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環球時報,作者:林民旺(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近期,不少外資跨國企業要麼選擇退出印度,要麼壓縮調整在印度的投資生產規模。從早些時候就宣佈要退出印度市場的美國福特汽車、通用汽車、哈雷戴維森摩托車公司等,到近期宣佈要壓縮或調整投資的花旗銀行、瑞士豪瑞等公司。這些跨國公司都表現出對印度市場的失望。
外資跨國公司退出印度的情景已經不是第一次了。2013年,美國沃爾瑪、韓國浦項制鐵等公司都直接宣佈要放棄在印投資項目。彼時的印度媒體對當時曼莫漢·辛格政府發出各種譏諷和怨言。然而時過境遷,以致力於印度經濟改革與開放形象著稱的莫迪政府,同樣也沒有擺脫印度經濟發展的這一“怪圈”。
如果說曼莫漢·辛格政府還由於國大黨弱勢執政而無法在經濟改革上有所作為的話,那麼現在執政的印度人民黨就完全沒有政治對手可以羈絆其經濟改革議程。
2014年5月莫迪開始執政後,確實在經濟政策、稅法、勞工、土地等政策上“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些改革,提升了印度的營商環境,再次激發人們對印度市場和發展前景的期待。印度龐大的市場,不斷增加的中產階級,廉價的勞動力,加上相對耀眼的經濟增速,導致很多跨國企業期待印度能成為中國那樣的世界工廠。
然而到2018年年底,莫迪政府開始大規模提升關稅,從平均13%的關稅提高到20%,以至於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批評印度是“關稅之王”。莫迪政府的政策也越來越朝著“國內保護主義”的方向發展,從進口替代政策發展到了“自力更生”的政策。
2019年莫迪開啟第二任期後,其國內政策受印人黨母體組織國民志願服務團(RSS)的影響越來越大,與經濟開放背道而馳,最終印度選擇退出參加《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在印度國內,莫迪政府以國家安全、稅務審查等理由,對外資企業進行各種“經濟勒索”。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中印邊境對峙爆發後,印度更是借著國際政治博弈的大背景,將打擊的主要矛頭指向中國企業,采取各種方式來擾亂、排擠、敲詐中資企業。盡管印度打擊的主要對象是中資企業,但是無形中也暴露出印度整體營商環境的惡劣,挫傷的不僅僅是中國企業,而是所有國家的企業,打擊的是那些願意安心在印投資經營企業的信心與意願。
從曼莫漢·辛格政府到莫迪政府,印度的營商環境沒有實質性改變,暴露出來的仍是政府的系統性腐敗、市場規則意識的缺乏,經濟政策的隨心所欲。最終,外資企業不得不選擇退出印度這一是非之地。
不過,印度卻非常懂得打地緣政治牌來掩蓋其經濟政策上的退步。印度退出RCEP給出的理由是不願參與中國主導的貿易集團;大肆打擊中資企業,排除中企加入印度5G市場時,卻借口要保護印度的“國家安全”;同時印度積極配合美西方鼓噪經濟“脫鉤”中國,試圖“接盤”美西方從中國轉移的企業和產業鏈。
印度從亞太多邊貿易協定退出,轉向推進與美國盟友簽署雙邊自貿協定,除了已與澳大利亞和阿聯酋簽署自貿協定外,印度正加緊同英國、以色列、加拿大、歐盟重啟自貿協定的談判。印度不是選擇深度融入亞太經濟圈,而是尋求融入美國主導的經濟體系。
隻是美西方跨國企業的商業行為卻不會完全遵循地緣政治邏輯。即便美歐日澳將印度看作戰略夥伴,但它們的企業卻沒有將印度看作一個好的投資市場,要麼選擇減少在印投資,要麼選擇退出印度。2019 年至 2021 年,流入印度的外國直接投資不升反降。
這樣的結果似乎是不少“戰略家”不願看到的。兩位在美國智庫工作的南亞裔觀察家在媒體撰文稱,拜登政府肯定很震驚於不少外企從印度退出,因為這樣的話,印度就無法真正崛起同中國競爭了。這種極度親印的美國觀察家們真是為印度崛起操碎了心。
隻是,拜登本人肯定不吃驚於印度在經貿政策上的表現。因為他在十幾年前就給印美雙邊貿易設定了5000億美元的發展目標,可如今印美雙邊貿易量卻不足這一目標的1/4。印度經濟是否崛起,更關鍵的是印度自身的政治經濟邏輯,而不是美國試圖主導的地緣政治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