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脫口秀演員“House”的一場表演,代碼為600759的ST洲際站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霸榜中秋假期間的財經話題。並沒有太多懸念,這隻股票在節後首日開盤即強勢漲停,封單一度高達數十萬手。
公司基本面發生變化了嗎?顯然並非如此。在相關輿情發酵後,上市公司在12日晚間緊急聲明,明確表示“公司生產經營未發生重大變化。請廣大投資者理性投資,註意風險。”但遺憾的是,這樣一份澄清公告在網絡上洶湧的“幫House回本”等話語喧囂面前,顯得那樣的勢單力薄。
必須承認,“關註即是價值”是當下客觀存在的現實。就跟商鋪門前的客流量一樣,來來往往的人多了,生意自然就會更好一些,也即是流動性溢價。對於個股而言,經過網絡的高強度曝光後,哪怕隻有很低比例的人參與,但這些個體微弱的力量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後,已足以對股價造成重大影響。
從這個案例來看,“House”很可能並未意料到事件會如此發展。他本人也在微博予以澄清,表示這場脫口秀僅是演出行為,隻想給大家帶來一些快樂,自己及家人目前並沒有持有這隻股票,也沒有相應的計劃。
即便如此,這很可能成為證券監管的一個全新課題:當某人的無心舉動,卻引發巨大的輿論關註,進而造成股價劇烈波動,以及由此帶來的巨額財富轉移,這樣的行為應該怎樣界定?即便出於無心,但在客觀結果上,是否觸及了“股價操縱”的紅線邊緣?當一個“House”的無心之舉樹立了示范效應,今後會不會有人依樣畫瓢、刻意設計,損害投資者利益?於監管而言,又如何在實操上,對這種大規模的群體一致性舉動,給予有效監管或防范?這並非杞人憂天,類似的案例早已在美股上演,比如遊戲驛站等被散戶抱團爆炒,但美國的監管部門並沒有找到切實有效的應對辦法,隻是將其歸為“市場行為”。
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擊鼓傳花式的炒作並不產生任何價值,隻會帶來財富的轉移。短期來看,目前持有或稍早買入了“600759”的人是幸運的,因為突如其來的關註度,讓他們市值躥升,享受了財富增值的喜悅。當關註度退潮、情緒冷卻後,裹挾於其中的投資者,將再次比拼撤離的快慢,但顯然,無論如何,始終得有人直面股價的痛苦回調。畢竟,長期來看,決定股價的,始終還是上市公司的內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