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衡多方面因素之後,香港將進行一系列防疫措施政策調整。”9月23日下午,中國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李家超在主持“應對疫情指導及協調組”記者會時宣稱,“政府對疫情趨勢持正面態度。新措施(目的)是平衡風險及經濟動力,在風險可控下維持香港競爭力。”
除飲食及零售行業不景氣,香港一些大型國際活動及賽事近期亦傳來取消、暫緩乃至移至其他地方舉行的消息,當地旅遊業亦隻能通過開拓本地遊等方式增加生意。圖為今年7月時一輛本地遊巴士途徑尖沙咀地區。《財經》記者 焦建/攝
當地將從9月26日起實施的新政策包括多個方面:經機場抵港旅客由目前的“3+4”檢疫措施改為“0+3”,即取消已經實施近兩年的酒店隔離檢疫,另加3天居家醫學監察;來港人士抵港後要進行核酸檢測;未接種疫苗的香港居民亦可乘飛機回港等。
一系列被各界翹首以待的松綁政策公佈前,在對入境人士采取放寬至“3+4” 酒店檢疫方案基礎上,以“吃四方飯”著稱的中國香港特區何時將相關標準放寬,以此吸引外來資金、人才及遊客等“活水”提振經濟,已成為數月以來影響當地經濟形勢陰晴的核心因素。多位經濟界重量級人士為求復關的頻頻發聲,近日亦多次成為輿論熱點。
在中國香港向外通關“開綠燈”熱議背後,是香港衛生防護中心近期的判斷當地疫情已逐漸回落,有空間調整入境或社交距離措施;而在金融、外貿等支柱行業難言景氣之下,隨著一系列“吊鹽水”措施收尾,倚靠本地消費維持增長空間日益收窄。
經濟持續承壓,收入不達預期、開支持續上升,庫房充盈的香港亦迎來較高赤字壓力。“本財年可能錄得逾千億元(港幣,下同)赤字,遠高於年初預算案估算的563億元,財政儲備或會降至約8000億元。”中國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表示。此外,“隨著環球息口上升及外圍環境不斷變差,預期今年香港經濟錄得負增長的機會非常高。”
9月20日,在中宣部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港澳專場上,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曾表示: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以後多次強調接軌世界與和內地通關並不矛盾。特區政府也根據香港疫情和全球疫情變化情況與香港的實際情況,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因時因勢調整和優化香港的疫情防控措施。“特區政府做的這些調整無可厚非,也不需要去過度解讀。”黃柳權指出。
斟酌“0+3”方案
平日遊客集中的區域如尖沙咀和銅鑼灣顯得頗為冷清,售賣奢侈品如金飾的店鋪經常出現職員數目比客人多的尷尬景象,是中國香港市道不太景氣的幾個現實縮影。
為穩定市場,香港自5月1日起實施“暫緩追討欠租安排”,禁止業主通過法律行動向39個受疫情影響行業(包括食肆、零售店、娛樂場所、健身室、美容院等)商戶追討欠租。至7月底,該政策屆滿。一家名為Crostini的當地知名連鎖餅店隨後不久宣告結業,相關的閉鋪消息亦不斷傳來。
按照當地餐飲協會相關人士提供的大致數據:目前目約有8000家食肆收到業主“追租”律師信,占全港食肆5成至6成。盡管大部分業主願意商討減租或分期交租,可仍有2000家至3000家食肆未能取得共識。
除飲食及零售行業,一些原本在香港舉行的大型國際活動及賽事近期亦傳來取消、暫緩乃至移至其他地方舉行的消息,例如香港田徑總會曾一度傳出要取消今屆渣打馬拉松,世界龍舟錦標賽則已確定移師至泰國進行。
更值得關註的,則是一些與香港經濟核心競爭力相關的變化趨勢:據香港總商會近日的一項調查,接近三分一大型企業有計劃或已把部分業務撤離香港;在金融業領域,新加坡等地近日亦不斷在中國香港采取針對性的挖走投資者和人才的一系列措施。
為此,多位業界人士近日紛紛呼籲,香港應盡快制訂透明和清晰的“復常”路線圖,讓活動主辦單位和業界及早能做好部署,以確定性降低經濟發展的風險。
“香港倚仗內地龐大市場,人民幣結算等發展蓬勃,外地難望項背。但短期而言,未能自由通關,始終是金融業尋求復蘇、吸引人才的桎梏。長遠來看,政府更要展示堪比對手的視野,做好產業規劃,才能引領行業在重重挑戰之中,開創新篇章。”行政長官李家超近日亦指出。
按照相關各方此前預期,即將舉行的金融峰會、國際7人欖球賽及金融科技周等活動,將成為相關政策放寬的節點性活動。隨著一系列人士通過特殊免檢安排入境,香港將加速接軌國際步伐、發揮其聯通世界的角色。
入境檢疫要求放寬至最初各界預期的“0+7”直至最終落地實施的“0+3”,意味著相關人士入境後無須在酒店檢疫,隻需進行3天醫學觀察。從8月起放寬入境檢疫安排的“3+4”方案實施效果看,目前入境旅客的確診總數占近期香港整體確診總數的比率約為2%左右。
就疫情現狀而論,9月19日,包括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等多位專家則共同撰文指出:香港第五波疫情主要由Omicron BA.2.2病毒株引起,截至9月14日為止,粗病死率為0.59%。從6月起疫情已轉由Omicron BA.2.2、BA.2.12.1及BA.4/5病毒株引起,粗病死率已經下降至0.097%,可稱為第六波疫情。
在此基礎上,這些專家分析應逐漸放寬復常的原因是:當地市民已接種一針疫苗的接種率已達93.9%,加上自然感染,目前香港應超過95%人口具防重癥免疫屏障。此外,在有了抗病毒藥物後,6月起染疫粗病死率及有效繁殖率較前幾波低,且已在當地紮根及成為風土病。
政策調整之後
9月22日,在特區政府的一系列防疫措施正式階段性調整前,面對專家及業界的前述一系列呼籲與建議,香港特區政府醫務衛生局局長盧寵茂已經向外放出信息:“政府非常重視專家意見,專家意見與政府和市民的方向都一致。政府在醫療系統能夠復常下,會考慮提升國際競爭力和經濟復常的力量,兩方面沒有矛盾,無論是‘0+3’或‘0+0’任何方案政府都會考慮。”
當日,香港公佈單日新增5990宗新冠確診個案,其中163宗為輸入個案。目前仍有逾二千名病人在公立醫院留醫。這或許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何在一系列政策選項中,香港特區政府並未選擇更為寬松“0+0”等入境防疫方案。
隨著新增數字持續下降,相關部門亦正準備開始著手調整服務,逐步恢復向市民提供暫停多時的部分非緊急醫療服務(整體而言,疫情令當地公立醫院體系的非緊急服務縮減了3成)。
“輸入個案並未影響本地的疫情,沒有為公共醫療系統帶來額外壓力,所以認為存在撤銷入境強制檢疫的空間。”盧寵茂在9月23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解釋稱。
從9月26日起,經機場抵港旅客由目前的“3+4”強制檢疫措施改為“0+3”,即取消已經實施近兩年的酒店隔離檢疫。圖為2021年相關政策調整前經香港機場入境時需按照相關流程進行檢測及隔離。《財經》記者 焦建/攝
整體而言,確診數居高不下及疫苗接種比率有上升空間,是此前香港權衡是否加速向外通關的兩大制約。時至秋冬,流感和新冠病毒是否會出現夾擊或後者再次出現新變種病毒,仍是未知之局。
在此背景下,香港目前的政策主旨是通過盡快恢復8成左右的醫療服務,給經濟增長及對外連接帶來新空間。如想繼續加快速度復常,疫苗接種仍是最重要的因素。“我們能夠讓疫情不會海嘯式大規模上升,醫療系統亦能夠維持服務,疫苗接種功不可沒。”盧寵茂稱,“雖然本港接種率上升,但‘一老一幼’第三針疫苗接種率仍須提高。”
自2021年2月底起開始接種新冠疫苗至今,香港仍有約6%人口未曾接種任何新冠病毒疫苗。對於現狀,前述專家亦指出目前方針應以保護未接種者,防止公營醫療崩潰及提高接種疫苗為主,如患者病情好轉即可出院、任何公立或私家醫院均可於門診或住院醫治新冠病人,但須逆向隔離保護未打針者,以及盡快落實新一階段的疫苗通行證等。
在這樣的基礎性共識之上,為讓防疫與經濟發展之間逐步取得平衡,做好放寬入境配套安排的細節以便讓通關不出亂子,政府與學界的關註點仍有一定差別。
例如,在考慮“0+3”或乃至“0+0”等不同方案時,態度積極的建言者們認為香港已有條件實現以檢測代替入境隔離方案,甚至更為進取的完成疫苗接種後便不用隔離、檢測的“一步到位”方案。如此可節省商務等人士在上機前及到港後的一連串檢測時間成本,才能真正增強其來香港的意願。
而按照從9月26日起實施的新安排,抵港人士可回家或入住自選的酒店,抵港接受檢測後可自選交通工具回家及到酒店,毋須在機場等候結果,但疫苗通行證會賦予“黃碼”,不能進入主動核查的表列處所,包括食肆及酒吧。在完成3日醫學監測後,才可根據第3日的陰性結果,變為“藍碼”。
與“0+0”等方案相比,政策實踐的考慮與調整則要更為復雜。按照行政長官李家超在今年7月的表述,香港的整體防疫政策要考慮5點因素:
1、不躺平,控制確診數字;
2、以科學精準的方法識別不同風險級別人士;
3、平衡風險和經濟動力,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維護民生活動和香港的競爭力;
4、減重癥減死亡,防止輕癥變重癥、重癥變死亡;
5、保護高風險人士,包括老幼和長期病患者。
為降低各界對相關政策尺度的預期,特區政府近日亦多次指出會“有序”推進開放,需確保政策的一致性,避免混亂,不走回頭路。時至9月23日下午,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相關新聞發佈會上則宣稱,目前香港特區政府的五大防疫政策包括以下方面:
不躺平,控制確診數字,確保醫療體系的負荷力;
減重癥,減死亡;
保護高風險人士,包括“一老一幼”及長期病患者;
以科學精準識別不同風險級別人士;
平衡風險與經濟動力。
亦有態度較為審慎的專業人士對《財經》記者分析指出:此前“3+4”的安排並未出現大量境外輸入個案的原因之一,主要是境外旅客到港總數增加不多。在實施“0+3”方案後,一個值得關註的點是本地居民增加出遊後返回會否帶來確診數字的大規模增。