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截圖
不過在遊戲制作中穿插大量AI素材輔助獨立遊戲開發,也確實是這段時期興起的新風潮。
今年5月,一款名為《瘋狂之源》(Source of Madness)的遊戲結束了先行測試正式發售。遊戲的關卡、美術與怪物動畫,都是AI孕育出的素材,官方甚至以“玩家遭遇的敵人永遠都不會重復”作為宣傳語,配合上本作陰暗深沉的世界觀與肉鴿玩法,AI癲狂的藝術風格的確能起到很好的催化效果。
《This Girl Does Not Exist》,一款於9月8日登陸Steam的拼圖遊戲。一對夫婦將遊戲內的美術、故事、角色、配音都交給了AI擔當,不過僅有的兩篇評測,還是點出了遊戲平平無奇的現狀。
《This Girl Does Not Exist》
《Shoon》,一位名為Nao_u的日本遊戲開發者獨立制作的2D橫板射擊遊戲。本作的美術素材均取自前段時間火熱的AI作圖工具 Midjourney,就連遊戲名稱“Shoon”都由AI自動生成,遊戲的制作周期也隻有短短的3天。
《Shoon》
上個月,一位華盛頓大學深度學習領域的科學家,甚至在嘗試通過給AI觀看大量《寶可夢》遊戲畫面,讓其照葫蘆畫瓢生成一款風格近似的2D遊戲。雖然目前遊戲的觀感還很簡陋,但AI能模擬出這樣的成果已經實屬不易。
視頻截圖
當Novel AI這款專註於二次元美少女的繪圖工具開始流行,AI做遊戲的這陣風終於刮進了國內。
比起上面提到的那些品類繁多的遊戲類型,Galgame制作的學習成本顯然是普通人也能接受的程度。本文前半段提到的這兩款國人打造的AI作品,其創作動機十分雷同,因AI繪圖開始研究AI做遊戲的可能性,而圖片、劇本、配音又構成了Galgame的基本要素,水到渠成,一款同人遊戲就這麼誕生了。
在商業遊戲泛濫的今天,曾經的老遊戲裡潛藏的那份“作者性”開始消逝。為市場妥協不得不放棄那些絕妙的想法已成常態,“遺憾的藝術”一詞被用得越來越多,這成了獨立遊戲受到廣泛追捧的一大要因。
而AI的出現,補全了遊戲制作的最後一道缺口,讓沒有技術積累的普通人也能投身於自己夢想中的藝術創作。
但需要註意的是,現階段的AI繪畫還存在著復雜的版權問題,該如何界定AI的侵權范圍,想必會是未來的相關產業必須解決的難題,至少,目前AI生成的圖片隻能存活於免費同人遊戲之中。
至於當前AI作畫的質量問題,其實也不必去細究,畢竟AI最擅長就是不斷地學習累積。就在前些天,已經有人研究出了在保留原圖的基礎上增添新細節的全新功能,此舉一旦被投入大范圍運用,AI繪圖的實用性又會前進一大步;恰巧,近來又出現了“由AI識別AI作畫”的在線網站,準確率奇高無比。可見即便是電子鬥蛐蛐,AI的發展進步也遠超人類的預期。
或許將來的某一天,我們需要在成堆的工業流水線中,仔細搜尋人類用心打造的遊戲,不過這樣的未來,好像跟現在也沒多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