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健康 - 這篇文章,讓你徹底了解“共情”這件小事

這篇文章,讓你徹底了解“共情”這件小事

許多人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關於“共情”的困擾。

比如:

朋友來找自己傾訴,很容易就沉溺在對方的情緒之中,很久都沒法走出來;

看電視、新聞、紀錄片時,特別容易就對裡面的人物產生共情,情緒波動起伏;

跟別人溝通、交往時,由於共情能力太強,總是特別擔心會冒犯別人、惹別人不開心,從而心理負擔巨大,縛手縛腳……

共情能力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能力?特別容易共情,是一件好事還是壞事?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徹底講清楚這個問題,掃除你的疑惑。

“共情”這個詞,最早源於一個德語單詞Einfühlung,指的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自然界中去。比如看到一座高山,你會感到它是“強壯的”;看到一條筆直的路,你會感到它是“堅定的”。諸如此類。

1905年,德國心理學家 Edward Titchener 和 James Ward 在這個基礎上,創造了“共情”(empathy)。它的意思是:能夠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別人身上,試著去設身處地地理解對方的感受。

這跟我們今天理解的共情,其實已經非常一致了。當我們說一個人共情能力很強的時候,指的是什麼呢?是說他很容易設身處地地體會到別人的感受,理解別人的情緒和心理活動,知道別人想要什麼。

那麼,這種共情能力背後的機制是什麼呢?

它有三個最核心的基礎。第一個基礎,叫做鏡像神經元。

鏡像神經元是一組特殊的神經元。它們遍佈大腦的多個區域,本身並不負責調控身體活動,而是負責“讀取他人行為”。當我們看到別人做出某些特定行為時,這組神經元就會被激活,從而讓我們產生同樣的感受,激起我們相似的反應。

舉個例子:當我們看到別人在大快朵頤地享用美食時,盡管美食沒有擺在我們面前,但我們仍然能產生“吃得很香”的感受;當我們看到別人受傷、流血時,盡管受傷的不是我們自己,但我們仍然會感到恐懼和難受。這些反應背後的機制,都是別人的行為激活了我們的鏡像神經元,使我們產生跟他人類似的感受。

有些鏡像神經元很發達的人,甚至都不需要看到畫面,隻是看到諸如“刀子劃過皮膚”“手指劃過黑板”這樣的文字,就會產生雞皮疙瘩 —— 這就是一種鏡像神經元特別容易被激活的表現。

不過,僅僅有鏡像神經元,還不足以構成“共情”的能力,因為它僅僅是激發起我們的“同感”而已。要形成針對他人的共情,還需要另外一個機制:心智理論。

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東西。這個名字乍一看非常大,但它其實指的是這麼一種能力:假定其他人擁有與自己類似的心智,從而將自身的感受外推到其他人身上,揣測和理解其他人的意向、行為。

換句話說,它的意思就是:一個心智理論能力健全的人,看到其他人,能夠建立起這麼一種前提:這個人是我的同類,跟我一樣有喜怒哀樂、有正常的感受,受傷了會痛,難過了會哭,餓了會難受,我必須用對待自己的方式去對待他,等等。

我們知道,每個人隻能感知到自己的心智(或者說意識),但感知不到別人的心智。因此,我們隻能“先天地”發展出一種能力 —— 那就是假定別人存在心智,別人的一切行為舉止,都是基於他的心智和自由意志所進行的 —— 基於這種假設,我們才能順利地跟別人進行社交。

那麼,如果缺乏心智理論會怎麼樣呢?一個直觀的感受就是:你感覺不到身邊的人是“活生生”的。你會覺得他們跟機器人、動物,或者是遊戲裡的NPC一樣,你不知道怎麼跟他們交流,體驗不到他們的內心。

實際上,不少癥狀和問題就跟心智理論密切相關,下面會詳述。

這兩種生理機制,加上正常的情緒能力 —— 也就是對外界刺激產生情緒的能力 —— 就共同構成了我們的“共情”能力。在這其中:

鏡像神經元負責輸入:看到別人遭受不幸,我們的鏡像神經元會激活,產生類似的反應;

情緒能力負責處理:這種反應會激活我們內在的情緒反應,讓我們從過往經歷中尋找到類似的經歷,產生同樣的感受,比如痛苦、悲傷、憤怒……

心智理論負責輸出:對方跟我一樣,都是我的同類,那麼肯定跟我會有類似的感受。既然我感到痛苦/悲傷/憤怒……那麼對方一定也感到痛苦/悲傷/憤怒……我希望能消除他的負面感受,就像消除我自己的一樣。

這就是共情能力的三大支柱,也是使得我們能夠跟別人進行交流、溝通的基礎。

那麼,共情能力是一種很“高級”、很“後天”的能力嗎?其實不是的。共情能力其實很大程度是伴隨進化而來的,它也是使得人類能夠一直存活、繁衍下來的重要能力。

一個例子是:鏡像神經元並不是人類特有的。實際上,最早的鏡像神經元,正是在恒河猴身上發現的。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在靈長類動物的原始大腦區域中,就已經存在類似的功能。這說明:類似於共情的能力,很可能在人類進化早期就已經具備了。(Alegre等, 2010; Moretti, 2016; Mukamel et al.,2010)

我們知道,人類的先祖是群居動物。而在群居中,能夠設身處地地理解其他個體的態度、心理和情緒,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個體能夠良好地融入群體、從而存活下來的保證。可以想象: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初級的共情能力,人類的先祖才能一步步存活下來,發展成如今的人類文明。

同樣,針對心智理論的研究發現:大約13-15個月的兒童,就已經能夠通過一些涉及心智理論的任務(Onishi & Baillargeon, 2005; Träuble等, 2010; Tauzin等, 2018)。這表明,心智理論極有可能是天生的,烙印在我們的大腦中。在我們學會語言、學會理解環境之前,就已經能夠懂得去思考“別人的想法”。

那麼,心智理論什麼時候發育完全呢?答案是:大約4歲左右。針對兒童的研究發現:大約4歲的兒童,就已經能夠像成年人一樣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Wellman, 2004; Wellman & Peterson, 2012)

前面講過,許多癥狀和問題跟心智理論密切相關。舉個例子:自閉癥的成因,可能就跟心智理論有一定的相關性。比如,有些研究發現:跟同齡的兒童相比,80%的自閉癥兒童無法通過心智理論測試(Baron-Cohen等, 1985);以及,在所有自閉癥患者中,都觀察到或多或少的心智理論功能缺失(Happé F, Frith U, 1996)。

這或許表示:患有自閉癥的兒童,會較難理解“別人的看法”,從而難以理解他人和外界。

那麼,如果心智理論能力正常,但情緒能力缺失,會引起什麼後果呢?這就可能會導向一個比較危險的結果:某些負面的人格特質。

有研究發現:具備某些負面人格特質的人,雖然能夠通過心智理論測試,但是他們的情緒能力較弱,從而不容易喚起情緒反應,難以理解別人遭受的痛苦、悲傷、絕望……(Baris Korkmaz, 2011)

換句話說,他們的心智理論能力是不健全的。他們隻是“知道”對方會有什麼情緒反應,但體驗不到、也並不理解這種情緒反應是什麼樣的,會造成什麼結果。

所以,我們有時能看到一些以虐待小動物為樂的人,或是喜歡對他人進行情感操縱的人,可能許多朋友會有疑問:為什麼他們能夠做出這樣的事情?他們不會受到良心的譴責嗎?很可能真的不會。原因也就在於:他們的心智理論是殘缺的,從而缺乏共情能力,難以真正理解別人的感受,因而並不認為自己做的是錯的。

這裡要強調一下:自閉癥跟這種情況不是一回事,大家千萬不要混淆。許多自閉癥患者的內心是善良的,充滿對世界的熱愛,他們隻是不知道怎麼表達、不知道怎麼去跟別人交流而已。

如果大家有機會接觸自閉癥患者,請不要歧視他們,而是能夠更加有耐心地跟他們交流,走進他們的世界,慢慢幫助他們一步步打破“堅冰”。

當然,上面講的情況是比較極端的例子,現實中,絕大多數人的情況都是正常的,隻是這三個生理基礎會有強弱之分。這種強弱的差異,也就造成了我們共情能力的差異。

那麼,特別容易共情,究竟是好是壞呢?如果這種過強的共情能力,已經影響到了自己的生活,給自己造成困擾,應該怎麼辦呢?

一個簡單的結論是:如果情感共情遠遠強於認知共情,那就是不好的;反過來,如果認知共情跟情感共情保持平衡,那就是好的。

我在很多文章裡都講過:共情可以大致分為兩種,分別是情感共情和認知共情。前者的意思是:你的內心會產生跟對方同樣的感受,體驗到對方的痛苦、悲傷、失落……而後者的意思是:你知道對方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中,產生什麼樣的情緒,但能夠跟這種情緒區分開,理性地進行思考和行動。

打個比方:面對同樣一個尷尬的場景,情感共情能力強的人,會回想起之前遭遇過的情境,再一次陷入那種尷尬的感受之中,從而設身處地地體會到“對方此刻很可能就是這種感受”。

而認知共情強的人呢,則是回想起之前的記憶,讓自己瞬間明白:這樣的情境,是會令人尷尬的,所以,對方現在很可能正處於尷尬之中。

這兩種分類分別跟不同的腦區活動相關。情感共情主要跟腦島和扣帶皮層相關,也就是對應著前文的“情緒能力”;認知共情則跟內側前額葉、額下回等一系列腦區相關,恰好對應前文的“心智理論”。再加上鏡像神經元,就形成了共情的三大生理系統。

生活中,我們因為共情所遭受的絕大多數問題,其實都跟過強的情感共情相關。過於依賴情感共情的人,常常會遭受情緒的襲來和波動,而這種情緒的襲來是需要消耗大量資源去消解的,因此,他們往往會缺乏認知資源,去思考“在這樣的情境下,我該做些什麼”。

更進一步,這樣的人往往對情緒的承受能力較弱,所以一旦遭遇到情緒的襲來,他們很容易就會失去對思維和行動的主導權 —— 換句話說就是,還沒開始行動,自己就先亂了陣腳。

想一想,你的困擾是不是來源於此?當朋友找你傾訴時,你比他還激動、還不忿;看到別人的不幸經歷,特別容易沉浸進去,難以自拔;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因為你總是擔心不經意冒犯到別人、傷害到別人……

這些,本質上都是因為情感共情太強,特別容易因為一點小事而喚起過強的情緒反應,從而讓自己陷入內耗之中。

一個簡單的道理是:不論任何人、任何場景,在洶湧襲來的情緒之下,都是很難做出好的行動和反應的。因為這種情緒會極大地擠壓你的認知資源,讓你沒有多餘的資源去認真思考如何行動。

那麼,是不是我們依賴認知共情,盡量減少情感共情,就一定會更好呢?也不是。

原因很簡單:前面講過:認知共情對應心智理論,情感共情對應情緒能力,如果前者占比過大、後者過弱的話,會怎麼樣?會很容易導向一個結果:冷漠。

冷漠的人是什麼樣的呢?當他在聆聽別人的傾訴時,表面上可能會很溫和、很耐心,但內心深處其實對此不感興趣,並沒有真正地感受到對方的情緒,而隻是“知道”該怎麼回應、該怎麼表現而已。

當然,除去某些極端的情況,絕大多數人的“冷漠”其實都不是一種常態,而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表現。因為過多地遭受情緒沖擊對大腦的負荷很重,因此有時候大腦會選擇關閉自己的情緒通道,避免資源過度被消耗。

但這種情況是不夠好的,盡量不要過度依賴它,也不要讓它占據你太多的狀態,否則,我們可能會失去對別人的關心,變得疏離,難以真正去觸及別人的內心。

因此,更好的狀態是什麼呢?是有意識地、主動地去平衡這兩者,做到大約50%:50%。

心理學家 Mark Davis 把這種狀態叫做“移情關懷”(Empathic Concern)。簡單來說就是這樣:

(1)先通過鏡像神經元獲取對方的狀態;

(2)通過適當的情感共情,讓自己體驗到對方的感受;

(3)用認知共情覆蓋情緒共情,思考對方需要什麼、我能夠為他提供什麼。

你會發現:這跟前面的“共情三支柱”其實是一致的。實際上,這就是一個良好的、標準的“共情”過程。無論是情感共情過強,還是認知共情過強,實際上都是打破了這種平衡,導致了“不良的共情”。

那麼,如果你是情感共情能力過強,有什麼方式可以改善呢?

可以試試這個練習:當你沉浸入某種情緒之中時,不要任由自己身處其中,而是試著把自己抽離出來,問自己兩個問題:

(1)如果現在是我最好的朋友處於這種狀態中,我會對他說些什麼?

(2)如果是我心目中的榜樣,或者是未來的我看見我這樣,他可能會對我說些什麼?

不一定要有答案,不一定非要能夠解決目前手頭上的問題,單單隻是練習這種思維方式,就能夠對我們大有裨益。

這樣做,可以非常有效地抑制情緒相關的腦區,激活理性思考相關的腦區,從而不斷鍛煉我們在情感共情和認知共情之間來回切換的能力。

最後,簡單聊一聊跟共情相關的一些註意事項,也許能消除你的一些疑惑。

(1)情感共情的誤區:一起發泄,鉆牛角尖

許多過於依賴情感共情的人,很容易產生一種現象,那就是在別人向他傾訴的時候,很容易“同仇敵愾”,一起發泄,並不斷把問題向著負面的方向推進、宣泄。

這在某些時候也許有助於情感的宣泄,但更多的時候,它可能會導向非理性,讓人沉浸在情緒之中,做出不合理的決策。對解決問題其實是有弊無利的。

下一次,當你感覺到,你跟對方正處於毫無意義的共同吐槽、共同發泄之時,也許就可以提醒自己:是時候適當地讓認知共情回來,去更加理性、冷靜地探討問題了。

(2)認知共情的誤區:說得太多,聽得太少

這可能是許多朋友特別容易犯的一個錯誤。

許多人聽到別人的傾訴時,第一反應往往是:你這隻是一件小事,你不應該有這麼大的反應,你應該怎麼怎麼做,這樣做才是理性的……企圖幫對方做決定,立刻把問題解決掉。

但是,每個人都不笨,對方難道不知道這件事情並不重要嗎?難道不知道怎麼做才是有效的嗎?當然不是。對方來找你傾訴,不是問你建議的,而是希望你給他情感支持、希望你能幫他確認自己的感受的。

所以,這個時候,一定要多聽、少說,多提問、少建議,多肯定、少否定。你首先要讓對方感到:你是尊重他的,他的情緒是正常的,你能夠理解他 —— 在這個基礎上,他才能夠真正地平復心情。你的安慰和支持,才是有意義的。

(3)如何提高共情能力?多讀故事

可能有朋友想問:那麼,有什麼方法可以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讓自己能更好地跟別人溝通呢?一個簡單有效的做法是:多讀小說。

許多研究都得到了類似的結果。比如:

多讀小說,比閱讀工具書或什麼都不讀的人,更能夠提高心智理論能力 (Kidd & Castano, 2013);

閱讀小說越多,在共情能力測試中普遍得到的分數較高(Mar等, 2006);

閱讀能夠反映現實的小說,能夠普遍提高讀者對現實生活中特定人群的同理心(Vezzali等, 2015)。

……

原因很簡單:閱讀小說,本質上就是一個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他者身上的方式,它相當於對現實生活的一個模擬。一方面,它能夠幫你揭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場景下所可能遭遇的情境、所產生的狀態和感受;另一方面,它也可以鍛煉你對不同人群的移情和感受能力,讓自己的相關腦區得到更多的調動和激活。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夠幫助你更好地了解“共情”。

也希望我們在生活中,都能夠做一個溫暖、善良又堅定的人,既能為身邊的人提供能量,同時又不失自我、不過度內耗。

與你共勉。

推薦閱讀

前瞻:KD歐文對話波神庫茲馬 籃網欲擒奇才沖4連勝

體育12月12日報道:佈魯克林籃網隊(16勝12負)已拿到3連勝,他們13日將做客對陣華盛頓奇才隊(11勝16負)。杜蘭

健康

這類人,飯後確實不能馬上洗澡

吃完晚飯,接著洗個熱水澡,就可以安心拿著手機鉆進被子了。可是,很多人說吃完飯不能馬上洗澡,這是不是真的?答案是,有幾類人

健康

大藥廠“買買買”,一年“敗掉”62億美金

對於大藥廠來說,“買買買”是常規操作。有太多成功的例子告訴大藥廠們,沒有什麼增長煩惱,是收購一家Biotech解決不了的

全球

坦桑尼亞,中國老板的快樂福地?

很多人印象中的非洲大陸充滿貧窮與戰亂,現實中的非洲大陸還充滿財富與機遇。在非洲中南部的坦桑尼亞,就有數以萬計的中國人在這

健康

我們離治愈孤獨癥有多遠?

一直以來,人們希望建立神經或精神疾病的實驗模型,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大腦或研發藥物。最近,神經科學家塞爾吉·帕斯卡(Serg

健康

怎樣才能健康地老去?

日本是全球范圍內老齡化問題最為嚴重的國家。“怎樣才能健康的活到100歲”,已經成為了1.2億日本國民的共同話題。通過這篇

全球

全球樓市泡沫一個一個爆了

在全球央行的加息潮下,全球樓市擊鼓傳花的遊戲進入尾聲,令人聞風喪膽的大崩盤或將重現。歐洲方面,英國房價出現了15個月來的

全球

去以色列做電商,前景如何?

一、國家概況以色列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國家,成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以色列也是一個發達國家,是中東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同時也

全球

天然氣倒貼錢白給,歐洲人還裹著電熱毯過冬?

歐洲能源危機已經有一陣子了,咱們大A的彩虹集團享受著歐洲人用不起暖氣,狂買中國電熱毯的紅利,13個交易日股價翻倍。在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