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全球 -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去世,她有多少傳奇事跡?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去世,她有多少傳奇事跡?

本文來自:《鳳凰大參考》,特約作者:胡毓堃,原文標題:《英國女王96年歲月:15任首相迎來送往,70載維持分崩帝國》,頭圖來自:視覺中國(圖為當地時間1950年3月23日,英國倫敦,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首相溫斯頓·丘吉爾)

當地時間9月8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城堡去世,享年96歲。查爾斯隨即成為英國的新君主。這不僅僅是君主立憲制國家的虛君更迭,更標志著一個時代的落幕。故去的女王有多少傳奇事跡?她是怎樣在70年的執政生涯中,勉力維系著瀕於瓦解的帝國?如果沒有女王,君主制還有必要存在嗎?《鳳凰大參考》深度解讀。

一、女王還會修汽車:廢墟裡長大的伊麗莎白少尉

“(她)是個人物……這個嬰幼兒擁有權威和深思熟慮的氣質,著實驚人。”這是1928年9月25日,54歲的丘吉爾在給妻子的信中描述他初見伊麗莎白公主的場景。那年夏天,時任英國財政大臣的丘吉爾陪同英國國王喬治五世來到避暑行宮——蘇格蘭巴爾莫勒爾城堡狩獵,第一次見到了這位年邁國王的掌上明珠、兩歲的伊麗莎白公主。

彼時丘吉爾與喬治五世交情匪淺,不時感受到後者對伊麗莎白公主的寵愛與贊美。這位兩歲的孩子不僅在初次見面時令丘吉爾印象深刻,給出了“是個人物”的斷言,更在之後的歷史發展中印證了這種判斷,留下了一段超越時空的女王傳奇。

歷史學家安德魯·羅伯茨在書中揭露了丘吉爾和女王的初次見面。 羅伯茨補充說,“丘吉爾當然想不到她日後會成為女王,更不用說他會成為女王的第一任首相 ”。

不到一年後,剛過完三歲生日的她,登上了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面。

1929年4月29日美國《時代周刊》封面 圖源:Time magazine archive

生於帝王家,無疑被公認為贏在起跑線上,尤其是在當時的“日不落帝國”。但並非每一位王室成員都必然能成就一番事業和傳奇,甚至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擔得起王室成員要承擔的責任與壓力。

而如同伊麗莎白二世這般生來便靠近英國乃至世界政治舞台中心的人物,其傳奇的塑造不僅是其個人成長的結果,更離不開她成長經歷所依托的大時代背景——那個充滿劇變、風雲激蕩、危機與挑戰並存、改變人類歷史的20世紀前半葉。

當如今俄烏局勢持續不明朗,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提出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險、引發國際輿論嘩然之時,伊麗莎白二世早在其青少年時期,便切身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至暗時刻”。

不同於普通兒童,年幼的伊麗莎白公主和妹妹瑪格麗特公主接受的是傳統家庭教育:由伊頓公學副教務長教授憲政史、接受坎特伯雷大主教的神學指導、跟著母語家庭教師學習法語,還要學習文學和音樂……家庭教育之外,她也加入了女童軍,從而與同齡女孩保持必要的社交。

伊麗莎白公主的學業與成長,離不開母親(後來的伊麗莎白王後與王太後)的重視。二戰期間,母親伊麗莎白王後與父親英王喬治六世成為了英國抗擊法西斯的象征。

尤其是倫敦大轟炸到來之時,盡管內閣建議她離開倫敦,或者把兩位小公主送到加拿大去,但伊麗莎白王後公開表態:“我不走,孩子們就不走。我不會離開國王,而國王不會走。”

當白金漢宮也數次遭到轟炸,喬治六世與王後差點死於轟炸之時,她甚至揚言“我很高興我們也遭到了轟炸,這讓我感覺我能親眼看到倫敦東區(貧民與外來移民聚居區)了”。

這位希特勒口中“全歐洲最可怕的女人”,以及臨危受命、克服口吃毛病、發表“國王的演講”的父親喬治六世,極大地鼓舞了戰爭中的英國民眾。在戰火中由青少年長大成人的伊麗莎白公主,不僅感受到父母在廢墟、防空洞和演講中表現出的決心與勇氣,也親自參與其中、履行王室成員的職責。

除了在長住的溫莎城堡與妹妹組織、出演啞劇,為軍用籌款,1940年時14歲的伊麗莎白公主還通過BBC第一次發表了全國廣播講話,鼓舞、撫慰戰爭中被迫疏散、避難的英國兒童:

“我們將全力支持我們英勇的海軍、陸軍和空軍戰士,我們也將共同承擔戰爭的危險與傷痛。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最終一切都會好起來。”

1940年10月,伊麗莎白公主發表了第一次演講。以一個小女孩的方式,14歲的公主與妹妹一起努力為戰爭出力:她們共同籌劃了一系列旨在籌款的啞劇,包括《灰姑娘》、《睡美人》、《阿拉丁》等等 圖源:Royal Collection Trust

到了18歲成年之際,隨著英國議會修改法律,伊麗莎白公主躋身五名英國國務顧問之一,可在其父無法履職或身在國外之時,代行王室職責。1945年,她說服喬治六世,獲準直接參與協助戰爭,加入後方防衛支援部隊“國內婦女支援部隊”服役,成為編號230873的伊麗莎白·溫莎名譽少尉。

在那裡,她接受了駕駛與汽車修理訓練,成為英國王室第一個經過正式訓練的汽車修理員,也是她第一次與其他孩子一起受訓。五個月後,伊麗莎白公主晉升為名譽下級司令員(等同於上尉)。

據說她本人非常喜歡這段與其他孩子共處的經歷,因此之後打破傳統,將自己的子女送往學校上學,而非接受家庭教育。

1945年5月8日,19歲的伊麗莎白公主經歷了其人生的第一個大場面:二戰歐洲戰場勝利日紀念活動。她與喬治六世、伊麗莎白王後、首相丘吉爾和妹妹瑪格麗特公主“同框”出現在白金漢宮的陽台上,與民同慶,甚至和妹妹匿名走上街頭,切身體驗倫敦民眾的快樂與解脫感。

經過二戰的歷練,1947年伊麗莎白公主開始了其第一次外交之旅,陪同父母出訪南非,目睹了這個當時仍是英聯邦國家的種族矛盾與割裂。在那裡慶祝21歲生日的她,面向整個英聯邦世界發表了演講,給出了自己的承諾:

“我在眾人面前發誓,無論壽命長短,都將終身服務你們、以及你我同屬的大英帝國家庭。”

70餘載後,大英帝國成為歷史,時代洪流的更替之下,出身舊時代、親歷新變化的伊麗莎白二世始終“不忘初心”、用實際行動履行其王室成員的職責。

回望這段歷史,處於人生起步階段的那個年輕公主,不僅證明了自己在同齡人之中不同凡響,更在尚未登基之時,便已然向眾人表明:即將與自己共事的丘吉爾並沒有看走眼。她的確“是個人物”。

二、“世界君主”,維系著瓦解的帝國

伊麗莎白二世出生之時,在王位繼承人序列中排名第三,位於愛德華八世和父親喬治六世之後。盡管一出生便引發了公眾關註,且順位頗高,但當時沒人預期她會成為女王。

畢竟她的叔叔愛德華依然年輕,而且按照常人邏輯,一旦叔叔結婚生子,其子嗣將在繼位排序中超過伊麗莎白,那麼王位基本也就和她無關了。

然而個人的命運總是不時出現意外,除了自我奮鬥,歷史進程的突然“轉向”甚至能起到更大的作用:愛德華八世不僅一生膝下無後,更是“愛美人不愛江山”,為了與兩度離異的美國名流沃利斯·辛普森結婚,毅然放棄王位,由其弟喬治六世繼位。

就這樣,沒有兄長的伊麗莎白公主便成為了第一順位繼承人。

二戰結束後,伊麗莎白力排爭議,與13歲時便愛上的菲利普親王完婚。自1951年起,長期嗜煙的喬治六世健康狀況惡化,伊麗莎白公主開始頻繁地代父出席公共活動:當年10月訪問加拿大和美國期間,她的私人秘書甚至起草好了繼位聲明,以備不測。

但從公主變女王,依舊來得很突然:1952年2月6日,她與菲利普親王訪問肯尼亞期間,收到了喬治六世駕崩的消息。就這樣,二人迅速趕回英國,而伊麗莎白公主面對不少蘇格蘭人的不滿,堅持保留了本名(成為第一個統治蘇格蘭的“伊麗莎白女王”),變成了伊麗莎白二世。

經過英國歷史上第一次電視播出的加冕儀式之後,伊麗莎白二世所面對的,是與自己從小接受的傳統與歷史教育截然不同、秩序劇變的世界。

自她出生之時起,“大英帝國”的瓦解與英聯邦的轉型便是持續進行的狀態(從時間線看,甚至可以說女王和英聯邦“一起生長”)。待到伊麗莎白女王登基之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巴基斯坦、南非等原主要屬地都已然轉型成為英聯邦框架下的獨立主權國家,自己隻是其中部分國家名義上的國家元首。

二戰後的去殖民化運動風起雲湧,自1956年的蘇丹和1957年的加納開始,大英帝國的非洲殖民地幾乎在十年之內全部轉型為獨立主權共和國,不再尊伊麗莎白二世為國家元首,隻是保留英聯邦的組織成員身份。

去殖民化風潮的背後,不僅是英國相對國力和世界影響力的衰退,更是戰後國際政治格局重塑、經濟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社會思潮與觀念的新變化等多重因素引發的前所未有的世界深刻變局。

而去殖民化與“日不落帝國”的瓦解,隻是其中的一個外在表現。

對於年輕的女王來說,登基之後以平等的姿態訪問英聯邦其它國家(包括1953年長達七個月、造訪13國、超過六萬四千公裡的環球之旅)並非難事,但伊麗莎白二世自立下“終身服務”的承諾之日起,她志在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捍衛者”,而這才是更大的挑戰。

用女王在位期間任命的第三位首相哈羅德·麥克米倫的話說:“女王始終決心堅定……她不能接受別人用對待電影明星的態度來看待她,她的確擁有‘國王的心和胃’(引用伊麗莎白一世在1588年英西海戰前的演講名言)……”

堅持保留伊麗莎白之名,也在從側面體現出女王在某種程度上以上一位伊麗莎白女王為標桿:

被稱為“榮光女王”、“賢明女王”的伊麗莎白一世統治的44年被稱為“黃金時代”,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和富裕的國家,1588年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乃英國歷史上最重要的軍事勝利之一,“大英帝國”的海外征途更是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顯然,到了20世紀下半葉的英國,就算伊麗莎白一世再現,也無法復制“光輝歲月”。立憲制下,君主權力更是早就今不如昔。國力有限、權力更有限,第二個叫伊麗莎白的女王,在激變、挑戰甚至挫折中,平靜卻引人矚目地書寫了比先人們更長的傳奇故事。

她在位期間歷經15位首相,其中她最欣賞的,便是同樣最早看好自己、惺惺相惜的第一位首相丘吉爾。無論是仍為王儲時的贈書之情,還是父王駕崩、登基之初的指導與建議,丘吉爾令女王受益匪淺、心懷感激與敬意。三年的共事,幫助女王為日後成熟處事、履行職責奠定了基礎。

加上最新的獲任的特拉斯首相,女王在位期間迎來送往15位首相 圖源:Express

國力衰退、經濟一度低迷,大英帝國循序漸進地瓦解,第二次中東戰爭後徹底淪為“二流國家”……伊麗莎白二世對於英國的困境心知肚明,也知道自己作為國家的象征性元首必須保持中立、言行謹慎。她保持著從小習得的規范與風度,用自己的個人魅力維系著君主制在英國、英國在世界的影響力。

數百次的國事訪問不僅令伊麗莎白二世成為全世界出行最多的國家元首,更有效地維系了英國與不同制度、文化的國家,尤其是與眾多前殖民地國家的良好關系。

在去殖民化風起雲湧的年代,身為英聯邦元首的女王通過英聯邦這個地位平等、文化多元、支持合作與共同價值的國際組織,將53個已經獨立的前殖民地國家聯系起來。

她的親和力,甚至超越了英聯邦的范圍,令世界各地不少人產生了親近、敬仰之情。從斯裡蘭卡、贊比亞等前殖民地,到法國、德國等“非英”國家,無不對女王的來訪熱烈歡迎,甚至高呼“女王萬歲”。

新西蘭前總理戴維·朗伊曾深有感觸:“我們在爭鬥,而她在團結。”

女王的德語傳記作家、《世界報》常駐倫敦記者托馬斯·基林格甚至表示,很多德國人都認為她是一位“世界”君主。

當然,隨著大眾傳媒生態的變化,女王和王室也要面對媒體用放大鏡審視,而保持沉默、孤高、威嚴,與大眾拉開距離也不再奏效。女王本人也不止一次在國內外訪問時,遭遇不同方式的攻擊。

面對危險、暴力甚至騷亂,她始終展現出自己的冷靜和勇氣。當“平民王妃”戴安娜與傳統古板的王室形成鮮明對比,其意外身亡引發了王室的輿論危機時,她終究做出調整、適應現代思潮,在白金漢宮降下半旗,並發表電視講話、撫慰公眾情緒。

此後的民間訪問活動中,女王也改變了與普通民眾的交流方式。其秘書助理瑪麗·弗朗西斯也坦承,女王從戴安娜身上學到了許多,特別是在新時代與民眾的交流方式上。

在改變的過程中當然也有不變:每年的聖誕講話,女王雖然通過不同的內容與講述方式給民眾傳遞信心與力量,但始終堅持說“Happy Christmas”而非“Merry Christmas”,而前者顯然更傳統、更契合“貴族”式的用語。

在位70載,伊麗莎白二世可謂無人不知,可外界又很難說得上來她做過哪些轟轟烈烈的大事。出生自傳統時代、登基於激變時期、又在新時代不斷創造傳奇的女王,看似安靜而遙遠,但又如同她治下的國家一樣,在傳統與現代、變與不變的轉型過程中循序漸進,並成為了這一歷史進程中最重要的“壓艙石”。

三、如果沒有女王,君主制還有必要存在嗎?

根據英國著名調查與分析公司YouGov發佈的2022年第一季度數據,在英國社會最受歡迎的全球公眾人物中,女王以75%的受歡迎度穩居第一。在排名前十的公眾人物中,有五名英國王室成員。

排名第11的,則是被媒體貼上“軟弱”、“渣男”標簽的查爾斯王儲(50%)。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英國的各大政治人物:即便是當下最受歡迎的工黨黨魁斯塔默,其受歡迎程度也不過隻有33%,在公眾人物中排名20開外。

調查數據的結果,至少可以說明一點:在英國,正是因為王室沒有政治實權,反而比那些實際負責的政治人物更受歡迎。

尤其是伊麗莎白二世。相比於其父喬治六世,她甚至被稱為英國歷史上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虛位元首”:自1965年起,首相任期內更替時,她甚至不再參與主動任命繼任者。從那以後,首相任內更迭完全由執政黨內部選舉決定成為慣例。

即便如此,值得註意的是:盡管維系君主制是當下英國社會的主流共識,但事情或許在不遠的將來便會起變化:

一方面,伊麗莎白二世本人對於君主制和王室人氣的重要加持,或許意味著“後伊麗莎白時代”王室形象的大幅減分;另一方面,隨著英國社會的世代交替,Z世代也表現出和父輩們對君主制不同的態度。

去年5月,YouGov通過調查發現,在18至24歲的英國年輕人中,41%的受訪者認為英國應該民選國家元首,希望延續君主制的人隻占31%。這與2019年同一機構對同一年齡段群體的調查結果截然相反:當時接近半數年輕人支持君主制的維系。

2019至2021年英國不同年齡段群體對君主制的態度,來源:YouGov

造成年輕人對君主制態度較為負面的因素有偶然的,比如2019年安德魯王子接受BBC《新聞之夜》采訪引發的性侵醜聞爭議,以及2021年哈裡王子和梅根夫婦接受美國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溫弗裡專訪中的爆料。

但相比於整個英國社會超過六成民眾支持君主制的整體民意,年輕一代對君主制態度的結構性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隨著“女王駕崩”的傳聞多年來持續炒冷飯,後女王時代的君主制,乃至以此為核心的英聯邦恐怕也將面臨深刻的變化。

一個犀利而有些紮心的問題便是:沒有了總體上能贏得民眾支持的伊麗莎白二世,君主立憲這種“無傷大雅”的制度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或者說,現代英國社會還需要每年花費近7000萬英鎊供養王室、維系君主立憲制嗎?

至少查爾斯王儲在英國輿論眼中還不如其子威廉王子夠資格繼位,而威廉王子和其弟哈裡王子也更多地卷入娛樂版的花邊新聞之中,看起來也不那麼“爭氣”。

如果君主制的未來在英國國內是一個未知數,那麼失去了伊麗莎白二世這一“軟實力”的象征(前英國外交大臣傑克·斯特勞語),君主制的危機也將意味著英聯邦的危機,而這對於英國的外交和國際影響力不啻為重大的打擊。

近年來,英聯邦內部的最新動態,對英國而言不可謂不尷尬。

先是去年11月30日,巴巴多斯正式宣佈由“英聯邦王國”成員轉變為共和國,不再尊英國女王為國家元首。查爾斯王儲親自出席了這場與英國王室“一刀兩斷”的典禮,坦承奴隸制留下的歷史污點,見證了該國著名歌手蕾哈娜被授予“國家英雄”的榮譽稱號。

到了今年三月,威廉王子與凱特王妃的加勒比地區八日行,本來是為了開啟女王登基“白金禧年”的慶典,向“共和”呼聲水漲船高的該地區展現王室新面貌,結果遭遇了更大的尷尬:

在伯利茲,威廉王子夫婦遭遇抗議群眾;在牙買加,被對方首相當面告知該國將加快轉型為共和國,而巴哈馬政府更是敦促英國王室就歷史上的“反人類罪行”充分、正式致歉。

更深遠的影響恐怕在於:告別伊麗莎白二世時代,不僅可能意味著大英帝國時代從內到外、從形式到實質的徹底落幕,甚至意味著舊時代的徹底謝幕。

如前所述,女王完整地經歷過二戰與冷戰,曾與15位英國首相和13位美國總統打過交道,包括丘吉爾這樣的二戰歷史人物和眾多冷戰風雲領袖。見證過眾多歷史事件和重大危機的女王,深知團結的重要意義,也始終致力於國內民眾與國際社會的團結。

隻是,當年邁的她看到更多的割裂與對立,面對更多的互聯網時代擅長小作文、煽動民粹情緒、撕裂社會的政客,以及越發失去耐心的公眾,恐怕很難想象:堅守承諾、服務英國的自己,成為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如今女王逝世,喧囂散去,一並告別歷史舞台的,或許還有塑造了她的舊世界與舊時代。

本文來自:《鳳凰大參考》,特約作者:胡毓堃

推薦閱讀

前瞻:KD歐文對話波神庫茲馬 籃網欲擒奇才沖4連勝

體育12月12日報道:佈魯克林籃網隊(16勝12負)已拿到3連勝,他們13日將做客對陣華盛頓奇才隊(11勝16負)。杜蘭

健康

這類人,飯後確實不能馬上洗澡

吃完晚飯,接著洗個熱水澡,就可以安心拿著手機鉆進被子了。可是,很多人說吃完飯不能馬上洗澡,這是不是真的?答案是,有幾類人

健康

大藥廠“買買買”,一年“敗掉”62億美金

對於大藥廠來說,“買買買”是常規操作。有太多成功的例子告訴大藥廠們,沒有什麼增長煩惱,是收購一家Biotech解決不了的

全球

坦桑尼亞,中國老板的快樂福地?

很多人印象中的非洲大陸充滿貧窮與戰亂,現實中的非洲大陸還充滿財富與機遇。在非洲中南部的坦桑尼亞,就有數以萬計的中國人在這

健康

我們離治愈孤獨癥有多遠?

一直以來,人們希望建立神經或精神疾病的實驗模型,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大腦或研發藥物。最近,神經科學家塞爾吉·帕斯卡(Serg

健康

怎樣才能健康地老去?

日本是全球范圍內老齡化問題最為嚴重的國家。“怎樣才能健康的活到100歲”,已經成為了1.2億日本國民的共同話題。通過這篇

全球

全球樓市泡沫一個一個爆了

在全球央行的加息潮下,全球樓市擊鼓傳花的遊戲進入尾聲,令人聞風喪膽的大崩盤或將重現。歐洲方面,英國房價出現了15個月來的

全球

去以色列做電商,前景如何?

一、國家概況以色列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國家,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色列也是一個發達國家,是中東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同時也

全球

天然氣倒貼錢白給,歐洲人還裹著電熱毯過冬?

歐洲能源危機已經有一陣子了,咱們大A的彩虹集團享受著歐洲人用不起暖氣,狂買中國電熱毯的紅利,13個交易日股價翻倍。在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