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媒體報道,印度國產航母,繼承了印度第一艘航母艦名的“維克蘭特”號,於2022年7月28日交付印度海軍,將於8月15日正式服役。這艘從1999年開始設計,2009年開工,建造過程一波三折的印度第一艘國產航母,總算要修成正果了。
“維克蘭特”號及相關數據。來源/東方衛視新聞截圖
從某種意義來講,印度建造國產航母的坎坷歷程,也是其發展歷史的一個縮影。
一、印度航母之始的“維克蘭特”號
1947年獨立後,印度政府和上層對於接收英國在亞洲的勢力范圍,將印度洋變成“印度的洋”有著非同一般的執著。但要控制印度洋海權,就必須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尤其需要擁有航空兵來維持海上制空權。但是,殖民時代的皇家印度海軍,實際上一直僅用於護航、巡邏等輔助性任務的小規模海上力量。根據當時英國的體制,皇家海軍本身隻有艦載航空兵,所以繼承了英印海軍的印度海軍,最初並沒有接收到海軍航空力量,1948年,印度海軍航空兵(Indian Navy Air Arm)籌建,卻面臨著有兵無機的窘境,直到1953年1月,印度海軍才獲得第一架“西蘭”式水上巡邏機,同年5月,印度海軍第一個航空站正式成立,裝備“西蘭”式水上巡邏機和“螢火蟲”式戰鬥轟炸機。
在成立海軍航空兵的同時,印度海軍也在謀求獲取航母,恰好在二戰結束到50年代,英國一直在向國外尤其是英聯邦國家推銷其二戰期間緊急建造的大批輕型艦隊航母,1957年1月,印度買下了還是半成品的“大力神”號航空母艦,並將其改名為“維克蘭特”號(“維克蘭特”在梵語中的意思是“勇敢”)。
“大力神”號屬於英國1942年型艦隊輕型航母的第二批次——莊嚴級。所謂1942年型艦隊輕型航母,是英國二戰時應急設計建造的一批低成本的輕型艦隊航空母艦,標準排水量1.3萬噸,航速隻有25節;莊嚴級則是在第一批次巨像級的艦體基礎上,為適應更重更快的艦載機,升級加強了飛行甲板強度,並改進了彈射器和升降機。6艘莊嚴級航母都在1943年開工,但是沒有一艘在二戰結束之前完工。從二戰末期開始,英國就積極向英聯邦國家推銷這些半成品航母,最終6艘莊嚴級之一的“大力神”號被賣給印度。值得一提的是,“大力神”號的姊妹艦、賣給澳大利亞的“墨爾本”號航母,在1983年退役後被賣給了中國拆船公司,成為中國航母設計發展史上第一個珍貴的實物研究樣本。
根據印度與英國的協議,“維克蘭特”號和它的姊妹艦一樣,進行了徹底的重新設計,包括換裝斜角飛行甲板和蒸汽彈射器,加強飛行甲板和升降機以適應新式的噴氣式飛機。改造後的“維克蘭特”號標準排水量從原設計的13000噸增加到16000噸,滿載排水量達到19500噸,可搭載各類艦載機21-23架,就在“維克蘭特”的建造工程進行期間,1959年7月,印度海軍第一個艦載戰鬥機中隊第300中隊也在英國成立並開始學習霍克海鷹(Sea Hawk)式艦載戰鬥轟炸機的飛行和維護,以及艦載機起降作業,第300中隊也是印度海軍第一個噴氣式戰鬥機中隊。除300中隊外,“維克蘭特”號還將搭載了裝備法制“貿易風”反潛攻擊機的第310中隊。
1961年3月4日,“維克蘭特”號在印度駐英國高級專員(相當於印度駐英國大使)潘迪特夫人主持下正式服役,5月18日,印度飛行員第一次駕駛噴氣式戰鬥機在“維克蘭特”號上降落,完成這次降落的飛行員塔希裡亞尼上尉後來官至海軍上將,印度海軍參謀長。11月3日,返回印度的“維克蘭特”號在印度總理尼赫魯主持下,在孟買巴拉德碼頭正式宣佈成軍。
二、為什麼印度一定要兩艘航母?
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爆發時,“維克蘭特”號卻趴在孟買的船塢中維修,錯過了戰事。
第二次印巴戰爭。來源/紀錄片《1965:第二次印巴戰爭》截圖
1970年6月,“維克蘭特”號入塢維修,不知是因為英國人戰時粗制濫造,還是印度人使用維護不當,這艘正式服役時間不算長的航空母艦的四台鍋爐的高壓水筒都出現了大量的疲勞裂紋,檢修的結論是必須更換水筒,更糟糕的是,印度當時無法生產可供“維克蘭特”號使用的水筒。隻能在英國定制了四個新的來進行更換,在新的水筒到貨前,為了避免鍋爐出現危險,印度海軍下令在更換水筒前禁止“維克蘭特”號啟動鍋爐,但是定制水筒的時間過於漫長,到1971年2月,“維克蘭特”號離開孟買巴拉德碼頭時仍未能換上新水筒。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為了不影響印度海軍航空兵的形象,“維克蘭特”號航母不得不帶“傷”出戰,以14節的最大航速出擊了一把。
最終,帶病上陣的“維克蘭特”號被配屬給東部艦隊,畢竟以當時的巴基斯坦海軍來說,能對“維克蘭特”構成威脅的主要是潛艇部隊。西線的巴基斯坦海軍擁有三艘現代化的潛艇,東部則隻部署了一艘二戰時期的美制“淡水鯉級”潛艇“加奇”號(原美國海軍“魔鬼魚”號),以及一個F-86戰鬥機中隊。“加奇”號開戰第一天就莫名其妙爆炸了,所以在對手很弱的情況下,“維克蘭特”號派出的海鷹戰鬥轟炸機空襲了吉大港的巴軍軍營,“貿易風”反潛機空襲了考克斯巴紮爾港,隨後返港加油,結束了它的戰爭之旅。
此戰,“維克蘭特”號頗有“拳打敬老院、腳踢幼兒園”的意味,但是印度海軍對其表現仍然非常滿意,並在戰後大撒勛章。不過,戰前“維克蘭特”號的鍋爐問題還是讓印度海軍心有餘悸,因此,如果要保證大多數時間有一艘航母可以戰鬥,擁有第二艘航母勢在必行。
三、尷尬的雙航母時代
第三次印巴戰爭後,印度海軍一直在努力實現雙航母艦隊的目標,但印度本身的造船業無力建造航母。航母這種尖端武器,在國際武器市場上也是可遇不可求,所以印巴戰爭之後十餘年間,印度有錢也買不到。
1982年馬島戰爭中,英國皇家海軍的輕型航母“無敵”號和“競技神”號以及鷂式垂直起降戰鬥機表現搶眼,令印度海軍眼前一亮。最終,印度人購買了“競技神”號,並配套購置了一批“鷂式”戰機。
正在演示垂直降落的“鷂”式戰機。這是“鷂式”戰機獨有的飛行技巧。來源/紀錄片《空戰傳奇》截圖
1986年4月,退役封存兩年的“競技神”號被拖到德文波特船廠進行翻新改造,次年5月交付印度海軍服役並改名“維拉特”號。在“維拉特”號服役之後,“維克蘭特”號又進行了翻新改造,並在1989年完成。至此,印度海軍實現了雙航母的夢想。
不過,印度的雙航母之路仍然走得磕磕絆絆,印度的兩艘航母都是二戰期間開工的老舊輕型航母,雖然屢次經過大修翻新,但仍老態龍鐘,加上印度海軍維護保養不是特別好,兩艘航母堪稱麻煩不斷,“維克蘭特”號完成改造僅僅兩年,就不得不再次入塢接受為期半年的中修,緊接著,1992年到1994年間,“維克蘭特”號再次接受了一次14個月的大修,不幸的是,這次大修也沒能為“維克蘭特”號延續多少壽命,1994年11月23日,“維克蘭特”號完成最後一次出海後發生的一次大火災,徹底要了“維克蘭特”號的命,此後“維克蘭特”號隻能是“浮在碼頭上”的“現役”狀態,讓印度海軍繼續維持“我有兩艘航母”的假象。到1997年,印度海軍終於無法繼續自欺欺人,宣佈這艘癱瘓多年的老航母退役。
“維拉特”號和“維克蘭特”號開工服役時間相差不大,但一方面底子更好,另一方面英國海軍維護的好,所以在移交印度海軍時,“維拉特”號的情況不錯,但是在印度海軍手裡,“維拉特”號的狀況也是每況愈下,1988年,《印度時報》曝光總理拉吉夫·甘地用“維拉特”號做遊艇招待親戚朋友前往拉克沙群島度假的醜聞。
“維拉特”號。來源/央視新聞截圖
1993年,“維拉特”號的水兵搞出了一起“水淹機艙”的戲碼,這次事故導致“維拉特”號在船塢裡一直躺到1995年。此時“維克蘭特”號已在碼頭躺平多時,為了維持“雙航母海軍”,印度海軍一邊規劃對“維拉特”號進行延壽改造,一邊又開始在國際市場上尋求“維克蘭特”號的替代品。
四、揮淚甩賣還是精心的魚餌?
1991年蘇聯解體,剛剛獨立的獨聯體國家紛紛陷入經濟危機,龐大的海軍艦隊成了消費不起的奢侈品。蘇聯留下的航母中,屬於俄羅斯的基輔級航母“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和屬於烏克蘭的半成品“瓦良格”號,便成了印度海軍覬覦的目標。不過,作為半成品的“瓦良格”號並不適合印度,因為印度自己的造船業,想完成“瓦良格”的重新設計和建設,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印度人選擇了“戈爾什科夫”號。這艘航母是1987年建成的,以“巴庫”號艦名服役,蘇聯解體時服役還不到4年,1993年退役潮中成為“基輔”級唯一的幸存者。俄羅斯海軍在1996年將其封存,並開始推銷。
在向印度海軍推銷“戈爾什科夫”號時,俄羅斯人給出優惠力度很大——“戈爾什科夫”號艦體免費,印度隻需支付改造費用,並從俄羅斯采購艦載機和武器系統即可。2004年,經過數年談判,俄羅斯和印度達成一項價值15億美元的協議,俄羅斯將“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免費贈予印度,印度將支付9.74億美元的改造費用,由俄羅斯北方造船廠進行徹底的現代化改造,此外印度還將從俄羅斯采購16架米格-29K艦載戰鬥機。印度將這艘航母改名為“維克拉瑪蒂亞”號,這是印度歷史上“超日王”的名號,所以有時也被翻譯成“超日王”號。
“維克拉瑪蒂亞”號航母。來源/央視新聞截圖
“維克拉瑪蒂亞”號的改造計劃十分徹底,原來安裝導彈和火炮的前甲板徹底拆平,改為甲板和停機整備區,雷達和電子設備全部更換為新型號,輔機系統全部更換,主機系統更換新型號的高壓鍋爐,安裝攔阻降落系統——以不到10億美元價格獲得一艘徹底翻新的4.5萬噸級中型航母,這筆生意令印度人大感興奮。
但是,按照協議,改造工作將在2008年完成,而到了2008年,改造工作卻被嚴重拖延。俄羅斯要求印度另外支付20億美元,才能繼續改造工程。在經過一系列的討價還價後,印度同意追加改造費用到23.3億美元,交船時間則推遲到2012年。
2012年6月,“維克拉瑪蒂亞”號開始海試,在9月17日的高速測試中,“維克拉瑪蒂亞”號的8台鍋爐有7台出現嚴重故障,經過調查發現是由於使用了不合規格的耐火磚作為鍋爐內襯的隔熱材料,結果在鍋爐全力運行中耐火磚崩塌,導致鍋爐嚴重損壞。這次事故使得“維克拉瑪蒂亞”號交付時間又推遲到2013年10月。
2013年7月,完成維修的“維克拉瑪蒂亞”號在印俄混合乘員組的操作下開始又一次海試,這次總算過關了。11月16日,“維克拉瑪蒂亞”號正式交付,此時距離雙方達成協議已經接近10年(拖了5年),改造價格則是比最初的合同超出一倍不止。
五、坎坷的國產航母之路
“維克拉瑪蒂亞”號的服役,使得印度海軍一度擁有了兩艘航母,然而,擁有總是短暫的,早已成為世界上現役時間最長的航母的“維拉特”號在“維克拉瑪蒂亞”號服役之前就已老態龍鐘,加上印度海軍水平難以恭維的使用和維護,在2013年“維克拉瑪蒂亞”號即將服役時,印度海軍就向國防部打報告要求啟動退役“維拉特”號的評估流程,2016年7月,“維拉特”號正式退役,印度海軍又一次變成了“單航母”海軍。
不過,這次印度倒是為“維拉特”號的退役提前做好了準備,可能是厭倦了到處尋找購買二手航母的生涯,早在1999年,印度還在四處求購替代老“維克蘭特”號的二手航母的同時,啟動了代號為71號工程的國產航母設計工作。由於印度缺乏航母設計經驗,最初的設計則是請意大利公司協助完成,並請了法國公司作為顧問,當確定采購“維克拉瑪蒂亞”號之後,俄羅斯的涅瓦設計局也加入進來,幫助完成了印度國產航母航空設施方面的設計。最終的設計方案非常像法國和意大利式的艦體加上俄羅斯式的飛行甲板。隨著印度海軍胃口的增大,國產航母設計方案也從最初的3.2萬噸,增長到3.75萬噸,到最終定案的艦長262米,標準排水量4萬噸的規模——這個尺度已經是印度造船業的龍頭企業科欽船廠目前的極限了。
2004年,印度政府宣佈在科欽船廠訂造第一艘國產航母,科欽船廠是印度規模最大的船廠,擁有兩座較大型的船塢,其中南側船塢主要用於造船,長近260米,可以容納印度國產航母的建造,而北側船塢主要用於修船,長約270米,勉強可以容納“維克拉瑪蒂亞”號入塢維修,2009年2月,經過長達近5年的籌備,印度第一艘國產航母,終於在科欽船廠南塢鋪下了第一塊龍骨,並且繼承了印度第一艘航母的艦名,被命名為“維克蘭特”號,按照最初的計劃,“維克蘭特”號將在2010年下水,2013年開始海試,2014年服役。
2014年新聞中,新造“維克蘭特”號航母的想象圖。來源/央視新聞截圖
不過,“維克蘭特”號的建造並不順利,科欽船廠作為印度最大的船廠,雖然實際規模和技術水平一般,但各種軍艦和民船修造的任務卻非常繁忙,加上印度政府為國產航母掏錢時,既小氣又不及時,最初為這艘4萬噸級航母制定的預算隻相當於5億~6億美元。另外,印度航母號稱70%的部件國產,但實際上是按照重量計算,鋼材占了絕大部分,像主機系統、攔阻系統、飛機升降機、雷達、防空武器系統這些關鍵設備都來自美國、俄羅斯、英國、意大利、以色列等多個國家,堪稱萬國牌裝備,系統集成頗為頭痛,再加上部分指定由印度企業研發生產的關鍵設備一直拖延遲遲不能交付,所有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導致了“維克蘭特”號工期一拖再拖,服役時間先是從2014年推遲到2018年,接著推遲到2021年,最後一直推遲到2022年8月,還搞出了3次下水的鬧劇。
“維克蘭特”號的第一次非正式下水是2012年的12月,印度國防部向國民議會提交的報告宣稱“維克蘭特”號艦體已經完成75%,可以進行一次下水,但實際上隻是一個剛剛能夠浮在水面的空殼,甚至艦尾部位還有好幾層甲板結構沒有安裝,遠沒有到可以下水的程度。這次下水的原因,實際上是印度海軍準備安排“維拉特”號到科欽船廠的北船塢進行一次升級延壽,需要占用北船塢幾個月時間,占用南船塢的“維克蘭特”號被趕出船塢騰地方,等到南塢其他工作完成,再被拖回船塢繼續建造工作。
“維克蘭特”號第二次下水,也就是所謂“正式下水”是在2013年8月。實際上,這次下水是將“維克蘭特”號從南船塢轉移到“維拉特”號騰出來的北船塢,這主要是因為“維克蘭特”號已經完成了需要龍門吊的安裝工作,可以挪到無龍門吊的北船塢繼續建造工作,為其他工程騰出南船塢的龍門吊。
2015年6月,“維克蘭特”號終於真正下水開始舾裝工作,但是舾裝工作拖拖拉拉直到2020年2月才算基本完成,可以開始系泊試驗。截至此時,“維克蘭特”號工程已經花掉了31.3億美元,是最初預算的6倍還多。
六、航母有了,有艦載機麼?
“維克蘭特”號已經完成了海試,即將服役,但實際上,它最終的艦載機配置並未確定,在最初的設計中,“維克蘭特”號將使用米格-29K作為艦載機,升降機也是俄羅斯提供的,但是在“維克拉瑪蒂亞”號的運作中,印度海軍對米格-29K的可靠性和妥善率非常惱火,準備在配備“維克蘭特”號的航空隊時另起爐灶,印度海軍備選機型有美國的F/A-18E/F、法國的陣風M,以及印度國產的光輝式戰鬥機艦載型,2016年12月,印度海軍宣佈光輝式戰鬥機作為航母載機超重,鑒於光輝式實際上是備選機型中最輕的,這個超重很可能是指推重比不足導致起飛困難。
直升機在“維克蘭特”號上起飛。來源/東方衛視新聞截圖
目前,陣風M和F/A-18已經在印度成功進行了起飛測試,最終鹿死誰手猶未可知,如果選擇陣風M,好歹印度空軍已經有陣風DH/EH,維護保養和修理設備可以通用,如果選擇F/A-18E/F,則意味著印度軍隊又要為數十架(目前的計劃是36架)艦載機建立一條和現有機型完全不通用的維保修理體系,這對本就萬國牌的印度軍隊無疑是雪上加霜。
印度航母參數情況。來源/作者自制
七、“維沙爾”號,三航母海軍的夢想
在“維克蘭特”號立項時,印度就提出需要建造兩艘國產航母,打造一支三航母海軍,這樣可以維持分別在東西海岸各配備一艘航母而第三艘處在維修保養狀態,2011年,印度海軍正式提出了IAC2(印度航空母艦2號)計劃,IAC2暫定艦名為“維沙爾”號,在印度海軍的規劃中,這艘航母的排水量6.5萬噸,載機55架,采用平甲板彈射起飛設計,裝備電磁彈射器,綜合電力推進系統等先進技術,2015年,印度政府撥款3億盧比,作為“維沙爾”號的啟動資金,印度海軍則宣稱,海軍設計局將在不尋求外援的情況下,獨立完成“維沙爾”號的設計工作。
“維沙爾”號的規劃,已經超出了印度船廠現有的建造能力,所以2016年,印度政府計劃科欽船廠在現有兩個船塢北邊建造第三個船塢,這個船塢長度將超過300米,寬度超過70米,完全可以勝任建造6.5萬噸級的航空母艦,不過到2022年1月,這個船塢才剛剛完成場地平整開始土方挖掘工作,具體竣工投入使用的時間還無法確定,而2021年4月,印度海軍已經開始討論調整“維沙爾”號的設計,減小排水量和尺寸以節約成本和縮短建造時間。印度第二艘國產航母將走向何方,還需要時間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