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劍橋大學的胚胎和幹細胞實驗室,一枚凝聚了整個實驗室十餘年努力的小鼠胚胎,向世人講述著又一個生命奇跡。這枚胚胎並不是精子與卵細胞相遇的結晶,而是Magdalena Zernicka-Goetz教授團隊利用小鼠的幹細胞人工培育出來的。
▲劍橋大學的Magdalena Zernicka-Goetz教授,她同時任職於加州理工學院(圖片來源:Simon Zernicki-Glover)
利用幹細胞人工合成小鼠胚胎模型,本身已經算不上新聞了。2017年,正是Zernicka-Goetz教授領導的團隊用小鼠幹細胞培養出了人造胚胎模型;就在3周前,一篇《細胞》論文報道了不僅不需要精子與卵細胞,甚至直接在“人工子宮”中生長的小鼠胚胎。但這枚最新胚胎的特殊之處在於:人工合成胚胎首次擁有了完整的大腦結構。
剛剛,這項重磅成果刊登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研究團隊指出,該進展不僅為創造生命的第一步開辟了全新道路,還有望幫助理解胚胎發育中的遺傳機制、人工合成用於移植的人體器官。
我們知道,從受精卵到降臨世間的新生命,胚胎幹細胞(ESC)起到關鍵作用。這種具有多能性、能無限增殖的細胞,可以分化形成體內的幾乎所有細胞類型。
但要形成完整的胚胎,隻有胚胎幹細胞還不夠。除了發育中的胚胎本身,兩個支持胚胎發育的結構也不可或缺:胎盤是胎兒與母體之間的紐帶,為胎兒運輸氧氣與營養;卵黃囊則是母體和胚胎交換的初始場所,卵黃囊中形成的血島成為早期胚胎的造血場所。
而分化出胎盤與卵黃囊的,分別是兩種胚外幹細胞:滋養層幹細胞(TSC)和胚外內胚層幹細胞(XEN)。胚胎幹細胞連同這兩種胚外幹細胞,通過彼此間的信號交流,確保了胚胎的正常發育。
因此,要人工打造完整的小鼠胚胎,少不了這3種幹細胞的共同參與。例如在2017年的研究中,Zernicka-Goetz團隊打造的胚胎模型就缺少了胚外內胚層幹細胞。這樣的胚胎無法形成神經管——分化成大腦與脊髓的原始結構,自然也就不具備清晰的大腦結構。
▲Zernicka-Goetz教授團隊2017年的研究利用兩種幹細胞人工合成小鼠胚胎(圖片來源:參考資料[3])
當然,對科學家來說,任務不僅是將這3種幹細胞放在一起這麼簡單,還要讓它們能順利“對話”交流。事實上,大量人類胚胎停育的案例,都發生在這3種幹細胞彼此傳遞力學信號與化學信號的階段。“很多胚胎停育都出現在這一階段,這時人們往往還沒有意識到已經懷孕了,” Zernicka-Goetz教授說,“這個階段是一切的基礎。如果這時出錯,妊娠就會以失敗告終。”
在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組合使用了小鼠的胚胎幹細胞、滋養層幹細胞和誘導胚外內胚層幹細胞(iXEN)。通過誘導特定基因的表達、創造適合幹細胞間交流的生長環境,研究團隊實現了幹細胞之間的信號傳遞。
最終,這些幹細胞自組織形成胚胎並且持續發育至神經管形成。這時,胚胎模型的狀態相當於自然狀態下,受精後8.5天的小鼠胚胎。
▲自然(上)與人工合成(下)的小鼠胚胎對比,可以看見兩者的大腦與心臟結構(圖片來源:Amadei and Handford)
這時的胚胎模型已經分化出了哪些器官結構?在顯微鏡下,研究團隊觀察到了神經管、持續跳動的心臟結構、腸管、原始生殖細胞、包含了神經中胚層前體細胞的尾芽區……以及,最為關鍵的,能夠辨別出前腦與中腦區域的完整大腦結構。要知道,前腦需要來自胚胎外組織的信號傳遞才能發育。而現在,Zernicka-Goetz團隊首次在幹細胞培育的胚胎模型中展現出前腦的結構。
▲成功發育至相當於小鼠胚胎第8天的胚胎模型(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擁有完整的結構並不意味著與真實胚胎相同的功能。但很快,接下來的實驗打消了疑慮。研究團隊培育出敲除Pax6基因的胚胎模型。Pax6基因是大腦、眼部發育必不可少的基因,因此Pax6基因突變的胚胎會展現出特定的大腦發育缺陷。而敲除了Pax6的胚胎模型,也呈現了相似的缺陷模式。
這一結果意味著,人工胚胎模型可以模擬真實胚胎中的神經發育情況,因此未來科學家或許可以不再使用模式動物,而是直接在人工胚胎中分析調控發育的遺傳因素、研究眾多在大腦發育中功能尚不明確的基因。
“幹細胞胚胎模型十分重要,它能讓我們接觸到胚胎發育的早期階段。這時微小的胚胎植入子宮,是我們無法(用傳統方法)看見的隱秘時期。這樣的可及性讓我們能操控基因,來理解它們對於模型系統的發育所起到的作用。” Zernicka-Goetz教授表示。
▲另一張自然(上)與人工合成(下)的小鼠胚胎示意圖(圖片來源:Amadei and Handford)
此外,這個模型還能幫助研究者理解為什麼一些胚胎會無法順利發育,以及指導人工合成人體器官,為器官移植提供新的潛在來源。目前,研究團隊正在開發類似的人類胚胎模型,希望用於合成特定的器官。
“全球有無數人正在等待用於移植的器官,” Zernicka-Goetz教授說,“從這項工作中得出的知識可以用來‘種植’人類器官,從而拯救無數人的生命。”如果能避免可能出現的倫理問題,這項突破性技術無疑將為將來的醫學、遺傳學研究帶來有力的全新武器。
對於人體胚胎模型的前景,西班牙龐培法佈拉大學的Alfonso Martinez Arias教授表示,目前首先要解決小鼠研究中的效率與可靠性問題,因此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實現。但“這項研究的結果預示著,未來類似的實驗也將在人體細胞中進行;在某一時刻,相似的結果也將出現。因此人們需要在這些研究到來之前,思考其倫理與社會影響。”
參考資料:
[1] Gianluca Amadei et al., Synthetic embryos complete gastrulation to neurulation and organogenesis. Nature (2022).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5246
[2] ‘Synthetic’ embryo with brain and beating heart grown from multiple stem cells by Cambridge scientists. Retrieved August 25th, 2022 from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962544
[3] Harrison SE et al., Assembly of embryonic and extraembryonic stem cells to mimic embryogenesis in vitro. Science. 2017 Apr 14;356(6334):eaal1810. doi: 10.1126/science.aal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