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美利堅女士》
不過,僅僅因為我們認識到一種社會觀念是荒謬的,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受它的支配。
喊口號十分容易:“每種身材的人都值得被愛”!但有個叫做“內隱偏見”的東西,也會潛移默化地塑造文化環境。
“我討厭胖子,我才不會招聘一個胖子”,放到今天,這類惡意歧視言論一定會被按在地上摩擦。所以,如今的“肥胖恐懼癥(fatphobia)”通常以各種針對肥胖者的微攻擊出現。比如:
人們覺得胖人沒有能力照顧好自己。“不自律”“懶散”“不愛運動”“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是常貼的標簽。
人們有時不願意和胖人合照,不願意被人看到和一個胖人交往或者做朋友。
出於“為你好”,他們可能隨時隨地羞辱你的身體。在不需要的情況下,對方常常會給胖人提供減肥建議;一位熟人喜歡在你面前戲劇性地放下碗筷,大聲說:“哦,我太飽了,你能相信這裡的菜量嗎?我隻能吃這麼點了”。
胖人常常被“物化”。周圍人對肥胖的恐懼,經常讓胖人成為“向下比較的工具”。他們要麼被視為一個數字,要麼被簡化為一種性癖。一個大碼女性讀者留言說,我厭倦了隻要穿泳衣就被誇“你很自信,很有勇氣”;她們也經常遇到搭訕者,隻因對方“愛好大碼的身體”,而不是希望了解真實的她。
“健康的胖子?不存在的”。人們總是將肥胖與健康問題強行建立因果。世人不認可存在“健康的胖子”,尤其是大碼女性——她一定心血管很差。如果她是孕婦——她肯定會得妊娠糖尿病。胖不僅僅是一個貶義詞,它還是一類疾病的面孔。
《大餓》
簡單建議胖人和這些“微攻擊”言論保持情感距離,雖然必要,但也荒謬。
對於社會中的個體來說,每個人都可能內化“肥胖偏見”。這意味著,歧視可能來自任何人:雇主、教師、親人或醫療工作者。甚至包括胖人自己。他們可能不僅自我厭惡,也討厭和其他胖人交往。
對我沖擊很大的一個故事,來自心理學家歐文亞隆在《愛情劊子手》中記錄的一個咨詢來訪者案例:“胖女人”。
在咨詢初期,咨詢師尚未處理好自己的偏見,他對“胖女人”貝蒂的身材存在控制不住的厭惡。他以為自己藏得很好,但還是被來訪者發現了。
咨詢師很尷尬。但貝蒂坦白道:
“你曾經叫我去認識其他胖子——交交朋友吧,甚至交男朋友。我拒絕了。理由是因為我討厭團體。但我沒有說出全部真相。真正的原因是我也無法忍受胖子,我會反胃,我不想被看到和胖子在一起。我怎能因為你有同樣的感覺而對你不滿?”
無論如何,貝蒂屬於有勇氣求助的那類人。
在一項有關體重欺凌、偏見和歧視的研究中,Rebecca Puhl博士發現,體型較大者更不願意“去看醫生”或推遲所需治療,而這與肥胖所帶來的羞恥感有關。在一項調查中,24% 的醫生承認,他們不喜歡與身材較大的朋友在一起,18% 的醫生表示,他們對治療 BMI 較高的患者感到厭惡。
當一個胖人去看醫生,他很大幾率會得到減肥的建議(哪怕並未做相關檢查)。科學美國人的一篇文章指出:雖然無數研究將“肥胖”稱作是健康的頭號風險因素,但這些研究大多未考慮“肥胖污名化”的影響。
《美利堅女士》
然而,體重或體型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健康和幸福是多方面的,並不僅僅由體重決定。健康是“身體、心理和社會全面健康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世界衛生組織,1948)。
重要的是,別輕率地給自己貼上標簽。肥胖恐懼癥是一種需要直面的偏見。它不是一類精神疾病,而是一種全面的壓迫系統。
雖然在 Taylor 的自我描述中,她與食物的不良關系與肥胖恐懼顯著有關。在 DSM-5 的定義中,“對肥胖的恐懼”也被視為神經性厭食癥的核心精神病理學特征。但並非所有的進食障礙問題,都可歸結為“肥胖恐懼癥”。
情緒與食物之間的關系是錯綜復雜的。
在心理咨詢室的沙發上,有來訪者用發胖來抵抗作為一個女性“被性化”的過程,抵抗被凝視的感覺。因為,自從胖了以後她不再被視為一個女性(至於是別的什麼都可以)。
有人會在減肥到 120斤左右的時候,極力做一些讓自己發胖的事,來回避 120 斤那年在她身上發生的虐待事件。
還有人用發胖來彌補一種“不夠強大”的感覺。他希望自己曾經長得更“大塊頭一點”,這樣就不會被霸凌了。他安全感的匱乏反映到與食物的關系上,暴飲暴食可以給他的自毀傾向提供了一種肉眼可見的懲罰。
與自我的身體形象作鬥爭,是一個長期的艱難旅程。
一些傳統的建議是,我們要學習熱愛食物,掌握正念飲食技巧。關註自我照顧、自我接納、提升自我價值、愛自己。我相信,這些建議在微觀層面上對擺脫個人羞恥感,提升自我同情能力有很大意義。
但這不意味著肥胖恐懼癥不存在文化後果。“肥胖、胖人”是一個中性描述,而恐懼癥(或者叫歧視、偏見)才是我們需要與之抗爭的真正惡棍。
在紀錄片裡,Taylor 坦白自己正與身體裡的矛盾情緒掙紮。我們知道什麼是對的,知道“社會要你做一個翹臀扁肚的瘦子”是胡說八道,但我們身處其中掙紮,且不應該“因為擁有多面性”而受到指責。
對於那些抱有偏見的人,也請學會多一些同情心。他們是有傷口的人,他們暫未穿越那些傷口。
PS:最新進展是,Taylor 團隊已在 Apple Music 的版本裡悄悄刪除了這一爭議性畫面,但在輿論方面暫時保持緘默。
參考文獻
Eating Disorders and Cultures in Transition: Edited by Mervat Nasser, Melanie A. Katzman, Richard A. Gordon
Hayran et al,. Fat Phobia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Obesity. Journal of Allied Health, Volume 42, Number 3, Fall 2013, pp. 147-150A(4)
McCormack et al. Early Life Loss and Trauma: Eating Disorder Onset in a Middle-Aged Male—A Case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Men’s Health 2014, Vol. 8(2) 121–136. DOI: 10.1177/1557988313496838
Scientific American:In Obesity Research, Fatphobia Is Always the X Fa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