現場看一次NBA球賽是比較奢侈的一件事。但在美國,父母帶著孩子去看家門口的球賽是再正常不過的一項娛樂活動,尤其是當你生活在一個擁有NBA球隊的城市,開半個小時車,花一百美金買三張位置靠上的球票+一份爆米花,不高的成本就能讓孩子們早早感受到屬於職業體育的魅力。
對於美國普通民眾而言,為體育消費、為觀賽氪金,已經是生活的本能之一。
這是筆者身邊的一個故事:吉姆是生活在波士頓的一名西班牙語老師,有一個17歲的兒子大衛。作為一名40年資深籃球迷的詹姆斯,吉姆已經把凱爾特人看作了信仰。從2003年至今,他每一個賽季都會買下凱爾特人的季票,整整20年。
而從2014年開始,變成了一個賽季兩張季票,因為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兒子也變成了一個小球迷。父子倆每年固定有40+個晚上是在TD花園球館裡度過的。
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名高中老師,吉姆一年的收入有10%都花在了這份愛好上,而據詹姆斯說,他支持球隊花的錢早就能買跑車了,
初中,打球不再隻是為了玩
一般我們提到國內校隊,想到的都是在一所學校幾百人中挑出來的那些專業運動員,而剩下的大部分人都沒有進入到校隊的機會。
而在“人均運動員”的美國,情況卻不一樣。
據統計,美國有55.1%的初高中生都至少參加過一項校隊運動,而籃球則是其中最歡迎的體育項目之一。
美國高中籃球賽季一般開始於冬天,到了賽季前兩周,學校體育館的墻上就會貼上一張傳單,上面寫著“Basketball Tryout”(籃球試訓)。到了指定的日期,學校裡所有喜歡籃球的學生們都會集合在這,接受教練和助理教練的考驗,選出十到十二個人進入球隊。
而如果你的能力確實和大家有差距,但對籃球的熱愛依舊滾燙的話,不用擔心,你可以選擇以“球隊經理”的角色加入到球隊裡,“球隊經理”可以參加除正賽以外的一切球隊活動——訓練、熱身賽、甚至可以跟隨球隊去到客場。參與學校籃球活動的同時,提升自己,默默變強,為明年的試訓做準備。
相比於其他運動,美國中學籃球的優越性在於其極高的普及度。部分中學可能會因為規模、設施等一系列因素不設立橄欖球隊或者足球隊,但幾乎每一所學校都擁有自己的籃球校隊。
緊張到反胃的比賽心態、眼花繚亂的戰術、跑到脫水的訓練等籃球的“黑暗面”開始讓小球員們應接不暇,但教練組會一步步帶著你適應這些,告訴你怎麼放平心態,怎麼成為一名合格的籃球運動員。
就連史蒂芬·庫裡——這個劃時代的NBA巨星,也是在中學養成了籃球比賽該有的心態。
受NBA父親的影響,庫裡從小就擁有著遠超同齡人的球技,升到了初中之後,他也讓球隊教練見識到了“NBA星二代”的籃球天賦。“一個十二歲的小孩做出了我打一輩子籃球都沒見過的動作。”庫裡的初中教練詹姆斯·萊奇在接受Bleacher Report采訪時說到。
庫裡(後排右二)的初中校隊
盡管擁有超世般的天賦,當時的小史蒂芬好像沒有那麼強的好勝心。“他太安靜、太溫和了,比賽輸了他好像也沒關系,這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能讓他激動起來。”而這一切在庫裡八年級時的賽季收官戰上發生了改變。
離比賽結束還有兩分鐘,球隊落後六分,在暫停中,萊奇教練正在安慰球隊,教他們以正確的方式面對失利,因為他知道在初中的賽場上,一分鐘追6分,確實有難度。但臨上場前,他把十三歲的庫裡拽到一邊,低頭說:“打了一賽季精彩的籃球,你真的想以一場失利結束嗎?”
接著,在最後一分鐘內,庫裡連著兩個三分將比賽扳平,又在加時賽中獨得7分帶球隊取得了勝利——“娃娃臉刺客”就此誕生。
高中:俺們,卷起來了!
如果初中是讓愛好者適應籃球嚴肅而充滿競技性的一面,那到了高中,我們就用一個“卷”字,來形容美國中學籃球的殘酷與壓力。
一般來說,高中校隊會分為Varsity(一隊)和Junior Varsity(二隊)。隨著籃球場上的競技水平越來越高,球隊之間的競爭也愈發嚴重,球員們能提前接觸到很多職業聯盟裡才有的東西。
首先是賽前報告,每場比賽之前,教練組都會化身“FBI”,將即將對陣的球隊從上到下分析一遍,誰是當家球員、他們的技術特點、整個球隊的風格,從而更好的制定針對性的戰術。
其次,高中教練們也很看重體育精神的培養,這也是許多學校每天都會強調的事情。團隊精神、尊重對手、服從裁判,教練們會在你接觸更高等級籃球之前,將這些作為職業球員必須持有的觀念及時地傳授給你。
甚至我們熟知的轉會概念,竟然也會發生在高中階段。
美國境內的高中籃球名校,都會有自己的球探。比如中國小將餘嘉豪和詹姆斯兒子佈朗尼的母校塞拉峽谷、杜蘭特和安東尼的母校橡樹山等學校,都有全職球探任職。
為了保持球隊的競爭力和“籃球強校”的標簽,他們會一直關註全美國甚至全世界范圍內的優秀中學籃球運動員,隨時準備“挖墻腳”。所以很多優秀的高中籃球運動員都會在打上職業之前就經歷被“交易”的感覺。
所以,美國高中籃球為什麼這麼卷?
首先是因為其可觀的關註度———全校、全州乃至全國都在看著你!
說美國高中的球迷們從投入程度上超過了職業體育的球迷們,一點都不誇張。因為他們往往都帶著更深的羈絆在看球,球員們的同學、家長、老師、朋友都會給予球隊最大程度的支持。即使是規模最小的學校,球館的主場看台上,也從不會缺球迷。
都說NCAA是籃球最後一片凈土,其實高中籃球才是毫無利益牽扯、最純粹的籃球,所以也會吸引很多電視觀眾。除了各個高中在當地收到的關註度,部分名校的比賽會在全國范圍內轉播,而到了決賽更是會去到當地大學,甚至於NBA球館進行。比如說佈朗尼·詹姆斯的母校塞拉峽谷高中就在去年的12月在湖人主場斯台普斯中心(現Crypto.com球館)對戰SVSM高中。
塞拉峽谷vsSVSM比賽轉播畫面
美國高中籃球到底有多牛,有一個專門報道高中籃球的媒體,做的越來越大,甚至獲得了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的投資。
在Instagram上有著651萬粉絲的體育媒體Overtime,早在2016年就開始專註於報道高中和少年籃球,他們的出現使得許多球員從高中時期就被聚焦到閃光燈下。從當年的蔡恩·威廉姆斯、傑倫·格林到現在大行其道的高中生麥奇·威廉姆斯,都是Overtime“造星計劃”的產物。
圖源:Overtime
還有一部分原因是來源其全方位,多角度的競爭屬性。球員在場上比拼,學校在互相競爭,甚至部分教練都在暗暗較勁。
因為和國內的體系的不同,一所美國高中的優秀不止體現在學術上,出色的體育項目也是非常重要的標準。而在招募新生時,一個頂尖的籃球項目是很多家長和同學很看重的一點。那當同地區的球隊都是你常年的手下敗將時,就是對於學校體育水平最好的體現。
而且就像前面所說的,許多學校常年在一個當地聯盟裡打球,幾十年都是面對那二十來支球隊,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一些“死對頭”。
用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說:快船和湖人,這對洛杉磯德比從快船建隊以來就一直在較勁,都要證明自己才是真正的洛杉磯之王。而美國高中也是這樣,擁有“死對頭”標簽的兩支隊伍對上時,觀眾席的聲音一定是最大的,也是球員和教練們最想贏下的比賽。
而對於那些各大高校的明星球員來說,高中籃球銜接了其籃球職業生涯的前段,所以必然是充滿競爭性的。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星級高中生”這個概念,那評選這些是為了什麼呢?
就像在美國高中就讀時曾被評為四星高中生的曾凡博一樣,當你在高中時期打出一定名堂時,你的球探報告會被放到Rivals.com和247sports.com等球員數據網站上,接著通過專業人士的分析,將你和全美國同屆的優秀球員進行對比、評級,供所有大學球探參考。
曾凡博高中數據報告
一般來說,高中是球員們決定以後是否要走職業道路的關鍵節點。如果你很出色,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球探都會來現場觀看你的比賽,並依據情況提供給你獎學金,那就算是一隻腳邁進了職業體育的大門。
大學:沖擊NBA,你準備好了嗎?
從高中進入大學,籃球才真正開始殘酷起來。
自從NBA禁止高中球員直接進入聯盟,NCAA就成為了90%以上球員進入NBA的必經之路。據統計,隻有0.86%的高中籃球運動員會在未來進入NCAA一級聯賽,而又隻有4%的一級聯賽球員最終能進入NBA選秀。
0.86%x4%=0.0344%,就得出了我們開篇時提到的這個數字。
什麼概念呢?這意味著3000個高中籃球運動員裡,才會出一個NBA運動員。
所以都說每個NBA球員都是自己故事裡的喬丹,這句話其實同樣適用於NCAA。能打上大學一級聯賽的籃球特長生們,很多都是通過獎學金進入到大學。而美國境內十所高中也不見得能出一個拿到一級聯賽獎學金的球員。
而如果你是傳世的天才,全美排的上號的高中生,大學們總會搶著要你,除了提供獎學金,還會登門拜訪,提出各種優厚條件,就差給你開工資了。(參考電影《弱點》)
但別以為進入NCAA之後就穩了。進入到大學之後,除了要保持高等級的競賽水平,也不能忘了自己學生的身份。你依舊需要保持2.3以上的績點,才能上場打球。如果你不被允許上場打球,自然就沒有人看得到你的真實水平,就會慢慢淡出NBA球探的視野,離你的夢想越來越遠。
而因為NCAA在美國國內的火爆程度又不亞於NBA,大學籃球隊隊員就已經小有名氣了。這名氣也有可能成為你追夢NBA路上的絆腳石,有很多稀世之才就曾經迷失在大學裡眾星捧月的感覺裡,從而斷送了自己的職業生涯。
沖擊NBA的過程中,大部分球員都會簽署自己的經紀公司來負責你的事務。從代言、炒作、訓練、目標順位全方面幫你做出詳細計劃。
在這個過程中,你的經紀人可能是你相處時間最長的人,許多球員也會秉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態,聘請自己的親戚或者朋友來做經紀工作,但因為專業知識的缺乏和對行業規律的掌握,大多數還是會出問題,比如倫納德和他“攪渾水”的舅舅。
可能大家都註意到了,許多NBA球員隻在NCAA打上個一年最多兩年就去參加NBA選秀,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來看看NBA選秀,到底選的是什麼。
當然籃球技術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但NBA選秀,其實更多是在選潛力、選天賦,最近幾年的喬納森·庫明加和斯科蒂·巴恩斯都是很好的例子。當然,他們在NBA選秀之前都有非常不錯的表現,但技術上仍然存在很多粗糙的細節,管理層們更看重的是他們身上的“璞玉”性質。
什麼意思呢?就是球探們會分析以他們各方面的條件,通過NBA最頂級的訓練,在未來有可能達到的高度。一般來說,許多天賦溢出,或者想早點進聯盟賺錢的球員,最多在NCAA呆上個一兩年,就會宣佈參選。
但也有打滿四年NCAA再進NBA的大齡新秀,而他們所被看中的,往往是較為成熟的球風和即戰力。最典型的就是猛龍隊的范弗利特,在為威奇塔州立大學征戰四年以後,進入聯盟第二年就成為猛龍隊的主要輪換,場均交出8+2+3+1的均衡數據,更是在2021年入選了全明星。
所以,並不是“天賦怪”、“跳跳男”才能進入NBA。嚴格意義來說,在進入NCAA之後,球員們有四年的時間變強,讓NBA看到。
而且並不是隻有成為“詹姆斯”,才有飯吃。NBA當然是籃球運動員最好的歸宿,但如果進不去,並不代表努力就完全白費,美國成熟的體育系統依舊可以讓他們有機會靠籃球為生。
如果你沒有到職業的水平標準,網紅球手、學校籃球教練、訓練師等職業都能有一個不錯的職業生涯和收入。據統計,在美國境內約有超過12萬執教於各種級別的籃球教練,他們的平均年薪約為5萬3千美元。
對於擁有職業水準的人,不僅可以像穆迪埃、貝弗利一樣去到海外聯賽, NBA也專門為年輕球員和落選秀們提供了G League和夏季聯賽這樣的緩沖平台,讓他們有機會在職業環境下提升自己,隨著技術的成熟,再打回NBA也說不定。
一路走來,剛開始是父母將籃球放在孩子手裡;到了中學,可能是因為教練的那一句話,讓你成為一名真正的運動員;升入大學前,大學球探將你帶上世界最高水平的籃球舞台之一;到了NCAA,你的經紀人為你成為職業球員做好一切準備。
一切的一切,都基於你自己每一次拍球時獲得的動力、每一次球刷籃網的聲音中感受到的快樂、基於你對籃球那份獨一無二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