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世紀以來,韓國北部山區城市太白的煤礦工人無數次穿越地下深處黑暗和塵土飛揚的隧道,以提取大塊煤炭為整個國家供電。太白長城煤礦擁有約660名工人,是國有的韓國煤炭公司經營的最後三個煤礦之一。
對於韓國人來說,這些黑色燃料是低收入家庭的主要能源,也是燒烤餐廳裡必不可少的助力。但對於韓國整個國家來說,煤炭可以說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動力。然而這個1936年日據時期就開發的煤礦即將在2024年關閉。
盡管化石燃料推動了韓國的經濟奇跡,推動了其作為技術強國的崛起,但韓國貿易、工業和能源部表示,它計劃減少對煤炭的依賴,並在2025年之前完全淘汰煤炭開采。
根據標準普爾全球的數據,目前韓國約40%的電力組合由煤炭提供燃料。隨著政府推動可再生能源並承諾擺脫化石燃料,該國計劃到2030年將核電在其能源結構中的貢獻率提高到至少30%。
韓國正在努力擺脫曾經推動經濟發展的煤炭行業,轉而投身到綠色經濟發展的理念當中。全球變暖的嚴酷現實迫使該國放棄成功的舊秘訣,並探索一種新的能源組合來推動其未來的增長。
在經歷了115年來最大的降雨之後,首都首爾最近發生了極端洪水,這促使許多人重新考慮該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法。
環境“退潮”
在曾經是韓國礦業之都的江原道三陟,一座燃煤熱電廠正在加速該市著名的孟邦海灘的侵蝕。
環保人士表示,發電廠項目可能導致海灘最終消失,而建造一個旨在為工廠供應煤炭的浮船塢使情況變得更糟。
2020年的一項政府研究表明,該海灘自2005年以來一直在縮小,該海灘在沒有植物的情況下已經受到環境因素的壓力。
“海岸線一直向內移動,變得更窄了。海岸線以前不像樓梯那樣層疊,而是平坦的,一路上都是沙子。但現在有了這個防波堤,洋流發生了變化。”江原大學名譽教授Sung Won-ki 解釋說,“景觀已經被被洋流刮掉了。”
韓國燃煤電廠示意圖
自從政府宣佈在他的家鄉進行燃煤電廠相關建設計劃以來,Sung教授他一直在抗議該工廠。
“問題是為什麼要在孟邦海灘旁邊建一個燃煤發電廠?這是一個應該被指定為國家認可的天然紀念物海灘,是韓國僅有的幾處自然風光。如果在那裡建一個港口,海灘的自然風光都會被摧毀。”Sung教授說。
去年,當韓國男團——防彈少年團——選擇海灘作為他們大熱的“黃油”專輯拍攝地點時,拯救孟邦海灘的努力引起了國際關註。去年夏天,與江原道其他海灘相比,這導致海灘吸引了數千名遊客。
江原道是韓國面對氣候與環境變化的一個縮影。2022年3月25日,韓國《應對氣候危機碳中和綠色發展基本法》(以下簡稱《碳中和基本法》)正式生效,繼2021年8月31日韓國國民議會通過《碳中和與綠色增長框架法》後,韓國進一步完善碳中和法律體系,成為又一個將碳中和目標法制化的國家。
按照韓國的計劃,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遠期目標下,韓國要在2030年實現較2018年減少40%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太白和三陟等煤礦城市已開始轉向可再生能源。
然而韓國的轉型註定不會一帆風順。韓國能源結構轉型受韓國政府政策、新能源替代的成本問題和氫能源安全性和普及性等因素的影響。廢核政策能否持續,氫能如何普及?這些都是韓國轉型的現實難題。
氫氣可能是未來
韓國正在尋求降低煤炭使用的解決方案之一是氫能。
在東南部城市蔚山——長期以來被稱為主要的造船和石化中心——氫動力的未來正在形成。韓國僅有的兩艘氫燃料船位於這座工業城市,充電40分鐘即可航行長達8小時。
去年,該市與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部一起啟動了一項將兩艘燃料電池動力船商業化的項目。該國第一個為船舶建造的加氫站是從車輛加氫站改造而成的。
如今,三陟市道路上有2400多輛燃料電池汽車,大約有11個加氫站。
這些氫動力汽車的用戶表示,他們對使用體驗感到滿意,主要是因為成本較低,尤其是最近由於烏克蘭戰爭導致汽油價格飆升。
“我經常開車兜風。之前使用汽油時,我會花費大約500,000到600,000韓元(358美元至430美元)。但現在我大概隻需要花費不到200,000 韓元(143美元)。”一位氫燃料汽車用戶說。
出租車司機Cho Geum-yoon也堅信氫氣是一種更可行的選擇。“它比液化石油氣便宜,充滿氫後可以跑得更遠。一次充滿氫可以跑600公裡。如果我每天工作10個小時,我需要每兩三天給它充電一次。”他說。
現代重工等韓國工業集團也加入了氫燃料電池的行列,為船舶制造燃料電池。“走向氫能社會不僅是韓國,也是全世界追求的方向。”現代重工燃燒性能專家金基鬥表示,“順應潮流,韓國也在特別努力推進氫能社會。無論是氫社會還是氨社會,我們都在為未來做準備。”
然而,氫動力世界對韓國來說仍然是一個未經檢驗的未來。近期韓國首爾、江原道等多地都出現加氫站氫氣短缺的情況,有的限加3公斤,有的因氫氣售罄暫停營業。氫能汽車車主不得不輾轉多地尋氫,有時為了加氫,要排一個多小時的隊。韓國加氫站使用的氫氣大多是石油化工廠生產時的副產品。受國際油價上漲影響,韓國石油化工廠開工率下降,氫氣產量隨之減少。
除了這些偶發性因素,氫能源普及還面臨安全性存疑和高成本;同發達國家存在技術差距;費用不足;外企侵吞國內氫能市場等挑戰等。
因為沒有煤炭,該國將需要其他資源來滿足其能源需求和碳中和的雄心。
核能是答案嗎?
另一個可能的答案是核能。然而,核問題一直是公眾和政治家之間的分歧話題。
前總統文在寅在2017年發誓要進入“無核時代”,並計劃退役該國的24座核反應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現任總統尹錫悅已將核能作為韓國的主要電力來源,以推動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目標。
自5月上任以來,尹錫悅與部長們的第一站是核相關設施。他表示,政府將投入近1億美元來擴大該國的核解決方案,包括建設新韓蔚3號和4號核反應堆(這兩個機組在文在寅執政期間被中斷)。他還計劃將10個現有核電站的壽命延長至2030年計劃關閉之後。
韓國核電站示意圖
韓國產業商通資源部宣佈,計劃到2030年,將核電在全國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從目前的27%提升至33%。為此韓國政府計劃三年內向核電站合作企業提供1萬億韓元(約合50億人民幣)的新工程,並投入3萬億韓元進行核電研發,到2036年再增加六座核電機組。
在位於首爾東南約330公裡處的新韓蔚核電站的蔚珍沿海縣,許多居民也改變了對核電的看法。
73歲的李仁均回憶起1970年代曾召集其他居民反對在該縣建造的核反應堆。
“全縣居民堵路,年輕人甚至揚言要燒掉油輪。沖突非常激烈。因為當時我們對核電站沒有很好的了解。”蔚珍社區發展部部長李仁均說,“現在,該地區的人們已經親自了解了核電站的維護、管理和安全運行。”
他說,居民現在認為擁有反應堆將有助於當地經濟,但擔心廢棄核廢料的處理方式——這在韓國是一個緊迫且有爭議的問題。
“我們對新韓蔚3號和4號核反應堆的早期建設寄予厚望。但是從現在起10年後,核廢料將沒有地方存放。我們該怎麼辦?這就是我們所關心的。”李仁均說。
核廢料去哪兒了?
目前,乏核燃料暫時儲存在核電站中。但是,從2031年開始,它們將慢慢達到其臨時存儲容量。中央大學教授Jerng Dong-wook說,核廢料應該進入地下,以便控制它發出的輻射。
“乏燃料具有非常高的輻射水平,非常危險和有風險,因此我們應該將其放置在地下。如果將乏燃料放置在地下500米處,我們可以將其與我們的生物圈區分開來。”Jerng教授解釋說,他的專長是能源系統工程。
位於慶州市奉吉村附近的核電站是韓國唯一有核廢料處理設施的核電站,其中有一個用於處理中低放射性廢物的核廢料設施。
該設施於2015年開始運營,接收、檢查和處理來自工廠、醫院和核電站的廢料。
處理後的核廢料儲存在混凝土處理容器內的桶中,旨在將廢料保存300年。然後將容器放入設施中的六個安全筒倉中的一個——每個筒倉的直徑約為24m。
“我們將16個桶放入一個混凝土容器中。然後,我們將每個桶轉移和處置。地下隧道中的6個艙可以容納100,000個桶。”韓國核廢料處理機構負責人Cho Yoon-young說。
該核廢料處理設施表示,其產能的約25%已被使用,並將有能力再處理60年的核廢料。
政治不確定性影響能源轉型
隨著關於放射性廢物管理的辯論繼續進行,政治不確定性將繼續困擾韓國的能源政策。
雖然尹錫悅認為核電站是韓國能源需求的解決方案,但根據該國憲法,他隻能在他的任期內推進核設施的建設。
而一旦新的繼任者持廢核的政策,他的核電政策可能再次被推翻,類似於他推翻文在寅逐步淘汰核電的計劃。
Jerng教授警告說,如果政客們意見不一致並且每次總統更迭都改變政策,投資者可能會謹慎投資。
“如果一項能源政策每五年改變一次,那麼沒有人願意投資能源領域。如果五年後政策再次改變,那將是一場徹徹底底的噩夢。”Jerng教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