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道晚安,熄滅燈光,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顯然,“晚安”對現代人來講並不容易。《2022中國國民健康睡眠白皮書》的數據顯示,有近四分之三的受訪者每周有1~2天存在睡眠困擾。而“入睡困難”問題尤為常見。[1]
褪黑素安眠片:熱鬧的市場與缺位的監管
日益突出的睡眠問題催生了睡眠保健品的熱銷。在各大網絡平台搜索“助眠”,多種安眠片、安眠軟糖躍然首頁,銷量高者動輒月售過萬。在助眠保健品市場中,褪黑素(melatonin,MT)作為調節睡眠節律的激素,是最為大眾熟知的助眠產品之一。據GIR(Global Info Research)調研,2021年全球褪黑素收入大約1481.9百萬美元,預計2028年達到4745百萬美元,2022至2028期間,年復合增長率為19.6%。[2]
然而,褪黑素的熱銷背後,相應的監管卻並不能令人放心。今年6月,加利福尼亞州的一位母親將Zarbee's公司告上法庭,因為Zarbee's的兒童褪黑素軟糖中褪黑素實際劑量和標簽嚴重不符。這些每顆本應隻含1毫克褪黑素的軟糖,實際含量有兩倍之多。[3]而服用過量褪黑素可能會導致一定的副作用,包括過度嗜睡、情緒激動、頭痛和惡心,不過相對輕微、可逆。[4]
褪黑素類保健品的褪黑素劑量問題並不罕見。一項17年的調查研究顯示,在被測試的31種褪黑素保健品中,大多保健品中的褪黑素含量未達到標簽上的要求,並且其中約四分之一含有未標出的其它的成分,如血清素。[5]我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規定指出,褪黑素的推薦服用量為每日1~3mg。[6]然而目前市面上能買到的褪黑素類保健食品中,有的甚至每片中就含有10mg,遠超推薦劑量。
事實上,褪黑素的使用在部分國家的監管尺度相對寬松。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認為褪黑激素是一種膳食補充劑,這意味著任何人都可以自行決定是否服用它。[3]我國也將允許將褪黑素用作藥品而非保健品。然而,加拿大、英國、法國、意大利、愛爾蘭等絕大多數國家(地區)均對褪黑素的使用持謹慎態度,將之作為處方藥嚴格控制。[7]
誠然,數十年來的使用情況顯示出按規定劑量使用褪黑素幾乎不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但是過度宣傳之下,褪黑素到底是否對睡眠確有幫助?褪黑素應當如何使用和監管?缺少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和客觀回答,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了睡眠保健品市場的現存隱患。
褪黑素類等睡眠保健品真的有效嗎?
當黑夜降臨,光照的減少刺激褪黑素分泌增加。褪黑素作用於相應受體後,會激活γ-氨基丁酸(GABA)合成酶,間接使得體內GABA的含量上升,起到縮短睡眠潛伏期、維持睡眠的作用。
不同於諸多廣告誇口的“一秒入睡”“無副作用”“一夜好眠”,大量臨床研究數據顯示[8],褪黑素並無明顯的助眠功效,更不能治療失眠障礙,隻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晝夜節律調節、維持睡眠的作用。有報道表明,褪黑素在倒時差時或許有幫助[9],但因實驗設置不嚴謹、樣本數少等因素,相關實驗證據的可靠性較低,尚有待進一步驗證。類似地,有研究指出褪黑素對老年人及患神經發育障礙的兒童有改善作用[8][10],但遠沒有廣告宣傳的那樣有效。
不止於褪黑素類,目前市面上各種睡眠保健品(如GABA類、植物萃取物類)的效用難免都有“言過其實”之嫌。或許這些產品確實對某類有睡眠問題的人群有幫助,但絕非萬金油。睡眠保健品不能替代治療,患者應對嚴重的睡眠障礙還需遵照醫囑。而對想改善睡眠的消費者來說,除了應當適時、適量地使用,更應明確自己睡眠問題的根源、並采用相應的改善策略。
睡眠保健品的前路
即使效用未必明顯,睡眠保健品在睡眠問題滿天飛的當下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保健品自誕生伊始,就寄托著人們對健康的追求。保健品不僅是補充劑,更是精神慰藉。但當光環褪去,想要在市場的洪流裡立足,最基本的有效性檢驗及安全性驗證是不可或缺的。
放到整個睡眠健康賽道來看,隨著各個小方向新意頻出,消費者面臨著更多樣的選擇。我們需要的不是號稱“解決一切睡眠問題”的保健品(這也並不現實),而是更加個性而綜合的解決方案。在每個特別定制的方案裡,睡眠保健品或許隻是其中一環。這類方案包括多個向度,依托於數字醫學和生活方式醫學,從藥物幹預到認知行為治療,從健康生活方式引導到配套的寢具、家具,將構成立體全面的睡眠障礙管理。
由於睡眠障礙問題成因復雜、影響因素多,這類植根於生活的生活方式醫學相較於睡眠保健品,可能更能從源頭幫助睡眠障礙患者走向康復。
總而言之,健康根源於生活,不能隻靠睡眠保健品和藥物“兜底”。現代醫學愈發註重生活方式在全民健康中的作用,通過改變患者行為習慣實現對疾病的管理,進而改善患者生活面貌,使患者獲得康復的可能。[11]睡眠保健品相關企業也必須面對這一轉向,從中尋求合作與新的發展空間。
參考資料
[1]https://www.vbdata.cn/1518870865
[2]https://blog.csdn.net/GIR_Tina/article/details/122304123
[3]https://www.insider.com/melatonin-overdose-warning-gummies-contain-double-advertised-amount-lawsuit-says-2022-8
[4]https://www.poison.org/articles/melatonin
[5]Erland, L. A., & Saxena, P. K. (2017). Melatonin Natural Health Products and Supplements: Presence of Serotonin and Significant Variability of Melatonin Content. 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 JCSM :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13(2), 275–281. https://doi.org/10.5664/jcsm.6462
[6]http://law.foodmate.net/show-203696.html
[7]https://www.sohu.com/a/282135404_100021075
[8]De Crescenzo, F., D'Alò, G. L., Ostinelli, E. G., Ciabattini, M., Di Franco, V., Watanabe, N., Kurtulmus, A., Tomlinson, A., Mitrova, Z., Foti, F., Del Giovane, C., Quested, D. J., Cowen, P. J., Barbui, C., Amato, L., Efthimiou, O., & Cipriani, A. (2022). Comparative effects of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the acute 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insomnia disorder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Lancet (London, England), 400(10347), 170–184.
[9]Herxheimer A. (2014). Jet lag. BMJ clinical evidence, 2014, 2303.
[10]McDonagh, M. S., Holmes, R., & Hsu, F. (2019). Pharmacologic Treatments for Sleep Disorders in Children: A Systematic Review. Journal of child neurology, 34(5), 237–247. https://doi.org/10.1177/0883073818821030
[11]https://www.vbdata.cn/5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