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龔曉明醫生在其微博中發文,提出對醫院、醫生考核的問題:
各地衛計委為考核各地醫院的服務質量,經常給醫院出台各種指標,譬如對於醫院來說,就要求3級4級手術的比例(代表著手術難度高),甚至要求考慮子宮肌瘤手術中實施腹腔鏡手術的比例。衛計委考核院長,院長拿指標考核婦產科主任,主任拿同樣指標考核婦科醫生。
這樣的考核,領導想要的結果來了,醫院的婦科醫生們盡可能滿足實施3級4級腹腔鏡手術剔除肌瘤或切除子宮的目標。於是乎,來了一個8cm肌瘤的病人,沒有什麼癥狀。本來可以不做手術觀察即可,但是架在各位主任頭上的KPI要求要給這麼一個病人收入院,實施腹腔鏡手術,否則下個月就沒有獎金。
或者拿技術層面來說,這個8cm的肌瘤病人有月經多的癥狀,需要手術了,本來可以實施經陰道手術,創傷比較小一些、痛苦輕一些。但是不行,經陰道手術的DIP比起腹腔鏡手術的DIP醫保給醫院的費用要低,那麼就實施腹腔鏡吧,隻有這樣婦科醫生的收入才不會受影響。
有人會說,不在意績效怎麼行,你看好幾個診所都關門了。
張強介紹說:“第一家線下機構就是我們的‘長子’,被寄予厚望,但可能出現投資過多、規模偏大、使用空間過低等問題,因此運營效率較低。砍掉這樣的重資產,屬於戰略調整,旨在實現資金再分配。”
作為機構的管理者,在意績效,甚至重視績效無可厚非。不過醫生一邊看病,一邊算錢,好像就不是那麼和諧。
我們在來看兩個在意績效的案例:
來自八點健聞媒體記者史晨瑾的報道:河北石家莊某縣城的陳竹,大三電子信息專業的男生,患上叫法佈雷的罕見病,概率低到在全中國都找不出一千個人,卻往往在家庭成員內聚集。陳竹和43歲的母親、15歲的弟弟都是患者。
2021年末,其中一款治療法佈雷“神藥”通過國家醫保談判,進入了醫保報銷目錄。根據石家莊市居民醫保待遇表,省、市三級醫院報銷比例分別是60%和65%,縣二級醫院是80%。這就意味著,如果能在縣醫院看病,一年可以節省4.2萬元,一家三口人就是12.6萬元。
折騰了好幾個月,最後終於解決了當地縣醫院就診的問題。
而安徽患同樣疾病的趙磊發現腎內科醫生的臉色越來越不好看了。9月底,醫生開始建議趙磊轉科室治療,而且不太願意為他辦理入院。一番溝通後,醫生坦言了自己的苦衷。她找出一份科室DRG月度考核表,解釋稱,因為趙磊使用的高值藥品,影響了科室的考核指標,每個月都會被扣1.1萬元。7個月下來,科室快要扛不住了。
這樣的考核受傷害的最終是誰?
還有一則新聞,也惹起了爭議。
2022年,九江一院通過亞專業細分、主診醫師病種負責制,實施“一人一病種造就一名醫”工程。熊功友院長表示,全院醫務人員不能安於現狀,要勇於革新。要認清地市級醫院“土壤貧瘠”的現實,認清自己的現狀,不要“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要選定一個病種,窮其職業生涯鉆研下去。
好處是“名醫”才能壯大“名科”,進而推動“名院”建設。
然而真有那麼好的事嗎?現代醫療早已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同類型醫師分工不同,連鄭大一挖其他醫院的心臟外科醫生時,還不忘把相關的心臟彩超醫生、體外循環護士、麻醉醫師都一起挖走,你覺得光一個心臟外科醫師能獨立開刀嗎?
一個光彩照人的醫生背後一定有一個強大的團隊,造就一個名醫,還不如建設一個學科。否則,不光害了患者,可能把年輕醫生們也帶壞了。
近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發佈《關於啟動2022年度二級和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有關工作的通知》。新一輪績效考核即將開始,再次提醒各位院長、科主任和醫務人員們,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績效考核。
最後,我引用龔曉明醫生微博中的一段話作為結束:
作為一個有良心的醫生,我不能要求別的醫生如何,唯有要求我們自己和我們團隊的醫生做好每個病人的服務,堅持以病人利益為最高考慮,不該吃的藥不吃,不該做的手術不做。我也堅信,隻有這麼做醫療,醫療的品牌才是可以長久的,可持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